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得天独厚,酒都宜宾孕佳酿
来源:《华夏酒报》  2020-07-28 18:16 作者:李强
编者按:

滔滔金沙江水与岷江水在这里汇聚成长江,蜿蜒流淌数千公里流向大海,通向全球,这个原本在古代交通闭塞的川南重镇,因为白酒走向世界。

1915年,时任“利川永”老板邓子均精挑百罐陈年五粮液从宜宾出发,亲自押运沿长江而下,穿越整个中国江南腹地,横渡太平洋,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开启了宜宾“逐鹿”全球酒业格局先河。一百年间,宜宾孕育出了香醉寰宇的五粮液,先后荣膺“中国白酒之都”“世界十大烈酒产区”等称号。
 

 

2019年,宜宾市55户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产量67.67万千升,增长5.7%;营业收入1302.7亿元,增长14.2%;利润总额283.2亿元,增长27.3%。宜宾市白酒产业产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指标在行业占比继续提高。

宜宾白酒产区在中国白酒行业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推动中国白酒行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日前,《华夏酒报》记者走进酒都宜宾,访专家、进企业,采访相关部门、协会、园区,全方位解读“酒都”宜宾的白酒历史文化,剖析“酒都”宜宾发展现状,挖掘“酒都”宜宾白酒产业的利与弊,展望“酒都”宜宾未来的白酒蓝图,特推出系列报道《探寻“酒都”宜宾》,向广大读者展示一个全新的“酒都”宜宾。

“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长江、金沙江、岷江三江之水所赋予的灵气和得天独厚的水质、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以及无可复制的地理特征,孕育了宜宾4000年的酿酒历史。好水成佳酿,五谷酝琼浆,酒都宜宾独有的多粮浓香让这个“大山深闺”中的城市穿越层层阻碍,飘向整个华夏大地,时时唤起消费者记忆中的悠悠窖香。

“三位一体”,得天独厚

仲夏时节,雨季的宜宾江畔,大雨洗净了空气中的酷暑烦躁,江面薄雾之中,不时穿过一叶孤舟,静坐江畔,空气中湿润的“水分子”陆续在皮肤上“着陆”,形成粒粒小水珠,倍感清凉。

一位初到宜宾工作的成都朋友告诉《华夏酒报》记者,成都、宜宾两地相距仅300公里,但是气候却有很大差异,初到宜宾,放在鞋柜中的鞋子、衣柜中的衣服一周不穿就会“长毛”,刚开始以为是没洗干净,反复洗净后还是不见好转,最后在当地人的解释后才得知,这是宜宾空气湿度大的直观体现,鞋子、衣服上的“毛毛”就是在一定湿度下生长的微生物。

《华夏酒报》记者在四川宜宾恒生福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制曲车间看见,垒砌成堆的曲药周围附满了曲药虫,人一靠近,曲药虫却纹丝不动。技术人员说到,曲药虫在曲药发酵过程中必不可少,曲药虫越多,曲药质量越好,酿出来的酒质也会更好,而曲药虫在特殊的湿度、温度等环境中才会生长,宜宾无疑是它们最爱的生活环境。

经过几天的感官体验以及两个身边小案例,《华夏酒报》记者见识到了宜宾的独特气候。翻阅资料,《华夏酒报》记者也了解到,湿热的气候是微生物生活的乐土,尤其是酿酒微生物。

一位著名白酒专家表示,白酒发酵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微生物培养过程,酿酒就是为酿酒微生物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自然环境方面,宜宾无疑是得天独厚的。

翻开地图,宜宾地处北纬28度,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足、雨水丰沛,夜雨较多;春秋较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7.9℃,年均降水量1070.4毫米,无霜期为340余天。

同时,宜宾黄壤土占比达22.5%,特别是弱酸性黄粘土,粘性强,含沙量少、细腻,水分不易流失,非常适合微生物的栖息和生长繁殖,一直是宜宾地区酿酒生产筑窖和喷窖的专用泥土,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尤其是镍、钴这两种矿物质在宜宾以外的酿酒地区很少见。

此外,金沙江和岷江大量吸取青藏高原、川西高原高山融雪,汇集成河,穿越高山峡谷奔流而下,在宜宾完成交汇,水质优良,甘美可口、杂质少,富含对人体有利的20多种微量元素,可谓酿酒的上佳水源。

这种独特的气候、土壤、水源“三位一体”的自然条件,极有利于窖泥的老熟,制曲微生物的富集,酿酒微生物的生长、繁衍,为宜宾多粮浓香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也是宜宾白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悠悠窖香,千年传承

在宜宾东城区鼓楼街的“利川永”“长发升”老糟坊、在宜宾市南溪区“水巷子”老糟坊等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前店后厂”传统糟坊特色,斑驳高墙之下,酿酒工人们光着膀子,拿着铁锹、推着手推车,用最原始的工具辛勤耕耘。他们抓糟醅识酒香、闻酒香定分级,依靠敏锐的感官和丰富的经验孕育经典的传世浓香。

一位河南的消费者认为,宜宾多粮浓香酒最大的特点就是开瓶就能闻到浓郁的多粮酒香,入喉净爽、口感柔和、酒质特别好,同样是52度白酒,可能其他地区的白酒喝上一斤就受不了,而宜宾浓香白酒却能喝上一斤多。

千百年来,宜宾传承并创新了以五粮酿造为核心的多粮酿造技艺,与宜宾先秦先民用稻、麦、黍、秫药曲、小罂封酿有异曲同工之处。

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专家在宜宾汉代墓葬和窖藏中出土了大批铜制器皿罍、壶、勺等和为数众多的陶制酒具。1984年7月,在宜宾县横江镇出土的酒器“蝉纹青铜爵”,据考证为战国时期所铸造。由此证明,从战国到汉代的宜宾,这些生动的酒文化写照证明酒已经渗透到宜宾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唐宋文学发展鼎盛期,一大批赞美宜宾酒文化的经典诗词传唱至今,唐代诗圣杜甫在饮用“重碧酒”后即兴赋诗:“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坐从歌伎密,乐任主人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对“荔枝绿”也是赞不绝口:“王公权家荔枝绿,廖致平家绿荔枝。试倾一杯重碧色,快擘千颗轻红肌。发醅葡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谁能同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

史料记载,13世纪初的元代中期,随着白酒发展的逐步成熟,当时的宜宾已经是全国酿酒最集中的地区,三江之畔的叙州,官运酒坊众多,酒肆、茶楼林立,不仅酿造出数量巨大的民间用酒,也成为宫廷用酒的主要来源之一。

到了明清时代,宜宾酿酒之风日益盛行,许多明清古窖池被完美保留至今,而且仍在持续不断地酿酒,如五粮液的明初古窖池已连续不间断发酵652年,这些都成为宜宾各大酒企的金字招牌。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各行各业办酒厂的热潮,而在那个时期,宜宾许多区县更是出现了乡乡有酒厂的“盛世”。随着社会发展,大浪淘沙后,宜宾仍保持着行业内较高的白酒产能,成为宜宾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根本。

经过走访发现,宜宾许多酒企都保留着历史悠久的古窖池,拥有一批最娴熟的酿酒工人和权威的生产专家,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匠心技艺的经典传承,这或许就是宜宾白酒的魅力所在。

编辑:赵果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