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果露酒 > 正文
第十二届葡界论坛文字实录
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  2018-06-12 09:49 作者:

董树国作为本届论坛主席,开场致辞。题目为:直面行业重大关切,贴近复杂现实问题

各位领导、专家、大咖朋友们:下午好!

又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了,这段时间因为很多事情拖拖拉拉直到今天才开幕,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

我是葡界论坛的发起人董树国,今天的第12届葡界论坛我本人有两个身份,首先,我代表中国葡萄酒大咖群群委会宣布:第十二届在线“葡界论坛”现在开幕!

第十二届葡界论坛的主题是:

中国葡萄酒的明天在哪里?探讨中国葡萄酒发展之路系列之一:症结

本届谈完症结之后,下一届要开出处方,再下一届我们求证。所以我们将分出三个主题来深入探讨,把问题谈透。葡界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前10届内容已经由中央级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成书,这个月要陆续寄出样书,也欢迎各位帮助推广销售,扩大影响,作为企业礼品或奖品都非常适合。我们力争论坛一届比一届精彩,提升高度和权威,宁缺毋滥。同样再经过10届之后,我们还会编辑成葡界论坛丛书之二。

通过对主题的策划研究,我们深感行业和市场存在的问题太多,要陪伴行业市场向前发展,也要不断提出可行的措施意见,责任感更让我们不敢懈怠。

于是,群委会宣布一个决定:

为了更好推动中国葡萄酒的发展,中国葡萄酒大咖群葡界论坛组委会决定:

成立中国葡萄酒大咖群“中国葡萄酒发展研究小组”。所有受邀的这次论坛嘉宾都将成为发展研究小组的成员,同舟共济,为中国葡萄酒献计献策。每位成员都会在中国葡萄酒发展历史上留下自己独特的贡献,我们将把每位成员的建议用文字保留,并呈现给政府职能部门,并会在行业内广泛传播。

因为这一届的主题有些敏感特殊,在话题设置和嘉宾选择上有些难度,主题下的10个大选题30个问题,一要有深度、要能够谈到症结点上,同时嘉宾要有一定份量,不能有人微言轻的感觉,最怕的结果是论坛结束了无非隔靴搔痒。

所以,我们要特别感谢本届的大咖嘉宾在百忙中这么支持我们,支持葡萄酒行业与市场的发展,无私驰援公益论坛,还要特别感谢大咖群主席团主席熊玉亮主席为了帮助确定嘉宾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谢谢!我们先把掌声送给他们!同时,感谢全程论坛记录者《华夏酒报》独家辟出多个整版做深度报道,以作为史料文献更好的保存,以及《凤凰网酒业频道》作为线上分系列报道和《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的新闻播报,还有多家媒体和自媒体公众号的助推,谢谢您们!

并感谢各位大咖朋友的围观,感谢能够遵守论坛纪律!欢迎朋友们发朋友圈进行宣传。

行业与市场,那些不愿去触碰的伤口,一直都讳莫如深,但要刮骨疗伤,还就必须要把伤口揭开,我们不能再讳疾忌医,不能再对走过的弯路三缄其口。

也正因此,今天我第二个身份是组委会决定由群主担任这一届论坛主席,我荣幸之至,诚惶诚恐。因为今天主题,各方领导们可以避嫌,大家在群外无论组织或职务多高,但在大咖群里面都是群员,都是平等的,这样涉及一些问题也比较好说话。群主是第三方,有一些“机构不好说、产区政府不能说,企业不敢说”的问题,“上房揭瓦”的或者捅了马蜂窝的问题,从客观上一个没有组织的人也便于承担。

下面,我就以本届葡界论坛主席的身份引出正题:

我的主题演说是:为了中国葡萄酒,请全行业团结起来

大家知道,中国葡萄酒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经几十年,已经成为中国市场饮料酒的必备酒种。中国也很快会成为世界第二大葡萄酒消费国。国产葡萄酒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进口葡萄酒的疯狂涌入。

按年为单位的海关进口葡萄酒数据来比较,1996年和2000年我国进口葡萄酒年度进口量分别为:4651003升和35130287升,到了2009年我国进口葡萄酒年度进口量达(不含港澳台地区)171231332升,而去年2017年我国进口葡萄酒年度进口量达(不含港澳台地区)740309876升,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单这最近的10年葡萄酒进口量在我国增长了130倍!

而2001年是第二次进口葡萄酒浪潮的一个分水岭,那一年中国加入世贸之后,葡萄酒的关税从64%逐渐降到14%,这次谁也拦不住了,进口酒涌入加之文化也跟着进来,催化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繁荣发展。

2018年又是一个节点。中国商务部长钟山更是宣布中国将于未来5年,进口超8万亿美元的商品,同时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也将于2018年11月底在上海举行,我们的市场将进一步打开。进口葡萄酒的第三次浪潮将会席卷而来。中国葡萄酒消费者的选择将会更加宽泛。我把这17年以及当下正在经历着的总结成四个阶段:

1.文化缺失的盲从阶段;2.价格不透明的暴利时段;3.资本转向的合作阶段;4.理性消费的趋势时期。

而最近这5年,一方面进口葡萄酒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国产葡萄酒年产量下滑。虽然国产葡萄酒的产品品质有了很大提升,并频频在国际上获奖,但不能掩盖的事实是:我们的种植面积在萎缩、产量在下降、市场占有率在下滑、市场培育工作远滞后于进口酒,甚至连国内的知名企业都纷纷转向进口酒。业外资本对产业的投资也首选进口酒。更可怕的是,在消费的理念中,进口酒也是整体优于国产酒。

种植是整个产业链的根本,也是由此引发一切问题的核心之一。庄园的发展不可能成为整个产业的主导,大量的种植还要依靠种植农。没有钱赚就没人种植,没有好的质量也不会有企业愿意购买,而进口原酒却门槛很低。国家产业的政策、政府的产业扶持,如果不能让农户赚钱,我们的种植面积就会减少,质量就会下降,长此以往,我们的葡萄种植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外,我们的产区到底最适合种植什么品种?我们的主要推广的品种是不是最适合我们产区的风土?产区自身的品种特色是什么?中国地域广阔,产区特色各异,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品种,但为了迎合市场,我们放弃自己的特色,就等于放弃了未来。

举个例子,刚谈到国产酒产量下降的问题,大家应该记得就在几年前,每当葡萄采收季,会出现产区抢葡萄的现象,有些农民也不顾及收购合同,谁给的价高就卖给谁,企业也无可奈何,守着家门口你能怎样!那为什么近年没这种现象了?很多农民为什么拔除葡萄树了呢?

直接说就是农民不赚钱了,企业用不着出那么多钱去收购农民那些只追求产量的葡萄了,直接从国外进口点汁更便宜更便捷,质量也不会太差于农种葡萄,当然还有别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酒庄也不愿意这么干啊,谁不想着有自己的葡萄园啊,这样从质量把控和源头上都有底气,而中国的土地性质和葡萄酒非属农业的问题,为企业增加了成本和风险。为什么这么说?譬如,中国的疆域这么大,一个省的跨度甚至就比人家一个国家面积都大的多,而究竟那一块的风土适合种植什么品种?酒庄倾尽所有弄块地建了庄园,有一些还建的比较豪华,那么,他们还有没有时间和资金大面积试种葡萄品种?这方面国家也没有给个政策鼓励多品种试种,这样就出现了赤霞珠、霞多丽可以,全国就都去种植了,前些年德美老师中法庄园研究种植成功的马瑟兰也是一个例子,从西部新疆到东部沿海一下子都有种植了,每个产区的风土并不尽相同,那么,有没有马二兰、马三兰呢,比如云南弥勒的水晶,东北通化的北冰红……到底什么品种才是属于自己的呢?但是,中国的酒庄等不起啊,需要时间,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探索;需要资金呢,没有产区或者国家来救你,这就是中国几百家私家葡园的尴尬。

开放的市场需要百花争鸣,但从民族产业发展的角度,我们不仅要正视因此而带来的严重后果,更要奋起直追,否则将会失去一个时代的未来。为此,要先从存在的问题入手,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深刻了解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取得实效成长。

葡界论坛恰在这个当口,推出引领中国葡萄酒发展的重磅系列中国葡萄酒发展之路一:症结!拷问中国葡萄酒的明天在哪里?十大问题,十位嘉宾,深入研讨,坦诚交流,从全面发展的视角,对中国葡萄酒存在的问题进行寻源,这也是中国葡萄酒发展史上第一次对症结对问题全面的“寻源之旅”,希望给各方带来一场真正的“思想洗礼”、“痛定思痛”和猛然警醒,以促进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脱胎换骨、重焕生机!我认为这就是一场“久旱逢甘雨”的及时雨,是到了该说又非说不可的时候了!

就目前行业与市场的现状,我们急需要探讨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导,是真正的发展主体。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力。从产区成长的角度看,政府推力大,产区成长的就快,产区企业也会受益。然而,产区的推力受制于产区政府的机制影响、职能部门人员素质、产业规模、成长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政府推力这只背后之手的催化作用是关键的甚至是致命的。

葡萄酒是长期发展的产业,这已是行业共识,但企业乃至政府依然会陷入一个“时间陷阱”,大部分重要的表现就是急功近利。从生存与竞争的角度可以理解,但从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是发展大忌。

产品品质是消费者选择的本质原因。所有的企业都知道品质的重要,但碍于生存的问题、竞争的问题、成本的问题、经营道德的问题等等,依然有部分企业不注重品质,例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货不对板、表里不一等等。

葡萄酒是文化商品。每个国家、每个产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背景沉淀。文化渗透是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的核心手段,中国葡萄酒的文化是什么?中国葡萄酒的特色是什么?我们要宣传什么?应该传播什么?正在传播什么?

谁教育了消费者,消费者就会相信谁。进口葡萄酒这些年做了大量的消费者品鉴教育活动,不断在影响着消费的心理。例如现在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培训都是引入国外的机构和教材,(如英国的WSET、美国的ISG、西班牙大师班、澳大利亚大师班、意大利大师班……等等等等)虽然客观上在促进和繁荣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成熟,但长期以往,消费者更多的都是在进口酒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那么对中国葡萄酒的成长影响是什么?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为犯罪成本很低,市场总是有投机取巧者,总是有弄虚造假者。我们的监管制度、我们的惩罚措施、我们的法律法规是否能够有效地惩恶扬善?

比如:就在前几天媒体曝光的长春有山葡萄酒违规加入多种添加剂可能会致癌的伪劣酒问题,类似的质量问题今年上半年已经查出多起。因为近20年来,国内大宗的产区性的假酒事件断续的伴随着发展中的行业与市场,一些认真酿酒的企业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好不容易刚刚建立一点诚信回暖人心,消费者又感叹“怎么这假酒又是国产的”!一颗老鼠屎又坏了一锅汤,所以,不全是整个行业不努力啊,是我们的惩罚措施和监管力度也出了问题。

很多企业特别是酒庄已经在关注和注重产品质量,也的确有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得到了国际和市场的认可。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绝大部分中国葡萄酒企业而言,品牌营销是硬伤。很多企业团队没有真正的营销经验,这也是导致市场做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们要分清楚一个推广宣传的问题:就是在获奖之后,我们究竟是产品本身获奖还是整个酒庄获奖?有没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呢?

有些问题我们自己是可以解决的,有些问题要依靠产区政府来解决,还有一些事必须国家来解决,比如土地性质;多头管理;非属农业等重大实际问题。我们不要只是强调外因,我们更应该探讨和揪出内因的关键问题。

每个省都有行业协会和各类联盟组织,国家也有自己的行业组织。但这些组织的职能是什么?如何真正推动行业的发展?现在的行业组织是分散的,很多既不能真正起到组织的作用,也不能为企业解决真正的问题。

是如何构建真正的服务平台,如何让消费者改变对国产葡萄酒的印象?在品质打造、品牌树立和彰显个性的同时,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协会的力量也是孤掌难鸣的,一个产区政府的力度充其量也就把自己那一片搞好,但面对全国行业与市场,面对进口葡萄酒疯狂的竞争,我们必须全行业团结起来,协同作战,坚持文化自信,重塑“中国葡萄酒”的征信形象,是我们防止被市场边缘化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敢于正视过去,面对现状,思考变革,修正错误,相信未来,而未来已经来了!

谢谢大家!

主持人王德惠:

大家好。很荣幸作为本次论坛的主持人。也感谢今天的所有嘉宾。

同时,中国知名的酒水行业媒体《华夏酒报》将作为此次重要事件的记录者,安排多版大篇幅原汁原味报道整体论坛嘉宾的发言,在此也表示感谢。

为了更好推动中国葡萄酒的发展,中国葡萄酒大咖群葡界论坛组委会决定:成立中国葡萄酒大咖群“中国葡萄酒发展研究小组”,目的就是同舟共济,为中国葡萄酒献计献策。

从第十二届葡界论坛开始,推出系列讨论:中国葡萄酒的发展之路!由三部分组成,今天葡界论坛推出的是引中国葡萄酒发展之路(一):症结!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

漆云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市场流通研究室副主任

经希军:中共通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通化市葡萄酒推进领导小组组长;

熊玉亮:河南省酒业协会会长;

彭洪: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

陈浦:甘肃省酒类商品管理局局长、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旭:烟台葡萄与葡萄酒局副局长;

董继先:怀来葡萄酒局局长;

汪庆璋:福建省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

刘世松:滨州医学院葡萄酒学院教授;

方志强:昆明酒类行业协会会长;

程万松:凤凰网酒业频道主编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导,是真正的发展主体。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力。从产区成长的角度看,政府推力大,产区成长的就快,产区企业也会受益。然而,产区的推力受制于产区政府的机制影响、职能部门人员素质、产业规模、成长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政府推力这只背后之手的催化作用是关键的甚至是致命的。

第一个问题:(漆云兰主任)葡萄酒产业在产区政府中处于什么位置?政府这些年的推动力度呈现怎么样的变化?葡萄酒发展的长期性和政府短期政绩之间的矛盾是否是影响政府推力的主要原因?在政府的推力中,法律法规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中国葡萄酒目前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更缺乏对法律法规的监督实施以及惩恶扬善的具体措施,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认识的?

有请漆云兰女士。

漆云兰:我就政府在葡萄酒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谈一点不成熟的认识。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是提升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世界上一些成熟的发达国家依托农业集群发展起来的特色农业,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集群、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等,一经发展成熟便形成了强大竞争力,创造出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从这些国家的经验看,要使特色产业集群更加有效发挥集群效应,政府的积极参与不可或缺。

我国幅员辽阔,多样化的自然气候、风土条件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使葡萄酒产业具备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取得了较快发展,并形成了以山东烟台蓬莱产区、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新疆南北疆产区、河北昌黎产区等为代表的十大葡萄酒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格局。从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的效果看,葡萄酒产业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助力贫困地区精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稳边固边、富边兴边以及满足和扩大居民消费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我国政府在葡萄酒产业集群演进历程中作用来看,主要是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集群形成初期,市场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成长过程中,地方政府为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服务,积极支持适合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而且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发展往往是其他市场主体所不可替代的;在成长的后期,地方政府作为产业引导者和服务提供者的需要更为明确。在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中,一些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现象也凸现出来。突出表现在:

在国家层面,缺乏对葡萄酒产业明确定位和顶层设计,政策体系不健全。迄今为止,国家和地方政府尽管对葡萄酒行业发展也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力度较弱,土地、税收、补贴等扶持政策体系不健全,对葡萄酒行业缺乏明确的发展定位。特别是不同部门对葡萄酒产业的政策定位有差异。农户种植环节适用农业政策,而酿造环节则定位于加工业,适用工业的准入、税收、土地等政策。

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监管体系。标准体系是葡萄酒行业规范发展、结构调整和提升竞争力的基础。我国葡萄酒行业在标准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形成了《葡萄酒》国标标准(GB15037-2006)》,明确了分类分等标准和相关理化指标。但在标准体系建设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4一些关键标准仍然缺失,难以与国际通行标准对接;一些食品饮料检测标准不适应葡萄酒酿造和风味化的产品特点,例如对沉淀物、二氧化硫含量等检测标准。

葡萄酒酿造行业一些准入限制不符合实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例如:根据2012年5月,国家工信部发布的《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在规模上要求新建企业年生产能力应不低于3000千升、新建酒庄酒生产企业(项目)年生产能力应不低于75千升,在原料保障上要求酒庄酒生产企业自有的酿酒葡萄原料保障能力应不低于其生产能力的70%,在工艺装备上要求企业配备灌装及检验设备等条件。这些规定不仅抬高了葡萄酒企业和酒庄的投资经营成本,而且限制了行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

在地方政府层面,存在产业支持政策的持续性不稳定和支持力度较弱则是各葡萄酒主要产区存在的普遍问题。

为促进葡萄酒产业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更好地发挥葡萄酒特色产业所开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家层面,进一步提高对葡萄酒行业发展的认识,依据葡萄酒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特点,建议可考虑将葡萄酒行业定位为融一、二、三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特色产业,并依据这样的定位和认识,在国家层面制定葡萄酒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指导性意见,制定和实施葡萄酒产业优势资源发展及转化战略,适时启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葡萄酒主产区生态保护发展示范区、精准脱贫试验区和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健全和完善葡萄酒行业政策支持体系,取消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行业准入限制,合理减轻国内葡萄酒企业的税费负担,营造国内外产品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地方政府层面,应尊重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同业竞争等要素构成的运行规律,选择与葡萄酒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支持政策,重视创业家群体的培育,产业集群是创业家群体的集聚体,树立区域品牌,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受益,消除经济外部性。

总之,政府应该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升级以及构建对大量相关业务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切实促进葡萄酒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熊玉亮:呼吁葡萄酒产业调整为第一产业。

主持人王德惠:感谢漆主任的精彩观点。

漆云兰认为,在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中,一些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现象也凸现出来。突出表现在三点:在国家层面,缺乏对葡萄酒产业明确定位和顶层设计,政策体系不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监管体系;葡萄酒酿造行业一些准入限制不符合实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希望产区政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新的规划和调整。再次感谢。

葡萄酒是文化商品。每个国家、每个产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背景沉淀。中国葡萄酒的文化是什么?中国葡萄酒的大特色是什么?我们要宣传什么?应该传播什么?正在传播什么?文化渗透是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的核心手段,而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我们的第二个问题要请教我们的经希军部长。中国葡萄酒产区众多、跨度大,理应各具特色。你认为现在中国葡萄酒在特色方面是怎样的情况?文化是葡萄酒作为商品的内核。你认为中国葡萄酒文化建设方面是处于什么阶段?面临什么问题?

经希军:葡萄酒是文化商品。每个国家、每个产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背景沉淀。中国葡萄酒的文化是什么?中国葡萄酒的最大特色是什么?我们要宣传什么?应该传播什么?正在传播什么?文化渗透是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的核心手段,而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1.中国葡萄酒产区众多、跨度大,理应各具特色。你认为现在中国葡萄酒在特色方面是怎样的情况?

2.文化是葡萄酒作为商品的内核。你认为中国葡萄酒文化建设方面是处于什么阶段?面临什么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我觉得首先要弄清葡萄酒产业究竟是什么,只有把这个产业定位弄准确了,就会明晰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以我个人对葡萄酒产业的了解,我觉得葡萄酒产业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

第一,葡萄酒产业是高效农业。葡萄酒的原料端是葡萄树,在一产上可以利用农科技术,推动葡萄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一个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融合的有力杠杆。

第二,葡萄酒产业是绿色工业。葡萄在种植、酿造、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中,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低,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可以作为一个地域绿色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第三,葡萄酒产业是特色旅游业。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已成为热门产业,而葡萄酒产业,无论是田园风光的种植园、诗情画意的酒庄,还是温文尔雅的品酒体验、风格迥异的葡萄酒产品,都是可塑造成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第四,葡萄酒产业是文化产业。葡萄酒作为一种饮品,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沉淀,已赋予了特有的文化属性,包括风土、种植、酿造、品鉴、配餐、礼仪等等,都为这个产业注入了灵魂,也只有有灵魂的产业才能走得更长远。

这就是我想说的这个产业是什么。

那么,我们中国葡萄酒的文化是什么,应该怎样来看中国葡萄酒文化?

中国葡萄酒文化是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形成的,在唐朝时期,就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饮酒意境,但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葡萄酒文化并未十分突显。主要是,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就当前而言,随着西方葡萄酒文化的传入,中国也在对其逐步兼容并蓄、吸纳创新,逐步成为自己的葡萄酒文化,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的打磨、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养成。我个人认为,中国葡萄酒文化还处在融合阶段,暂时还没有完全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品牌文化。只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一定会形成中国独特的葡萄酒文化。

那么,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这三个方面。

首先,应该包括历史文化。葡萄酒在中国是有历史的,史记记载,西汉建元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再到西晋陆机的“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唐朝李白的“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一直到现代的百年张裕、八十年通葡。这些都是中国葡萄酒文化不可或缺的历史组成元素。

其次,应该包括差异性的风土文化。无论是东北、西南还是西北、中原,中国各大葡萄酒产区也都有地域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风土文化。比如,云南产区具有干旱河谷、峡谷的风土,烟台产区具有温带湿润季风的风土,我们通化产区也有以山葡萄为代表的寒带风土。这些,都是我们中国葡萄酒风土文化的代表,未来的中国葡萄酒文化,也必将是由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风土文化组成。

最后,我觉得应该契合中华民族文化。中国已经走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预示着未来中国市场对葡萄酒的需求越来越大,进入葡萄酒消费时代,西方饮酒文化和中国饮酒文化将融合的越来越紧密,这也正是中国葡萄酒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从符合中国人的饮酒文化、饮食文化和礼仪文化出发,最终形成中国特有的葡萄酒文化。

就我国目前来讲,要打造自己葡萄酒文化,一定要重视下面这几个问题,我觉得这是制约中国葡萄酒文化形成的几个关键所在。

第一,对国外葡萄酒的盲目崇拜。现在,大多数消费者对葡萄酒缺少理性认识。首先,就是对国外葡萄酒在风土特征上将其神化,认识上有偏差,跟风现象比较重,不注重差异化;其次,中国和西方种族不同,饮食文化也不同,消费者盲从的认为西餐+红酒才是搭配的标准;三是国外为了推广,善于演绎一些葡萄酒故事,一定程度上诱导了中国消费者的价值认同。

第二,国内葡萄酒生产和消费成本大。这个是制约葡萄酒发展的最大问题,因为这是思想认识问题。在国外,葡萄酒属于农业产品,是群众日常消费品。而在我国还属于工业产品,甚至是“奢侈品”。消费的人群少,就很难形成大众地域文化。如果,葡萄酒在中国成为普通大众的消费品,我想会大大缩短中国葡萄酒文化形成的过程和时间。

第三,葡萄种植受土地制度制约较大。我们都讲葡萄酒是三分酿造、七分原料,葡萄是决定葡萄酒质量的关键。但中国与国外在葡萄种植条件上相比,具有很大的劣势。主要是中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和流转制度,不利于葡萄长期稳定种植,也不利于形成好的葡萄酒和好的风土文化。

第四,葡萄酒在中国发展有效时间较短。葡萄酒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早,产业形成却是在近代,迅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有效发展时间很短,所以无论是在种植、酿造、销售、文化推广等方面,同国外四百年的完整体系相比,我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相比较而言,会受到一些影响。

要打造中国葡萄酒文化,眼前我们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就是增强对葡萄酒产业的认知。对于中国葡萄酒产业,刚才已经说过了。他是高效农业、绿色工业、特色旅游业,他的最终形态就是文化产业。只有把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来看待,才会有更持续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双轮驱动、两翼共振,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建立中国葡萄酒文化认知体系。一要培养消费群体。为什么中国消费者会存在盲从消费现象,这与我们的宣传推广有密切关系,因为大多数商家比较重销售产品,轻宣传文化,所以我们今后要重点在葡萄酒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上下功夫。二要深挖产区内涵。各产区的葡萄酒要符合产区的“气质”,我相信每个产区都有可挖掘的东西,塑造自己独有的形象。比如,我们通化就着力打造鸭绿江河谷产区,着力提高北冰红知名度,着力塑造自己的品牌。三要加大基础投入。要建立健全葡萄酒相应的培训机构,做好推广平台建设,加强文化传播,通过和媒体的合作,不断宣传推介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和特色。

第三,汲取中国民族特色文化,实现变道超车。我觉得要实现中国葡萄酒产业“变道超车”,归根结底还是要拿产品说话,只有自己的独特品牌过硬,才有底气去宣传、去比较。比如,通化产区一直致力于研发以北冰红为代表的山葡萄酒体系,打造“世界的中国风土、中国的民族产业、吉林的文化品牌、通化的城市名片”,以独特的产区形象屹立于世界葡萄酒品牌之林。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我相信,在各位葡萄酒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中国葡萄酒产业一定会有更好的明天,中国葡萄酒文化必将绚丽多彩。

谢谢董书国老师的邀请,谢谢德会儿老师的主持啊,谢谢。群里的各位大咖,感谢!

主持人王德惠:谢谢经部长的回答,非常精彩。

经希军:也诚挚欢迎各位到通化产区来做客到鸭绿江河谷来检查指导。

王德惠:经部长认为,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能盲从其他国家的葡萄酒文化。打造中国葡萄酒文化,我们正在面临的三个严峻性的问题:1、外国葡萄酒文化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2、中国葡萄酒的特色还没有形成;3、媒体和文化传播机构更多在传播进口葡萄酒。

同时,经部长认为要完成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建设,要打好三个基础:1、中国还需要中国自己的酿酒品种。2、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3、中国葡萄酒还要打好文化基础,培养我们自己的消费群体。

经部长最后建议,要增强对葡萄酒产业的认知,要建立中国葡萄酒文化认知体系,汲取中国民族特色文化,实现变道超车。再次感谢经部长的精彩观点。

很多企业特别是酒庄已经在关注和注重产品质量,也的确有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得到了国际和市场的认可。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绝大部分中国葡萄酒企业而言,品牌营销是硬伤。很多企业团队没有真正的营销经验,这也是导致市场做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个问题:(熊玉亮会长),现在很多企业特别合适酒庄,很热衷于到各类评选中去获奖。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很多企业的营销相对都很弱,不知道怎么做市场,这种情况普遍吗?营销的短板如何弥补?你建议未来的企业在实际市场操作中,要怎么样看待“葡萄酒营销”?

熊玉亮: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不能通过简单的“很多企业团队没有真正的营销经验,导致市场做不好”一句话就贴上标签。不能否认在中国酒类销售市场有非常多的营销高手,例如洋河蓝色经典、劲酒、泸州老窖1573等等数不胜数,如果纵观整个酒行业还是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美国著名的市场营销专家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将市场营销的概念具体归纳为以下要点:

1、市场营销的最终目标是“满足需求和欲望”。

2、“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交换过程是一个主动、积极寻找机会满足双方需求和欲望的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

3、交换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营销者创造的产品和价值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和交换过程管理的水平。

但是就葡萄酒而言,对于消费者培养、产品文化宣传、市场调研分析等方面还是非常欠缺的。

不得不承认注重产品质量、争取一些国内外奖项作为宣传噱头(背书)是属于营销的一部分,但是这里讲的是缺乏有系统性、有规划性、有目的营销手段。目前很多厂家还是很粗犷的经营方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基本上没有什么计划可言。

从营销角度来看,市场之所以不买国产葡萄酒的账关键问题点是“创造的产品和价值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和交换过程管理的水平不够”。

从消费角度来分析,新时代新市场,消费者主要通过消费产品进一步追求的是品质和文化内涵以及进一步的消费体验,这里有几个误区:

误区一:市场竞争等同于价格竞争

目前一大部分国产葡萄酒还是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而葡萄酒恰恰是一种外来的有情调的消费产品,往往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不高。而葡萄酒厂家将经销商需求与消费者需求相混淆,经销商认为价格越低越好,而消费者追求的是品质。低廉的价格使品质得不到保障。

误区二:拿奖等于高品质

当前消费者市场,对于企业荣誉越来越淡化,消费渠道越来越碎片化,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成熟更加注重产品口感的感受。

误区三:渠道建设等于市场推广

目前大部分国内葡萄酒厂家非常注重传统渠道的建设,每年用于渠道建设、广告投入上千万的品牌比比皆是,但是非常不注重用户体验,餐酒

编辑: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