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葡萄酒,很少人有完整的引用经验;对于中国葡萄酒,单是传闻的种种,也几乎要让人失去兴趣;农民对酿酒葡萄认知不足、单位产量过大、年份酒标作假、市场不够成熟等等问题,甚至让我们忽略了这块被人严苛标准衡量的土地。在广大面积和无尽入口之外,其实种植酿酒葡萄才不过几十年历史。这里找不到让人必须脱帽礼敬的历史名园Montrachet,也没有陈放30年仍可击败五大名厂的Ridge,但我所遇到的这位酿酒师,却点燃我心中对中国葡萄酒期待的火把——他是中法庄园的李德美,认为做酿酒师最重要的是诚实。
尽管我对初次品尝到的2003年“中法庄园”白酒——主要品种为霞多丽、维欧尼耶(Viognier),其酸度和均衡已啧啧称奇,但端坐在我面前的德美,却像是早已习于各方面赞美似地,平静而没有太多表情。“维欧尼耶是在中法表现相当稳定的品种”他说。的确,在这款以霞多丽为主的白酒里,即便在我看来似乎带有更多维欧尼耶的个性,但不同品种间,仍隐约谨守着主从关系。
即便是让中法酒款有突出表现而备受瞩目的李德美,谈起自己的酒,也是谦和的好不居功。他甚至大方地表示,以目前中国的酿酒师水平来说,其他许多人也都拥有酿出同级酒品的实力:“他们只是缺少这个环境”。当然,在其他经济效益更胜过品质考虑的商业化酒厂,很少酒厂能像“中法”这样,在示范最高品质的前提下享有各种奢侈;另一方面,他也不讳言,以现在阶段的酒款表现来说,“中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我感觉,李德美更像是热情的传教士而不是酿酒师;或者,在目前的中国,一位好的酿酒师必须也是一位热情的传教士。然而,热情却从来不是一般人对李德美的第一印象,他笑说自己因为性好恬静,宁愿和植物相处,所以才在大学里选读园艺,沿途在与葡萄酒相遇的路上默默走来,冥冥之中,多少都有点无心插柳之意。但或许就是这不疾不徐、按自己步调沉淀的心绪,才让他在“中法”踏出的第一步,就融合了学生时代和“葡萄学会”的密切接触,受到早年在青岛“华东酒厂”和酿酒师偶遇的影响,过去遍历美国加州酒乡的实际体验,以及在波尔多对葡萄酒文化深入生活的感动。据说,目前李德美在“中法”尝试的波尔多形态酒,就是因为他在Chateau Palmer的实习经验而使得两者在风格上相当接近,可惜我此次没有机会品尝到那款仍处于试验阶段的限量酒款;但从“中法”另三款红酒中,我确实发现单独装瓶的马瑟兰和以马瑟兰为主(占比六成)混合其他红品种酿成的干红,都在优雅平实之外,还含蓄地表现其个性。
在“中法庄园”沉稳的副总经理和首席酿酒师的身份外,李德美也在北京农学院讲授食品专业、葡萄酒文化与欣赏课程。如鱼得水地悠游于学校讲堂和实习酒厂之间,面对一双双年轻的眼睛、一副副求知若渴的表情时,他总以传教士般的精神热情地——回应。对于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他坦然表明全都可以倾囊相授,而培养更多有通识和兴趣的年轻人,也是他加诸在自己身上的责任。“但是以目前中法庄园一年10万瓶的产量来看,影响力还是相当有限。”身为酿酒师的他难掩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