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致敬40年
来源:《华夏酒报》  2018-12-05 09:01 作者:杨孟涵
技术进步始终是酿酒产业发展最大的驱动力!

依附于传统农业、脱胎于小型作坊……中国的酒类工业,成型于1949年之后,中间曾经历了多年动荡,终于在改革开放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酒业40年的快速发展,技术进步起到很大作用。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1949年之后,依靠公有制条件下的兼并整合,酒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的话,那么,1978年之后,则是依靠市场化和技术革新,走上了产业现代化之路。

从供不应求的时代走来,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中国消费者普遍实现了喝到好酒的愿望,诸多企业实现了第一轮产能扩张。

在这个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工艺白酒”,在改革开放后又进一步提升的“新型白酒”酿造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机械化程度普遍偏低、手工技术占比较高的年代,从手工作坊时代走来的传统酿造工艺,存在着一个致命问题,就是产能无法快速提升。

“新型白酒”的固液结合、液液结合技术,很快解决了这一难题。与此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白酒的香味成分、其他成分进行精确研究,这样在快速提高产能的同时,保留了传统白酒固有的口味与香味。“去杂增香”技术的普遍应用,解决了大规模生产中存在的串味现象,让消费者在喝到酒的同时,也保留了对于传统白酒的认知。

技术创新驱动了产业的发展,而规范化、标准化的测评体系与技术,则更像是对传统工艺在感官层面的一种总结,让酒类产业在技术快速更迭的新时代里,依旧保持传统内蕴。

创新与总结之外,前瞻性的技术指导,既来自于对现实问题解决的渴望,也无意中为酒业未来的技术创新留下了一个大伏笔。

1987年贵阳会议的“四个转变”,不仅仅代表着国家的政策性指导,更是一种基于对市场前瞻性预判带来的技术性指导。“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的方向,不仅推进了中国低度酒酿造技术的大爆发,在经过30年的沉寂后,这几条金科玉律终于在酒业调整期后获得行业一致认同。

基本经验的总结与技术规范的实施,带来了几十年的平稳发展。但由于中国酒业体系过于庞杂、分布过于广泛、技术沿革与香型口味的多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酒业高速发展期被掩盖,加之行业过度注重概念、包装、营销,造成了消费者的误解与不满,导致消费端与生产端的脱离。

这种情况导致了重重弊病,有鉴于此,中国酒业协会的“3C”计划正式出炉。这就如同一个历史循环,酒业再度走上了寻求技术规范与标准的道路。

与此同时,在消费市场变化的冲击下,在国际化需求的带动下,中国酒业对于创新的渴望日益强烈,对借助于技术进步来实现酒体创新、包装创新、营销创新有了新的需求。

“中国白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更像是一个集合体,在中国酒业协会的带动下,容纳了行业、企业、科研机构,走上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路漫漫而修远,未来还将有哪些能够改变行业、获得消费者普遍认可的酒业新技术会诞生?这个植根于传统农业之上的古老产业,能否借助于微观层面(酒类微生物的分析与研究)与操作层面(酿造、勾调技术)的技术创新,在未来继续迸发强大生命力?

这仍有待于整个行业的努力!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