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1993,牵手酒协服务酒业
来源:《华夏酒报》  2019-02-12 18:13 作者:苗倩

酒报四岁尚年轻

1993年暮春,在北京王府井校尉胡同总参招待所的北楼,作为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现更名为中国酒业协会)首任秘书长的高景炎与工作人员吴佩海,接待了到访的《华夏酒报》第一任总编辑董有震一行两人,洽谈双方合作服务酒业的事宜,气氛十分热烈。

据吴佩海回忆说:“我们对《华夏酒报》印象良好,向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领导积极推荐《华夏酒报》作为协会的会报。时任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的耿兆林同志对我们的建议很快予以采纳,同意将《华夏酒报》作为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指定会报,以‘主办单位: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形式在全国发行。”

1993年4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第一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上确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与烟台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华夏酒报》,将《华夏酒报》作为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会报。当时,耿兆林受邀出任华夏酒报社社长、高景炎任副社长、吴佩海任编委,《华夏酒报》实行总编辑负责制,协会不干预《华夏酒报》的日常工作。

1993年7月14日,《华夏酒报》发布重要启事称,“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华夏酒报》为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会报,这是我国酒类饮料行业唯一公开发行的全国性专业报纸。它担负着宣传上级有关方针政策,报道产销领域出现的新成绩、新问题,沟通生产、销售、消费三方信息,弘扬中国酒文化等项任务。今后,有关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消息、决定及其他信息,将主要通过《华夏酒报》发布。”

1993年10月13日,《华夏酒报》出版第二百期,又适逢创刊四周年。《华夏酒报》以《发扬成绩,开拓进取》为题发表了本报编辑部文章:“酒报四岁尚年轻,今后任务更光荣。如果说,在过去的四年中《华夏酒报》为促进我国酒类行业发展做出了一定成绩的话,那么,她今天作为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会报、一张全国性的行业报纸,所面临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在1993年11月17日《华夏酒报》刊发的《我国酒类生产消费稳中有升》的报道中,指出我国酒类行业发展的喜人趋势,“1~7月,全国酒类总产量达到911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2.3%。”为适应各个酒种深度细分的需要,增强各个酒种的市场竞争力和凝聚力,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在1993年先后成立了白酒、啤酒、黄酒、酒精分会以及葡萄酒、果露酒专业委员会。

市场呼唤大流通

在1992年12月1日,《华夏酒报》刊发了《名酒供应趋紧,洋酒异军突起》的文章,提到“啤酒淡季不淡,由季节性消费转向常年性消费;洋酒销售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用于请客送礼和一些高收入者的市场消费。”这则预判“今冬明春四川酒类市场”的市场分析,折射出中国经济环境和政策的新变化。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1993年5月5日刊发的《万商集蓉,各显神通》中关于 “近10万名客商云集成都,许多三资企业和台、港、澳及外商也慕名前来”的报道,正是“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外资和外贸扩大,竞争已经在整个经济领域扩展开来”在酒业的映射。“大型企业还租用了军乐队、飞机进行宣传”,厂家绞尽脑汁地扩大企业声势。这些都透露出,这一时间,在中外品牌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大众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尤其是名牌意识渐渐被激发和培育起来了。

1993年3月18日,《华夏酒报》在头版刊登了《淮阴市党政官员坐车张贴醒目广告》一文称,“江苏省淮阴市党政官员的工作车辆上均张贴着‘中国名酒——洋河大曲’的广告。”当时,这种宣传方式的出现,呈现了党政官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策指导下思想观念的大转变。

1993年5月10日,北京市政府宣布取消粮票,自此以后,各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票据从人们的生活中一一消失了。计划经济的坚冰被打破,企业跟着市场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创新经营和销售体制,体制活力得以释放。

1993年5月19日,《华夏酒报》刊发了一篇《市场呼唤大流通》的文章提到,“国务院最近决定撤销商业部和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就是打破生产资料流通和生活资料流通被部门分割的局面,向大流通迈出的重要一步。”

如今,无论是茅台等企业重视自有渠道的建设,还是五粮e店等新零售的推进,以及华致酒行(300755)2019年1月2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等,都是酒业跟进新时代发展所进行的流通领域的布局、建设。不可否认,酒业流通的建设尽管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但是建设“大流通”的观点于今天来看仍不过时,仍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外资潮涌中国酒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啤酒成为倍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在1993年4月22日刊发的《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啤酒生产国》一文中提到,1992年,全国啤酒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达到1005.17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啤酒生产国。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啤酒厂有10家,总产量为130.82万吨,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08%。

1993年11月17日刊发的《我国酒类生产消费稳中有升》中提到,啤酒消费出现热点,产量明显落后于需求量,干啤、清爽型啤酒、低糖度、低酒精度啤酒以及扎啤将代表今后啤酒市场的发展方向。而在11月13日刊发的《我国啤酒工业发展喜人》一文中,更是提出了市场预测——“中国广阔的市场是外商理想的投资场所,加上国家的优惠政策,预计将有更多的外资投入。”

啤酒消费热点的出现,加上股份制改造的推进,为啤酒“第一股”的诞生做下了铺垫。7月14日刊发的新华社供本报专稿《我国稳步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就提到,“稳步推进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把企业推向市场,完成这些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已成为搞好大中型企业的一个焦点。”

1993年年初,青岛啤酒厂就实行了规范化股份制改革,成为全国9家可以在国内外挂牌上市股票的试点企业之一。4月,青岛啤酒厂股份制改革进入冲刺阶段,参与股份制改组和股票发行上市的有关机构及方案已经确认,5月,国内A股认购证发行,6月A股、H股同时挂牌上市。1993年7月14日,《华夏酒报》刊发《青岛啤酒集团在港招股 成为首家上市国有企业》的报道。7月15日,中国内地首家H股——青岛啤酒股票(0168)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60060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了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决定》包含了“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等十个部分。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用“外资企业蜂拥而入”来描绘当时的景象,到1993年底,外资总额几乎是上一年的两倍,“在市场的诱惑和政府的鼓励下,跨国公司开始狂热地梦想中国”。

在酒业领域,合资公司成长起来。1993年4月22日刊发的《川酒“六朵金花”并蒂开放》中提到,中外合资企业——四川六朵金花酒业有限公司成立,致力于“将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郎酒、全兴大曲、沱牌6种名酒集中到一起推出国门。”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