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市场 > 正文
打假:爱恨两悠悠
来源: 《华夏酒报》  2007-01-12 00:00 作者:
     主持人本报记者姜江特邀嘉宾舒国华资深酒业策划人王吉忠茅台百年盛世酒安徽营销中心总经理孙海涛北京鑫贝佳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经理
     主持人:打假一直是商家也是厂家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出现假货打与不打让企业与经销商爱恨两悠悠,打假就意味着企业信誉受损,不打则辛苦打下的市场就要拱手让给那些造假者。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酒业资深人士就打假这一问题进行一次讨论。目前,在三位所了解的市场中,造假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舒国华:造假一直是困扰行业发展的让人头疼的问题,这种酒水的造假行为,在夜场的洋酒中最为泛滥,而且有些“滥”到不可收拾,像广东、上海、北京等大型都市的夜场中,洋酒的造假度能达到70%。
     王吉忠:在安徽夜场中,某品牌威士忌的造假度已达70%以上,这种假洋酒主要来源于福建、广东地区,同时,假酒的档次还有不同,主要分为:30元至35元一档,50元至60元一档,160元至170元一档,这些假酒按照价格的不同其仿真度也各不相同,目前在安徽夜场上假芝华士的进货价格主要集中在50元至60元,但一进夜店这些假酒的身价便递增,摇身变为300多元,这些酒水主要用于夜店娱乐的消费者饮用,但夜店老板的朋友来此娱乐时,则饮用的都是真货。
     孙海涛:北京夜场也存在假酒泛滥的情况,很多假冒的洋酒其逼真度,使很多内行人都难辨真假,其造假技术的高超与技巧让人叹为观止,在标签与酒瓶的包装及暗孔的位置甚至酒水的口感方面都与真货相差无几,甚至使很多行内人也产生错觉,信以为“真”。
     这种假洋酒很讲求“工艺”,有的造假者从瓶盖处钻出细小的孔,将真酒抽出一部分后兑入一定比例的水或者勾兑物。造假的酒品也多来源于南方一些酒水发达的城市,其造假者早已形成了一种集团,并有着自己细密的流通网络。
     主持人:很多商家在辛苦打下市场的时候却遭遇了假酒问题,目前,商家与厂家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段进行打假和市场维护的?
     舒国华:当假货横行的时候,企业与商家的打假主要分为“四个依靠”。最常见的是依靠当地的工商部门进行查封,这就是所谓的依靠“官方力量”。但很多有特殊背景的商家在发现自己的市场被假货侵蚀的时候一般多会采取“私下力量”,这种带有暴力性质的解决方式在药品行业最为盛行,而酒行业因为假货、窜货而造成的暴力事件也屡见不鲜,尤其在三级市场这种不能摆上台面的解决方式“流行”多时。
     第二种依靠是企业自身的力量。除了加强防伪工作,提高酒品包装的科技含量外,企业自身也多设有自己的打假办公室,这些打假办的成员常年在市场做侦察,乔装成不同的身份深入到一线。除了由地方经销商举报的造假地外,大多时候,这批打假办成员多要辛苦、无目的地“扫市”。在依靠企业力量打假的案例中,五粮液是较为成功的典型,企业不仅将自身的内膜热转移技术的独特防伪技术通过广告宣传的方式告知消费者,同时企业内部的打假队伍与地方执法部门联合出手,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三种是依靠经销商的力量打假。由于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成本、物流等压力的加大,使商家的利润越来越薄,一些造假者的出现往往是经营某品牌经销商自己在搞鬼,例如将假酒和真酒放进一箱混搭着卖,商家自己造假多是为了追求利润更甚至是为了保持基本的收支平衡,造假便成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这就需要企业更好地肃清经销商队伍,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共同维护一种和谐的市场环境。
     第四种便是依靠媒体力量。这也是我个人最为赞同的方式,通过媒体的曝光或有效经验的推广宣传,从打动消费者这一基本的角度出发,教会消费者如何辨别真伪,起到的是治标也治本的效果。
     王吉忠:我个人认为在市场流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窜货,而不是假货。但在打假方面确实存在了很多人“能为”或“不能为”的情况。在依靠正当渠道的打假过程中,在一些城市里也需要商家自掏费用,“协助”相应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执法部门的工作,这笔赞助金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打假的成效。在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解决问题时,更多的商家选择了一些非正当手段,例如诓货,将造假者的货物进行非正常扣留,以达到打击对方的目的。
     并且商家在当地的势力也决定了打假的程度,关系网越大的商家其打假的效果越明显。同时在打假方面还应讲求策略,本着“重点捕捞”的原则,切忌“全面撒网”,就是说打假就要打大户,一些小打小闹的小型造假者,很多小型酒类企业也存在“眼不见心不烦”的心态,并且大幅度的打假也对企业品牌造成很大伤害,这也是很多企业在打假上“心软”的重要原因。
     主持人:我们针对造假的现状及打击假货的一些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那各位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可为读者提供哪些行之有效的打假建议?
     舒国华:我认为打假除了那“四个依靠”外,要想取得成效最重要的是从消费者这一环节抓起,从根本去解决问题,让消费者增强对假酒的辨别能力,同时企业要有及时的应对措施,在出现大规模的造假事件上应及时判断,加强与市场的接触,甚至能够将假货扼杀在襁褓之中,减少假酒对企业品牌的危害。同时还应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一些造假者及假酒进行曝光,让消费者认识到市场上存在什么样的假酒,也给一些正在造假的人以警示的作用。
     王吉忠:在郑州一次某名酒的打假过程中,由于造假者的强势,使执法部门只没收了1500箱的假货中的50箱,甚至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经济执法”等现象,这也说明打假工作上存在不少的死角,要想打假取得实质的成效,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从商家自身及与厂家沟通协作方面进行加强,并加强经销商自身素质、协会等管理部门的引导以及企业与商家之间利益的沟通,都是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出问题的有效手段。
     孙海涛:我周围的一些经销商朋友在造假问题上,甚至出现赞同的态度,尤其是一些代理了刚起步的酒水品牌的商家,他们需要更快的打开市场,假酒反而成了自己的免费代言人,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从经销商自身的思路调整出发,认识到这种“饮鸩止渴”做法的危害性。
     同时,我很赞同舒国华的观点,打假要从消费者抓起。虽然提高经销商的素质及呼吁行业建立相应规章对流通市场进行整治,但这些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仍会有新问题不断地涌现出来,而从消费者层面则打击了造假的根本,没有人购买假酒就铲除了造假的土壤,这也是企业及媒体需要去引导的地方。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徐菲远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