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国家名酒周刊 > 正文
李曙光缘何随同省委书记去广汉
来源:《国家名酒周刊》  2017-06-26 11:35 作者:龚平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刚刚闭幕不久,6月6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就轻车简从,带领部分市委书记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前往广汉农村调研。作为这个研调团队中的一员,五粮液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四川省党代表的李曙光为何会随同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去广汉农村?有何重要任务吗?

广汉农村改革有助于五粮液供给侧改革

众所周知,广汉是新中国第一轮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出现了全国首个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也是全国首个撤社(人民公社)建乡的地方。

1978年3月,广汉率先对金鱼公社进行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效果立竿见影,当年金鱼公社增产2500吨,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加率。1979年,《人民日报》将这一经验推广到全国。

1980年6月18日,广汉向阳公社摘下“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牌子,挂上“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在全国首个撤社建乡,建立起党政分工、政企分开的乡政府。后来,这一改革向全国推广,确立我国农村基层政权新体制,并载入宪法。

川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广汉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站在“第二个飞跃”的重要关口,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到第一轮农村改革发源地调研新一轮农村改革,本身就极具深意和象征意义。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五粮液进行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就需要借鉴更多的经验,尤其在当前的农村供给侧改革当中,作为国有企业的五粮液来说,如何助推农村供给侧改革,也是五粮液集团必须思考的问题。

今年以来,五粮液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第一车间”的专用粮基地建设,在宜宾——长宁——兴文沿线,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规划建设起了10万亩五粮液绿色生态专用酿酒粮基地。

此举不仅有助于提高五粮液“第一车间”的原粮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切入口,融入到农村供给侧改革当中去,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不仅带动了上千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还实现了国有企业的供给侧改革与农村的供给侧改革的互动,从而为国有企业的供给侧改革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广汉调研有助于五粮液“第二次创业”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点名”让李曙光参加广汉调研,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五粮液的千亿目标,事关振兴川酒产业,并以此带动四川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记者发现,在这次调研团队中,除了五粮液之外,还有川茶集团的董事长颜泽文和竹叶青茶叶公司的董事长唐先洪。一个川酒产业的“带头大哥”——五粮液,一个川茶产业的龙头企业——川茶集团和竹叶青公司,充分说明了四川省委省政府振兴川酒产业和川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3月8日,在参加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国家领导人结合四川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突出强调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四川是天府之国”、“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加快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五粮液作为传统型的酿酒企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化器,它能够有效地将优势的农产品转化为工业产品,再转化为民族品牌,与此同时,也为五粮液这样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对此,借用新华社“学习进行时”的一句话,国家领导人谈的对象虽是四川,却对全局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其着眼全局交给四川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一副很沉重的担子,但四川有底气。“底气”何来?在川酒产业中,五粮液能够担当得起“带头大哥”的责任,能担当得起千亿产业的重任,这便是底气。

在调研中,王东明再次对四川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三项重点改革任务进行了深度阐释和再强调。在这个问题上,李曙光结合王东明的调研主题,畅所欲言谈了五粮液“第二创业”的发展思路。

对此,李曙光认为,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项重点任务中,五粮液千亿目标战略定位的原动力也在于此。

——建基地,五粮液已经建起了10万亩绿色生态专用粮基地。我们相信,这一举措一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创品牌,五粮液不仅进一步抓住绿色生态的“第一车间”不放松,而且在品牌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新步伐。

——搞加工,五粮液将紧紧围绕“公司+农户”这篇大文章,把企业做大做强,并着眼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变,在酒业上实现真正的转变和历史性跨越,在“第二次创业”中书写华丽而辉煌的篇章。

编辑:赵果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