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东北酒的整体缺陷
来源: 《华夏酒报》  2007-08-18 08:17 作者:何足奇

  东北酒似乎游离于本土酒市的主流之外,在山海关以东、以北的区域市场内,自成一家,关起门来形成了“独立王国”。但是,东北酒的整体缺陷,似乎就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域文化而渐成顽疾。
山大王和游击队
     东北酒市的格局,区域割据明显。黑龙江、吉林、辽宁都有强大的地产品牌,分别牢牢地割据市场,成为“山大王”式的品牌。“山大王”在各自的市场内,产品线对市场形成全面覆盖。如黑龙江的“龙江龙”“富裕老窖”“北大仓”;吉林的“洮儿河”等;辽宁的“道光廿五”。除了这些强势区域品牌外,东北各地市、县级市场的中小酒企,分别以大量的中低档产品,成为“地头蛇”。
     从“地头蛇”脱胎出来的一些品牌,如“黑土地”“老村长”,以凌利的游击营销攻略,抓住低档酒市品牌缺乏的市场机会,突破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市场,以差异化的营销,把中高档白酒的促销策略,应用于低档酒市的长途奔袭上。一时间,江北酒的“游击品牌”如同努尔哈赤的铁骑,向中原酒市发起了闪电战。但由于这些品牌在市场营销上掠夺性多于品牌营销的循序推广,因此不可能形成战略市场或者品牌市场。但对于东北酒而言,“游击队”带来的成功快感,让东北酒似乎看到了发展的曙光。
     但是,东北酒的整体缺陷,是影响版块成长的重要因素。
  东北酒企的营销要素缺陷、东北酒的品牌要件缺陷、东北酒企营销推广的缺陷(见表)
打破“黑土文化”的樊笼
     在绝大多数东北酒的眼中,“东北文化”就是典型的“黑土文化”“二人转文化”或者“纯粮文化”。这是典型的文化误区。东北的黑土地肥沃千里,东北的“二人转”因赵本山而家喻户晓,但这些文化和酒的关系,却仅仅是传播层面的要素,是文化的外衣。东北文化的根,是纯朴、粗旷、浑厚的东北情感。仅仅通过“黑土地”“二人转”或土不拉叽的“村长”,是对东北文化的糟踏。
     打破东北狭隘文化的樊笼,扩展文化的视野,东北酒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化阵地。例如,东北的产品文化——纯粮,冻土下的窖藏,浓酱兼香的“塞外茅台”的香型风格,满族、女真民族的工艺传承。东北的酒文化,既有中华酒文化的血脉,又有自成一派、独具特色的地域、历史、人文、气候、社会的差异化特征。上升到品牌文化,东北酒和东北的语言艺术、民间艺术一样,让人一眼就可以清晰、准确地识别。从营销组合、品牌内涵、营销推广的方方面面,融合、渗透、散发东北文化的各种元素,东北酒文化将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而不是如今风行的“俗文化”。
东北酒的跨越门槛
     东北酒的成长,靠概念整合的“东北印象”,只有空洞的概念,没有实质性的品牌内涵,也没有可以承载东北文化的核心产品;靠游击营销攻城掠地,长途奔袭的品牌,很明显缺乏长远的营销战略,缺乏长期精耕市场的后劲。因此,东北酒的版块复兴,必须跨越以下的门槛: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一、打破地产品牌的心理定势,树立大品牌、大营销的观念。地产品牌的成长,可以成为大区域品牌,也可以成就全国性品牌的大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品牌意识,有利于品牌战略视野的拓宽;
     二、从产品形象、品牌形象、企业形象的三个层面,形成核心战略。在形象的率领、引导下,打造东北酒的产品力、品牌力、企业运营力,让东北酒企从营销技术到企业运营上融入酒市的主潮流,甚至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成长、品牌成长、企业成长模式,扩大东北酒的整体优势和整体影响力;
     三、摒弃“山大王”“游击队”式的营销思维,构建适应酒市大潮的品牌战略、营销战略,从川酒、徽酒、苏酒、豫酒的营销中,汲取有效的养份,助推东北酒企、酒品牌的成长;
     四、脱离区域酒市低层次竞争、低水平成长的窠臼,打破区域壁垒,以更加灵活、机动的营销战略战术,推动东北酒版块酒品牌的整体成长。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李蔚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