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最详尽的酒水消费图谱,带你玩转酒水圈
来源:《华夏酒报》  2017-09-13 09:33 作者:吕建铖
以山东、东三省、内蒙古等为代表的北方人群向来以酒风彪悍、酒量大而著称,然而,天猫联合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人的酒杯——2017天猫酒水线上消费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四川省是全国最能喝的省份,从性别纬度看,安徽小哥与西藏妹子分别霸占男女酒王称号,这结果着实让人有点意外。

此外,《报告》显示,酒水线上消费已进入高速增长期,消费人数年增速高达42%,天猫已经成为酒水线上销售的主力平台,带动酒业实现了40%的销售增长。

地区不同,酒水消费不同

四川省成为全国最能喝的省份确实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四川省是中国的酿酒大省,产酒量大,出自四川的名优酒就有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舍得等,数据显示,四川省还是中国白酒销售量最大的省份,当地人民的生活也和酒文化密不可分,四川人雄踞全国“酒王”的宝座,并不意外。

安徽省占据着男性酒水消费状元位置及全国最能喝省份的榜眼。安徽省是酿酒大省,徽酒四家上市公司古井贡、迎驾、口子窖、金种子,在上半年实现营收合计为75.53亿元,净利润合计14.09亿元,大本营市场为其营收和利润的实现可谓贡献巨大。

对此,天猫酒水相关负责人表示,徽酒在全国白酒市场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比如古井贡酒、口子窖等全国知名品牌都是安徽出品,当地人口味偏重的饮食习惯也助推了酒水消费的旺盛。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在线上白酒消费中,浓香型白酒与高度白酒依然是线上消费者选择的热点,四川省、安徽省生产的白酒多以浓香型白酒与高度白酒为主,并且四川省与安徽省两省消费者对于白酒的偏好度也较高,这也为四川省与安徽省荣膺最能喝的省份提供了依据。

位居全国最能喝省份探花的上海市,其虽然不是酿酒大省,但它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城市,经济发达,人口数量大,这使之在人均酒水消费方面高于其他地区。

此外,西藏的妹子以强大的战斗力,占据女性酒水线上消费的冠军,青海、安徽和黑龙江、四川的女酒友紧随其后,分列前5名。

业界人士分析称,西藏、青海两地消费者“能喝”,有部分是因为当地线下零售不发达,天猫便捷购物和配送服务,为当地提供了很好的消费体验。

地区不同,线上购酒选择不同

线上购酒之于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其所喜爱购买的酒水品类也各不相同,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人员构成、年龄等因素不无关系。

从地域方面来看,南方地区的酒水消费高于北方地区,沿海地区的酒水消费高于内陆地区;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的消费者线上酒水消费支出大,其中上海人、山东人最舍得在酒水上消费。

南方地区对于葡萄酒的偏好度整体高于北方地区,其中,广东人最喜欢葡萄酒;人均收入较高的浙江省、讲究小资情调的上海消费者对葡萄酒偏好度较高;其次湖北省、山东省的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偏好度也比较高。

同时,广东、福建对于洋酒青睐有加。因为,洋酒文化传入早的广东、福建地区,消费者对洋酒的接受度较高;少数民族地区对洋酒的偏好度整体较高,文化相对更为开放的北京、上海也比较偏好洋酒。相对来说思想比较传统的其他内陆地区,对洋酒偏好度低。

沿海地区的消费者线上酒水消费支出大,酒水消费品类多,源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收入高,消费者在酒水消费支出方面可使用的资金更多,并且沿海城市大多属于开放城市,文化相对内陆地区也相对开放,因此,沿海城市消费者在酒水支出方面会高于内陆地区。

此外,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发展速度快,为现在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与空间,因此,吸引众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前去就业与创业,年轻人数量也会高于内陆地区。80、90后等新生代消费群体是酒水线上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对整个线上酒水贡献率接近7成,且90后对市场的贡献率逐年增高。

年轻群体的国际化视野正在与国际接轨,低度化和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带来了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国际化视野。《报告》中显示,年轻一代的80后、90后更加喜爱啤酒、葡萄酒、洋酒和果酒,这也成为南方沿海城市在洋酒、葡萄酒方面消费支出较多、购买力强以及酒水消费水平高于内陆地区的原因。

在线上购买白酒排名中,以河南省为首的中原地区普遍对白酒的偏好度较高,其次比较偏好白酒的地区有江苏省、安徽省、四川省和河北省。总体来说,南方沿海地区对于白酒的偏好度偏低。

在国民饮料啤酒消费上并无地域之别,啤酒偏好度的地域分布特征比较分散。西部地区、南方沿海地区消费者整体爱喝啤酒;中原地区、新疆地区消费者对啤酒的偏好度整体较低。

在黄酒方面,喜欢在线上买黄酒的省份比较少。线上黄酒偏好度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黄酒的传统消费区域:上海、浙江和江苏。相比之下,其他地区消费者对黄酒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