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到底是人喝酒还是酒喝人
来源:《华夏酒报》  2019-07-24 14:27 作者:吴书仙 

吴书仙 中国首位独立酒评人、著名葡萄酒作家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和文化,记得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有一句话,其大意是:“东西方人居住于不同的国家中,只有歌咏同一源头的事物,东西方才能进行对话。”然而东西方在对话的时候,却依旧是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导致双方背道而驰的根本原因是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对话,而中间并没有熟悉双方文明和习俗的解释者,惟有善于互观和互识的阐释者,方能为双方的互动架起一座桥梁。

我觉得,唯有立足于我(中国人),是我来消化和吸收有着西方文明的葡萄酒,最终使之成为我的血肉,这才是一条有效的路子。如果无选择无理解一味地跟着西方的东西漂,自己则会像浮萍一般,没有落脚点。

要让中国人从根本上接受葡萄酒,必须是以立足于我们的文化和习俗、我们的胃的基础上来消化吸收葡萄酒,方能使葡萄酒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后,唯有将有着西方文明的葡萄酒消化吸收,内化后创造出我们自己的一套葡萄酒文化,才是最终的出路。

当然,我也能理解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葡萄酒文化体系,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大家都等不及,所以这20年来我们一直在照搬西方葡萄酒的文明模式。

当下,我们迫切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是人喝酒还是酒喝人?

这些年来,葡萄酒的教育都是以照搬西方各种葡萄酒机构的教育为主流。这种教育在了解“酒是谁”方面是非常好的,但是在中国葡萄酒行业鱼龙混杂的环境下,有的从事葡萄酒的教育者并不见得自己就理解葡萄酒就开始教学,他们照搬西方的课本,照本宣科,故而我为这种现象还编撰了一个漫画段子(腌肉学校)。老师如同撒盐一般撒专业术语给学生,将小鲜肉腌成老咸肉!讽刺的是这种考级教育一味灌输专业术语,不求让学生理解,只为能通过考级。

我们之前的葡萄酒教育过分偏重了“酒是谁”忽视了“人是谁”。试想,如果不关心人,人都不喝酒了,酒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我觉得西方的葡萄酒教育仅在于了解葡萄酒的信息,是以酒为本,而中国人普遍能接受的模式应该是以人为本,尤其是对消费者普及的教育和引导。

根据中国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的思想,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内倾’,是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是‘外倾’,是朝着外物(自然世界)为理论和根据的,是对外扩张型的。”对葡萄酒行业来说,这也是为什么西方重对外推广,而中国重口碑。

中外都生产葡萄酒,在葡萄酒的传播上,大家也可以看到明显的不同,以前中国的产区很少有像国外产区那样集中起来频繁做推广的,中国酒厂一般靠口碑,个别有实力的酒厂打个广告。

西方式的推广多是搞展览、酒店巡展以及搞品酒会的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巡展相当火爆。从行业内来看,这种模式对于进口商批发给经销商还是有效果的,而对于买酒喝的消费者,效果显然没有口碑那么有效。

我也曾咨询过数位进口商,哪种方式卖酒是最多的,他们说,一是靠经销商,二是靠他们在各个城市的朋友。进口商很难通过展览和巡展得到终端客户,即使有机会认识几个爱好者,也只有个别的爱好者买几瓶性价比特好的酒,进口商根本不想做这样的生意。

中国人以前喝酒最信任的是周边亲朋好友的口碑,酒好不好喝一般都是喝了以后的感受,就连中国文学上写酒的文章和诗词也都是喝了酒后的感受,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将怎么种的葡萄、怎么酿的酒讲得那么详细。

直到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葡萄酒的传播和教育才以西方式的以“葡萄酒是谁”这种方式推广。但如果光注重“酒是谁”而不在乎“谁来喝”,这酒就“与人无关”了,而中国人最在乎的是“与我有关”,如果“与我无关”任何推广式的展览都是“与我无关的展示”!

虽然社会上葡萄酒这个词很热,但如今中国葡萄酒销量也不过是150万吨左右的小行业,要改变这个局面,我觉得,如果从文化入手,顾及中国人喝葡萄酒的感受,对葡萄酒市场的增量非常重要,这也是大家常说的要接地气。

编辑:施红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