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十 问 白 酒
来源:《华夏酒报》  2017-02-15 09:34 作者:吴佩海

辞旧迎新之际,白酒业的工作千头万绪,但笔者以为有一事不可忘却和拖延,那就是:应举全行业之力,加强对基础理论和基础问题的研究。

为何提出此建议?

因为这是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是法规政策的客观要求,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全球角度看,一个国家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最多。

从行业角度看,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拿华为来说,作为全球知名的大企业、我国民族产业的杰出代表,目前可谓风光无限,但其掌门人任正非却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近期多次表示:“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华为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和渴望,很值得白酒业警醒与效仿。

应该说,白酒业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远未到位,许多堡垒尚未攻克。

正是由于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研究不透,说不清道不明,所以行业在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上遇到了瓶颈。

为实现白酒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基础理论和基础问题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从市场角度看,消费者对饮酒的要求已从单纯的解馋过瘾向优质安全、美味营养、明白饮用等多维标准转变,国家近期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也为食品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白酒业顺应这种趋势做了一些努力,如推出健康白酒等,但却遭到了公众的质疑。

白酒业的这些尝试为何不被社会认可,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

所以,为了适应食品消费从生存型向健康型的转化升级、为了巩固和扩大白酒市场必须强化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以为产品正名、产业发展、信誉构筑提供真实、科学、可信的研究成果。

从政策角度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多年间,白酒一直被政府列入限制发展的产业政策中。

原因无非有三:一是白酒酿造耗粮多,二是饮用白酒有损人体健康,三是白酒并非生活必需品。

为在政策上给白酒松绑,行业也曾做过很多工作,效果虽有但不甚理想。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基础理论研究不扎实,拿不出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国际、从数据到指标的非常详实并有巨大说服力的证据。

别的不讲,仅以1949年至2015年的酒业年度产量来说,至今我们都拿不出完整的统计报表,一些年代的数据一直缺失。

所以,为了给白酒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亟待深化基础理论的研究,以为社会提供有说服力公信力的成果,使政府及时、全面、完整、准确地认识和评价白酒业并在政策上给予体现。

特别是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7年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稳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等,这些决定对白酒在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行业如何未雨绸缪,都是急需研究的大问题。

对白酒业基础理论和基础问题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笔者认为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十个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撰写此文意在抛砖引玉,以期进一步强化白酒业基础理论和问题的研究。仅此而已,尚希指正。

一问:如何定义白酒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形式逻辑讲:每一个概念都应有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

如何定义白酒?在这个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上,行业内仍然有分歧,对国家标准的解释也有异议。

有专家提出:与国际上液态发酵和纯种发酵相比较,中国白酒酿造独特的技术特点是——固态制曲和发酵、多菌种群体微生物发酵、固态蒸馏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等等,决定着中国白酒的香型特色、地域特色。但是,按现行国家标准,以工艺分类,白酒分为固态法白酒、固液法白酒、液态法白酒三大类。

所以这些专家认为,只有固态法的酒才是真正的白酒。固液法的酒,其实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配制酒”;液态法的酒,则是国外蒸馏酒的工艺,完全不同于传统白酒的工艺。把固液法和液态法的酒称作白酒,是值得商榷的,应该归入其他蒸馏酒。

但是,如果把固液法、液态法白酒从白酒这个概念的外延中剔除,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一是有隔断历史之嫌。固液法、液态法白酒是白酒发展史上的一项创举和革新,厥功甚伟,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有市场震荡之险。新工艺白酒诞生几十年来,已为市场和消费者所接受,若将其更名改姓将让公众情何以堪?三是有同行反对之虞。许多白酒企业都有新工艺白酒的生产,有的还是其重要产品,让如此之多的企业改换门庭恐非易事。四是有作茧自缚之忧。如果白酒仅囿于固态法一类,那么白酒产量将急剧缩减,白酒势必退化为一个小酒种。如此,是福是祸尚难预料。须知,有生命力的概念往往来自于鲜活的实践和社会大众的认可。

科学定义概念不是像古时诸子百家中的名家那样,搞“白马非马”式的逻辑思辩或文字游戏,而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概念成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

因此,如何给白酒定义,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应该权衡利弊认真研究。

二问:如何评价新工艺白酒

这里所称的新工艺白酒或称新型白酒,主要指用固液法或液态法生产的白酒。它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完善中发展,又一直在饱受争议中前行。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新工艺白酒算不算白酒的争论外,还有人士认为催生新工艺白酒的原因只是为了节粮,也有人士提出必须重申“固态制曲、固态发酵、固态蒸馏”的传统工艺白酒与勾调食用酒精的新工艺白酒在文化内涵、附加值以及品质方面的显著差别。

但同时有专家指出:一般来说,纯粮固态发酵酿成的酒无需添加外部发酵物质,品质要高于液态发酵白酒,但传统工艺复杂,对环境卫生条件要求较高,成本高、周期长。新工艺白酒则工艺简单、经济实惠。据了解,用食用酒精勾兑的白酒,平均吨酒耗粮仅为1.074吨,比同类普通固态法白酒降低粮耗达22%。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白酒的普及跟白酒新工艺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即使在风味上跟传统酿制酒有一定差别,但新工艺白酒也还是满足了多数人的口味需求。由此可见,新工艺白酒对提高产量、满足市场起了重要作用。

更有研究人员指出:“白酒中可以添加食用酒精,这是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的,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使用食用酒精勾兑白酒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为大部分企业所接受。添加了食用酒精的白酒与纯粮发酵酒在口感上有一定区别,但这是一个消费习惯问题,有研究表明,白酒在添加了5%—10%的食用酒精后,口感风味会更好一些。

一些专家曾指出:新型白酒最突出的特点是杂质含量低,卫生安全,酒体纯净。新型白酒比传统白酒更有益于人体健康,符合人们的健康需求,理应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全面认同。

有专家对新工艺白酒的优势做了总结:一是有利于节约粮食,二是有利于生产低度白酒,三是有利于生产多香型多类型白酒,四是有利于集约生产提高劳产率。指出:今后白酒的主体产品一是名优白酒,二是新型白酒。

就两类酒的关系,笔者曾发表过一段话:“传统白酒是个宝,新工艺白酒也很好,勾兑工艺不可少,食用酒精恐惧症没必要。”对此观点,不知专家以为然否。

综上所述,是将新工艺白酒从白酒中剔除或有意无意降低其价值身份,还是充分肯定其作用并不断予以完善发展,将是白酒基础理论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问:如何评判液态法白酒称谓

2016年上半年,有消费者对某名酒厂生产的一款液态法白酒的标签标注提出质疑。国家及某省级食药监局介入及调查,调查结论之一是:该公司“通过将食用酒精与高粱、小麦等粮食原料的酒醅进行串香蒸馏,生产的系列液态法白酒,符合《液态法白酒》(GB/T20821—2007)等国家标准有关要求”。此事从侧面表明,液态法白酒在国家标准、政府认可、行业实践和产品实物等层面都是存在的。

但有专家认为“液态法白酒称谓是不科学的。”提出:“所谓液态法白酒的称谓,是当时百花齐放的科研工作中的一种方法、一种设想。但最终结果是——液态法这种设想行不通,最终被淘汰了。所有搞液态法的厂家,无论是内蒙、北京还是天津,无一例外,全部淘汰出局。在科研工作中,任何设想都可以提出来进行试验,无可厚非,但最终要尊重事实。”他并撰文提出了具体的理由。

对此,笔者以为:“千人之诺诺,不如一人之谔谔”。科学研究需要不同的声音,鼓励百家争鸣。液态法白酒的称谓是否科学也应该成为白酒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课题。

四问:如何看待白酒香型

2016年5月,有媒体报道:酒业人的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因一篇名为“中国白酒是怎么酿造的?为什么中国领导人只喝酱香型”的文章而“喧嚣”“热闹”。并指出:在业内人士看来,该文章不但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还一味贬低除酱香型白酒外的其他香型以及固液法白酒和液态法白酒,可能极大误导消费者对白酒的认知。

如何科学看待、评价白酒的香型,已成为白酒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普的重要课题。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质、温度、湿度等状况互有差异,再加上制曲方法及原料、窖池材料及体积、发酵时间及温度、蒸馏工艺及路径等情况的不同,白酒目前已形成12种香型,今后随着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可能还会有新的香型诞生。应该说,这些香型在白酒风味上各有千秋,在市场细分上各领风骚,无所谓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共同构筑了百花齐放的白酒产品及白酒文化。

就在笔者撰写此稿的过程中,陶融(香)型白酒酿造工艺又通过鉴定,其“九粮、四陶、多香融合”的白酒工艺特点恰恰体现了博采众香型之长的优势。

上述香型的白酒中,有的已经研究出呈香呈味的主体化学物质成分,有的尚在探索之中。这恰是白酒博大精深、魅力无穷之处,也正是白酒强化基础理论研究之因。

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对媒体介绍说:“目前,在白酒中发现的风味化合物已有1737种,近期可能会达到1900种。白酒风味化学研究的重点是揭示这些风味化合物对白酒风味的贡献及其生成途径,哪些有正面的影响,哪些有负面的影响,什么样的微生物、酶、工艺条件会增加哪些特定的风味化合物?”他还意味深长地预言:“目前对风味成分的分析,可以达到测试时将呈香的六七十种主体成分一次测出。但要研究清楚上述提到的所有科学问题,可能需要50年的时间,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迎来这一天。”

可见,对白酒香型等基础理论的研究真是任重道远,永无止境啊!

五问:如何弘扬白酒文化

白酒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在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衍生出自己独特的酒文化。近年来,白酒企业对酒文化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甚至到了言必称文化的地步,这当然是好事,但有些问题仍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什么是酒文化,什么是中国酒文化,什么是中国白酒文化?上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又是什么?在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上,我们还没有完整清晰的答案和行业的共识,而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所以,我们讲的酒文化无外乎历史、名人、原料、实物、地域、技艺等,未完全体现出白酒文化所应蕴含的精神感染力、行为凝聚力、价值导向力。或者说,在酒文化的问题上我们是广度有余而高度深度不足。如何让白酒文化既体现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精神还贴近公众生活,如何让白酒文化充满人文情怀和精神正能量,如何让白酒产品焕发令人信服的文化气息都需要下大气力去研究。

其次,如何弘扬酒文化?有文化学者提出:“中国白酒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提倡文化是非常值得敬仰的,但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容易借助文化说大话,说空话,说压倒同行的话。我们要赋予酒科学性和务实性。”他还强调:“白酒是一种艺术的东西,白酒业在定位和设计中国白酒文化的时候,要用文学的眼光赋予它精神和灵魂,赋予它美丽。千万不要假文化之名行假大空之实。”这就提示我们:不能只把酒文化当成招揽顾客的幌子,而应研究如何把酒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情怀落实在企业行动中,以“信”(真实守信)、“达”(通顺明白)、“雅”(简明优雅)的方式传播酒文化。

再次,如何对酒文化“去粗取精”?有人士提出,应摒弃白酒中的“干杯文化”,此意乍听有道理但细想又不尽然。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家宴到国宴,“干杯”都是传递情感、表达祝福的礼仪、程序,何错之有?问题是出在了“劝酒文化”上,什么“酒不满心不实”,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不一而足。所以,如何审视白酒文化做到取舍得当,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六问:如何规范年份酒

近年来,为适应消费需求,诸多白酒企业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年份酒,丰富了白酒市场;同时造成了年份酒、陈酿酒的泛滥,使白酒遭人诟病。年份酒既无明确的概念内涵及外延,又无明示的企标、行标更不用说国标了,而是任由企业各取所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年份酒的生产依据是什么,检测的手段是什么,需要尽快给出答案。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政策(如标准)又需要科学(如检测手段),所以离不开大量的调研和科研工作。

对于什么是年份酒,众说纷纭。

有公众认为:年份酒的年份应该是指酒酿好后的储存时间。这恐怕是多数消费者的看法。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有人士指出:进入市场销售的白酒都是勾兑而成的,所谓“年份酒”,只不过是用某一年份的原酒勾兑得来。至于原酒比例是多少,至今国家尚无强制性规定,行业内也缺乏统一标准,企业怎么勾兑全凭自己说了算。

有业内人士提出:年份酒的年份是指酿酒所用的窖池的使用时间 。

也有专家表示:年份酒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以粮谷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酿造,经过长期贮存,按照年份及质量等级要求,将不同酒龄的酒以一定比例调配而成。其实际意义是在表述白酒的质量等级,与白酒实际的注册年限有一定关联,年份标得越高,它的质量等级就越高,白酒中使用的储存期比较长的酒的比例越多。

可见,什么是年份酒首先要厘清概念和标准。年份酒是指原酒的储存年限,还是指窖池的使用年限,抑或是指白酒的质量等级?所以在谈论年份酒时,必须要坚持概念的同一性。

其次,“酒是陈的香”这个观念深入人心,自有其道理。但是否越陈就越好呢?有业内人士指出:白酒有“最佳饮用期”,需要密封保存,并且保持相应的温度,不同香型的“最佳饮用期”也不一样。如果白酒存放时间过长,虽然酒的香味会越来越醇,但口感则会相应降低。

因此,需要通过基础理论的研究来规范年份酒的概念与标准,确定年份酒的检测方法,在陈酿问题上给出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结论。总之,营销要服从于科学而不是科学屈从于营销。

在年份酒的问题上,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提出了许多好的设想,希望能尽快落实。

七问: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生产相结合

白酒是中国独有的传统产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白酒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其主要特征是:以粮谷为原料,天然微生物制曲接种,固态糖化发酵,甑桶固态蒸馏,陶坛储藏等酿造工序制成。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诸多的白酒酿制技艺,这是白酒业亟待传承的宝贵遗产。

但是,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发展。传统技艺只有插上现代化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正如有院士所说:“白酒的现代化生产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传统工艺的发酵时间长,出酒率低,费人工,品质稳定性受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大。白酒生产必然由天然微生物发酵普遍向纯种发酵转变,由窖池发酵向自动化控制的发酵罐转化。把代代传承的经验变为科学的体系,把师傅的技艺变为生产工艺。” “白酒的现代化研究与生产也将带来另外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高性价比,一是健康化。”

也如有的企业负责人所讲:“中国白酒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经验式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更有业内人士直言:“白酒生产环境原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车间内外完全是两个社会”。

因此,如何把酒类传统酿造技艺与信息化、智能化有机有效结合,既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生产模式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在保留必要的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等酿造、品评传统技艺的同时,大力推进“行业装备数字化、生产工艺智能化、过程控制自动化、追溯体系信息化、数据分析自控化”及 “微机勾调”等,以提高生产、管理的精准度、敏感度,这是需要白酒业不断研究探索的问题。

《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发展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同时要实现“衣食行”等方面的生产智能化。其中就包括轻工、食品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对白酒业来说,就是要实现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相结合,推动整个行业的脱胎换骨、腾笼换鸟,构建对市场变化和多层次需求的快速精准反应机制,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但白酒业的“两化融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其具体内容即可知晓。“互联网+”就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它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智能化则是指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

如果把电气化称为工业2.0版,把自动化称为工业3.0版,把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网络信息化称为工业4.0版,用此标准来衡量白酒的诸多企业,究竟属于哪个阶段真是令人难以判断。

可见,实现白酒的现代化任重道远,但脚踏实地做好基础研究仍必不可少。诚如专家指出:“要想实现传统白酒的现代化生产,就要研究透彻传统工艺的科学机理。什么样的白酒才是好酒,好酒有哪些香气风味成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成分。”仅此一项即可说明:基础理论研究正是连接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和桥梁。

八问:如何酿造健康白酒

白酒的最大弱点是基本无营养。为改变此现状,业界曾做过不少努力。上世纪九十年代,营养型复制酒的推出开白酒健康化之先河,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6年全国春季糖酒会上,有许多白酒进入健康酒领域,这些产品均以滋补或具备某种功效而被称为健康酒。然而,有记者在现场调查发现,这些产品既无蓝帽子标识,企业对于健康酒到底对身体有哪些益处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因为对健康元素等具体内容语焉不详,又无明确的实验数据支撑,因此被公众抨击为造概念、搏眼球。导致这种窘状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基础理论研究做得不扎实有缺失。

需要指出:健康白酒作为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据媒体报道,近期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出:“健康、美味、方便、实惠是食品发展的大趋势,也是食品产业努力的方向。健康食品发展是全方位的,健康食品应该包含所有食品。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日常食品、特别是中国传统食品健康水平是大有可为的工作。”

他特别以白酒为例谈到——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可通过原料调控和优化,使其产生更多的有益人体健康的物质。董酒“百草入曲”工艺:采用大、小曲混合酿酒。制小曲时添加95味中草药,制大曲时添加40味中草药。他认为:“中国白酒有理由成为一种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饮品。白酒的健康因子及其形成机理和作用机制是亟待阐明的重要科学问题。”

他特别指出:白酒的现代化研究也使科研人员对白酒中的成分有更多的发现。一方面是找到一些活性物质,另一方面也使传统白酒有机会引入一些活性成分,以开发健康型白酒。

如何强化白酒的现代化研究以开启健康白酒的酿造之路,如何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健康食品创新营养,激发创新灵感”,如何从白酒酿造原料筛选调配、工艺改革创新等途径增加白酒的健康元素,如何从实验室数据和临床效果数据提供健康白酒的有力证据,都将是白酒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九问:如何实现白酒国际化

有人统计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蒸馏酒生产国和消费国,分别约占世界蒸馏酒总产量、总销量的30%左右。但我国白酒的出口量尚不到1%,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上与英国威士忌、法国白兰地等相差甚远。即使是外销出去的白酒也主要是在海外华人圈内销售,并未真正进入国外主流人群。国内外的巨大反差,成为白酒业的痛点和软肋。

近年来,白酒业为走出国门做了不懈努力。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白酒出口总量已是2009年的4倍,但出口量在整个产业的占比不到0.5%,白酒的国际化之路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

有病要查病根,才能对症下药。白酒国际化必须解决两大问题:

首先,白酒国际化的难点在哪里——是标准还是文化,是口味还是风味,是认证还是宣传,是包装还是标识?

其次,白酒国际化的路径在哪里——是抱团出海还是单打独斗,是“原汁原味”还是“顺应消费”?

对此,有媒体披露了业内诸多看法。

如有人士认为:酒企走出去,需建立中国白酒国际标准,提高白酒在国际蒸馏酒领域的话语权和可信度;有人士建议:在白酒国际化中要将 China Baijiu作为标准名称,形成独立的商品编码和身份证,以此强化白酒的国际化认知。

还有人士提出:白酒国际化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做一些适应性调整是可以的,但风味和风格本质不能丢;但有人士表示:白酒在品质方面完全可以赢得国际认可,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去满足国际消费者的品位喜好,逐渐使白酒成为国际通畅性酒品。

也有外国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国白酒要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市场份额,要从三方面考虑。第一,白酒企业需要花精力研究白酒的风味和口味,需要在口味上做一定调整, 让出口白酒的风味更符合西方人的口味。第二,要考虑白酒的包装和品牌,设计一些西方人比较容易辨认的酒标,将东西方元素相结合。第三,白酒企业需要联合起来推广白酒文化,至少需要10家白酒企业联合起来做这样的工作。

这些看法和建议都有各自的出发点和各自的道理,但许多内容要真正落在实处就离不开基础理论的研究。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哪些先做哪些后做,哪些适宜企业做哪些适宜行业做,都需要研究清楚。

十问:如何发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余年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白酒业历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以提质扩产增效节能降耗为重点,实现了“从小到大”的总目标,为国家、地方和社会做出重大贡献,既有鲜明的业绩又有靓丽的品牌,还涌现出一大批酿酒、营销、管理大师以及专家学者,精彩演绎了行业的上半场。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白酒业进入转型升级的下半场。稳中求进将成为下半场的主基调,把握新方位、落实新理念、开创新实践、激发新状态将成为下半场的主动作,创新化、差异化、现代化、国际化将成为下半场的主台词。要走好“从大到强”的下半场,就必须以五大理念为引导开展二次创业,就必须以“热情如火严细如丝”的态度引领各项工作,这就需要大力弘扬奋发有为的企业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想干事”与“敢干事”、“做正确的事”与“正确的做事”有机结合。

企业家一定是企业的掌门人负责人,但企业的掌门人负责人不一定是企业家。因为企业家不仅要出业绩还要出思想,不仅要掌控现在还要把握未来,不仅要有极强的抗压精神和应变能力还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勇于冒险、乐于奉献、精于合作”则是企业家最凸显的品格。白酒行业渴求的企业家应该如“2016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要求那样,从“创新性、颠覆性、前瞻性、成长性、持续性”五大维度出发,成为在转型大时代下引领商业之美、产业创变、时代浪潮的领袖型企业家。白酒作为制造业和民族产业,我们热望能涌现出一批像华为的任正非、海尔的张瑞敏、格力的董明珠那样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家。

工匠精神就是敬业、乐业、精业、专业,就是专心、专注、专研、专一,就是立足岗位练绝活儿,就是精雕细琢永无止境。正如管理大师所言:“细节决定成败”。又如华为的口号:“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认真的事情全力做,你就是赢家。”也如某白酒企业负责人所讲:传统意义上的“哑铃理论”重生产与营销,科技却没有跟上来,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并最终陷入价格大战的泥淖。重视营销、重视市场,但要考虑营销什么内容,营销最有价值的就是带有工匠精神内涵的产品。没有工匠精神的营销,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些话说得都很深刻,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上,热望白酒业的同人无论事无巨细都努力把它做好做精做到极致。

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白酒业亟待研究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完善、舆论引导等途径发扬光大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以适应供给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如对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失误乃至失败,求实宽容比冷嘲热讽要理智高明。因为“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飞不了像鹰那么高”。

综上所述,白酒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既离不开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基础研究,而这二者往往相互包容贯通。基础研究说易行难,没有政企协的高度重视、产学研的分工合作、人财物的充分保障是不行的,没有甘于寂寞的决心和乐于长期做冷板凳的恒心也是不行的。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