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黄酒 > 正文
绍兴黄酒业战略突围:一个传统产业的集体进化
来源: 绍兴日报  2007-11-21 16:04 作者:李菲

     傅建伟取过一张白纸,挡在桌上的一瓶“洋酒”前,晶莹剔透的瓶身,映衬着琥珀色的酒液,显示着高贵典雅的韵致。转过瓶身,露出的却是古越龙山的标识。

    “与传统黄酒不一样吧,这叫‘东方原酿’,这样的新产品,我们已经开发了400多个。”这位古越龙山领军人说。

    过去三年,绍兴黄酒界打破的不仅是外界对黄酒“有文化、无形象”的质疑。他们传承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扩张着原本狭小的市场版图,上演了一个个精彩的创新故事,续接着从文化到产业的“断桥”,一幕幕精彩大戏徐徐展开。

    市场突围:改写“北白南黄”版图

    傅建伟对发生在几年前的那一幕,至今不能忘怀。

    “2003年底,我们到几家销售古越龙山黄酒的外地商场拜年,但营业员听说古越龙山的老总来了,脸上都显出茫然不知的神情。”作为一家上市已七八年的酒类公司,又是当时绍兴唯一的黄酒类中国驰名商标,古越龙山在消费者中熟知程度,让傅建伟开始反思。

    当时,整个绍兴黄酒产业徘徊不前已经多年。1998年至2004年六年间,增速几乎在原地踏步,受困于长三角少数几个地区的这个传统产业,到了不进则退的关口。

    2004年,央视未来广告公司的游说团到了绍兴,他们试图撬动黄酒这一新兴行业的广告资源,但在走访了全国数十家黄酒企业后,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听说绍兴正在“振兴黄酒”,央视广告公司一位副总走进了古越龙山。

    实际上,与央视接触之前,古越龙山就已开始酝酿广告战。但对这家国企来说,拿出6000万元做广告,不亚于破釜沉舟,讨论历时半年多,大大小小的会开了无数个。“最后提交经理办公会议时,开始说好的人还是不敢吱声了。”傅建伟说,无奈他只好召开董事会,最终一锤定音。

    绍兴黄酒产业发展史理应为此记上一笔,因为央视“一拍”击中的恰是黄酒市场长期低迷的“命门”:地域性过强,知名度极低。古越龙山振臂一呼的豪气,唤醒了这个产业潜在的激情。

    次年,会稽山绍兴酒有限公司也开始启动全国市场战略,结盟央视、牵手凤凰卫视,控股嘉善黄酒,涉足体育赛事,与“全聚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营销动作,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逐渐呈现。

    “2005年,绍兴黄酒生产企业平均增速就超过了15%,绍兴黄酒集团年销售增长量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3%。”市黄酒协会一位负责人说,因为投放了广告,绍兴黄酒进入外省市场,跟经销商谈判时底气也足了。

    如今,黄酒集团、会稽山两大龙头企业已在同行中率先完成全国销售网布点,北方市场每年25%的增长速度,为他们带来了超过三成的新增长点。从整个行业来说,2003年,绍兴黄酒在南北两个区域市场销售比约为9∶1,而去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7∶3。

    今年10月12日,哈尔滨最繁华的香坊区“餐饮一条街上”,出现了巨幅的绍兴黄酒广告,这是绍兴黄酒企业第四次“抱团出击”。在此次全国秋季糖酒交易会的铺路下,绍兴黄酒业对外宣布,“北白南黄”的界线已从长江推进至黄河。

    品牌突围:产业集群的奋力“登高”

    过去三年,绍兴黄酒业振兴最关键的节点是什么?当记者抛出这个“考题”时,多数绍兴黄酒界人士回答了两个字:品牌。

    1999年1月,“古越龙山”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个1959年投入使用,1979年经国家工商局核准注册的品牌,“加冕”过程历时5年。它既是绍兴市首只中国驰名商标,也是当时全国黄酒行业中唯一的驰名商标。

    “孤军奋战”的古越龙山,显然不能独自担当起绍兴黄酒业的振兴重任。

    翻开泛黄的《振兴绍兴黄酒业纲要》,品牌奖励力度是最大的。市政府出台的这份文件郑重承诺,绍兴黄酒新获“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就将得到50万元的市长奖励基金。

    在政府的激励下,2005年,绍兴黄酒行业一举新增“会稽山”、“女儿红”、“咸亨”3只中国驰名商标。

    三年后的今天,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已成中国酒业品牌“第一高地”,拥有两个中国驰名商标、两个中国名牌、两个中华老字号和10个国家免检产品。浙江会稽山绍兴酒有限公司也实现了品牌的“大满冠”。行业中,塔牌、沈永和、太雕等黄酒品牌也相继登顶。

    “整个黄酒行业只有7个中国名牌,绍兴占到了4个,五个黄酒中国驰名商标全部在绍兴。”市黄酒协会负责人说,这种优势在全国无人可比。

    在企业品牌攀上峰顶的同时,地域和行业品牌高地也在绍兴崛起。今年9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发布信息,“绍兴黄酒”荣膺2007年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浙江首个集证明商标和驰名商标两种商标资源于一身的商标,将同时在世界上81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优先保护。这一信息意味着除15家“绍兴黄酒”证明商标使用企业外,其余企业生产的黄酒,皆无法冠以“绍兴”之名。绍兴首次借品牌之名,筑起了一道产业高门槛,结束了诸侯混战带来的尴尬局面。2006年,绍兴黄酒产量占全国黄酒行业总量的17.2%,但销售、利润却分别占到了全国50%、48.8%。以约占全行业六分之一的产量,创造了全国黄酒近二分之一的销售和利润,品牌之力功不可没。

    文化突围:重塑黄酒市场形象

    在绍兴古老的光相桥边,中国黄酒城临水入影,酒香飘溢。这座在古越龙山一厂原址上新建的黄酒城,让流淌千年的绍兴黄酒文化得以固化。

    通过研究绍兴黄酒产业和酒文化,发掘历史资料,绍兴编撰了《绍兴黄酒发展史》一书,以黄酒的起源、产生、演变、发展为纵线,一个体系完整的黄酒史跃然纸上。

    2006年,绍兴黄酒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绍兴黄酒传统酿制技艺及非物质文件遗产保护工作,有了新的提升平台。

    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黄酒最大的卖点在于文化,这是其他酒类无法复制的特点。过去三年,绍兴人一头扎进浩瀚的黄酒文化海洋,试图通过文化的挖掘和重构,化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的脱节。

    实际上,明清时期,绍兴黄酒一度热销大江南北,饮用黄酒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但不幸的是,在黄酒成为部分人眼中“料酒”代名词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黄酒界未曾扭转这一误区。而黄酒特有的浓重传统内涵,又制约着其主动迎合年轻、时尚消费心理的可能性。

    “在向外推广时,我们是否有必要改变一下策略?”过去几年,会稽山老总傅祖康一直在思考“传统产品与现代营销”的关系,“譬如营造一种良好而独特的饮酒氛围,结合现代生活给绍兴酒编一些好的故事,改变单纯说教式的宣传方式?”

    2005年,会稽山开发的“水香国色”以营养健康不上头的核心理念亮相苏州市场,由于前期对品牌策划、酒体设计、包装制作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设计,该产品成为苏州市场表现最出色的绍兴酒品牌,2007年单品销售有望突破8000万元。

    “我们坚持传统与时尚‘两条腿’走路,让传统品牌更经典,让现代品牌更时尚。”傅建伟举例说,今年,古越龙山携手有“渠道之王”美誉的华泽集团,推出古越龙山30年陈、40年陈、50年陈三款高档酒,拓展国内高端酒市场,为企业实施产品升级打下文化基础。

    如果说,2005年,古越龙山与法国卡慕国际合作,与茅台一起以“中华国酒”的身份进入卡慕在全球免税市场上的销售网络,是绍兴黄酒在国际市场的一次突破,那么,2006年,绍兴黄酒出口量突破2万吨,并在日本市场取代台湾绍兴酒,取得占有率超过90%的成绩,则可以看作是绍兴黄酒文化的一个胜利。    
 

编辑:张勇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