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收藏 > 正文
大唐文明“天守阁”
来源:《华夏酒报》  2017-12-26 18:54 作者:王海


 

在中国史学界,大家有这样一个共识:要看唐代的中国,就去日本,那里有唐代的建筑和歌舞,甚至日本天皇登基也是按照唐代礼仪。作为资深酒文化爱好者,笔者从收藏的藏品对这个共识去验证。

日本,意为“日出之国”。最早称“和”或“倭”,“日本”这一称呼大约使用于公元7世纪后期。历史上日本曾有大和、东瀛、扶桑等别称。

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出来了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丝绸之路”,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唐朝太宗贞观年间,文治武功盖世,盛世文明垂范天下,文化、礼仪、律典、文物制度皆被四夷争相效仿采纳,以沐中土华风为荣。大唐都城长安也成为各国使臣、留学生、僧侣汇集的国际都市。日本从公元653年起到宇多天皇止,前后250年共派“遣唐使”19次,前往中国学习盛唐文化,修习经典,沐浴中原国风、文风。

当时日本年轻的孝德天皇,接受了遣唐使的建议,效仿中土大唐建立年号,定名“大化”,推行“大化革新”,《皇朝事苑·历代天皇录》载:大化革新,即全面唐化运动,使日本从蛮荒中打开了进入文明的大门。“大化革新”是以大唐盛世为楷模,以唐朝律令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改革日本政治经济,逐步建成律令制国度,完善日本国家政体。

建筑中的大唐之风

到唐朝中叶达到极盛时期,建筑技术也有巨大发展,主要特点是:建筑风格气魄宏伟,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公元六世纪建筑的布局形制和建造技术由“遣唐使”传入日本,之后的日本木构建筑,照搬大唐建筑样式,以大唐国都长安为范本,效法长安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左右布局建筑,皇宫位居北部居中,南部为东西两市及官衙,建起第一座正式的都城—籐原京,后又营建奈良时代的都城—平城京(即今京都)。

“中国失礼,求之于野”,日本人对于古物向来珍重,日本人把来自中国的人与物都冠以“唐”字,如当今建筑术语中留存的“唐户”、“栈唐户”、“唐破风”、“唐门”、“平唐门”等。很多唐代建筑的细节,在现今中国有些甚至早已不明所以了,而日本建筑中多有保留。

遣唐使的航线,大多从大阪出发,大阪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古称浪速,又叫难波,它东接历史悠久的京都和奈良,西连神户,在保留着丰富历史古迹的同时,能感受到这里的繁华与欣欣向荣,不愧是日本西部金融、贸易及文化交流的中心。

大阪城位于大阪市中心地带,这是于十六世纪由丰田秀吉统一日本后所建,为了建造大阪城,他命令全国的诸侯都要参与兴建工程。

原整个大阪城共分成内城、中城与外城,有长达 12 公里的城墙,是现今规模的五倍,许多护城河及城郭的石块也是由各地诸侯所捐献而来,城墙上1吨左右的大石头需要很多,它们都要从小豆半岛装船,用海中吊挂的方法运输,再从陆地上使用修罗车和原木滚木,以其辛苦的血汗建造而成。

虽经受战火雷击,多次重建,但是有内外两道护城河以及两道高大的石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只是从残存焦黑的石壁仍可怀想当年德川与丰臣交战时的惨烈情形。大坂城被视为大阪的象征,成为大阪最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

天守阁是大阪城内的中心建筑,天守之名意指城主代天统治,履行着上天的职责。它不仅是坚固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是城主政治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而现在的天守阁则是在1931年模仿丰臣时代的天守阁所建造,周围环绕着高而陡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其所构成的壮观景象是其他任何一座日本古城都无法与它相比的。高17.9米的天守台上,矗立着外5层内8层、高54.8米的天守阁,巍峨华丽壮观,是大阪城内最醒目建筑。

天守阁分为最上层的瞭望台和下层的原城主居住之地,最高的第八层楼瞭望台上可以眺望大阪市景,其它楼层展示了日本战国时代各种武器、丰臣秀吉的木像、书简、以及当年作战的作战图等,除此之外还展示了大阪城复原之后的模型。

在此你将可以看到丰臣秀吉由一介平民成为不可一世的英雄,其辉煌一生的经历,天守阁它不仅是大阪历史文化、观光旅游的象征,更是大阪人精神上的寄托。

现天守阁第一层城楼上有山形墙,封檐板的山墙房间突出,歇山式封檐板与上面的房檐相交错,顶层虽保留了瞭望台,但已经将其缩到墙壁的内侧,有回廊高拦围住。外壁则涂白灰泥,山墙也富于变化,窗户变成拉门式,更加豪华壮观。建筑为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部的幽度极深,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架铺作斗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

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坚实秀雅,屋坡平缓,四翼如飞。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力与美的统一,是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显示了唐代建筑风格。

中华文明又一代言

远远望去天守阁金光闪闪、最耀眼的是屋顶上的八只金鯱,说起来它还有段故事。

我国古建筑多为木结构,自古有以兽镇脊,避火消灾之说。史书载:“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书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说虬尾是水精,喷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这大约是屋脊上设置鸱尾的最早记载;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太平御览》也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

鸱尾,龙头鱼身,又叫螭吻、鸱吻,是龙的第九子,一般被固定在建筑物的两端屋脊上,由吞着正脊的龙口、吻头后部的背兽、向上卷的尾和背上插着的宝剑等几个部分组成,做张口吞脊状,取其灭火消灾,并有一剑以固定之,相传,这把宝剑是被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许逊曾用的剑,鸱吻背上插剑的目的,一个是防鸱吻逃跑,永远喷水镇火之意;另一是取避邪之意,有吉祥、装饰美和保护建筑的三重功能,传到日本后则称为“鯱”。

天守阁屋脊上金鯱龙眼巨大,双眼怒目,仿佛能洞察一切。龙鼻高翘,表示了龙的嗅觉敏锐。龙嘴张大露出较长的舌头和锋利的龙牙,龙牙在民间有辟邪的说法。龙耳是顺风耳,向头后方向飘去。龙耳两侧有鬃卷,雕刻成卷草纹样。龙须雕刻清晰可见,代表龙神圣的尊严。巨大的龙爪,显示出其力大无比。龙尾向上翘起后又向内侧卷曲,如一朵盘花形象,龙身上还插着一个如意莲花构成的剑把,整体雕刻细腻,形象逼真。于两坡瓦垅交汇点,屋脊两侧各有一个,严密封固,防止雨水渗漏,既有装饰美,又有护脊之实效。

现今天守阁经过1997年重新翻修之后,有着白色的墙面配以绿色的屋瓦,并在每个飞翘的檐端妆饰着用金箔所塑造的装饰用鬼瓦、虎状浮雕与龙头鱼身的金鯱,彰显得天守阁金碧辉煌,主城楼内外彩灯,衬托得这座象征着大阪昔日辉煌与荣耀的建筑物格外的摄人心魄,也仿佛重现当年丰臣秀吉壮阔的雄心与曾有的辉华。

作为资深酒文化爱好者,笔者最欣慰的是收到一款仿天守阁制作的酒器,是我的女儿在日本留学期间,在大阪旧货市场购买的,其长15厘米,高19厘米,宽12厘米,仿顶层瞭望台的瓶盖,巧妙地将酒瓶口掩饰成为一个整体。

尽管不知它产自什么时间,由日本哪家瓷器厂制作,盛装过什么酒,但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不能不让笔者惊诧,也验证了那句老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由此可知以大唐中土文化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日本文化,虽经千载风雨的洗礼,但至今历久弥新,成为享誉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华文明又一代言。

(作者系中外酒器文化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酒文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酒茶艺文化收藏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华棠酒器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

编辑:王丹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