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国家名酒周刊 > 正文
春节饮酒有讲究
来源:《国家名酒周刊》  2016-01-28 11:32 作者:张琛

  泱泱中华,洋洋洒洒五千年,孕育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在这厚重的文化中,酒可以说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并形成中华文化中独具风格的酒文化。

  随着腊八节的到来,中国传统的春节也踏着脚步走来,中国的春节是体现丰富多彩酒文化的载体。每到新春佳节,酒便是宴席上少不了的主角。

  那么,过年为什么要喝酒?饮酒需要注意什么礼仪?各地饮酒习俗又有哪些不同呢?

  为什么过年要喝酒

  酒,从字面上看,三点水一个“酉”字。“酉”,时辰,即下午五点到晚上七点。古时官衙,下午五点关衙门,门口竖一块牌子,上书“酉”字,称为“酉牌”,意思是累一天了,收工!该喝点什么去。喝什么?当然是酒了!所以,酒宴多在下午五点到晚上七点开始,即为“酉”意。

  中国的酒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喝酒方式。

  在汉代,人们过年时喝的是椒柏酒。这是一种“保健酒”,即用椒花和柏叶浸泡的酒。北周诗人庾信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这首诗反映的就是时人过年饮酒的情景。到了魏晋时期,酒的品种中又增加了一种中药保健酒,即“屠苏酒”。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由大黄、白术、桂枝、花椒、乌头等中药入酒浸制而成。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除了酒的品种不断变化之外,饮酒也有许多规矩讲究。汉代过年时,饮用年酒时要看时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东方太阳微露时开始喝,其时鞭炮声开始响起。敬酒的次序不是先敬老长者,而是让家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先喝。为什么会定这种规矩,给出的解释为:年纪小的孩子,过年了就长一岁,值得庆贺;而老年人过年了意味着减岁,变老了,不值得庆贺,所以排到最后喝。

  唐代,随着国力强大,饮酒的规模和档次都超过历代。过年时,皇宫会举行豪华的酒宴,还会有音乐歌舞、行酒令来助兴。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普通百姓,过年饮酒已经不再是防疫治病,而增添了新的含义,图个热闹喜庆,酒也变成了助兴的道具。

  北宋时,过年一般一天要喝两遍酒,除了晚上自家人团坐在一起喝酒守岁外,在白天,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邀请对饮,谓之“别岁”。除了喝酒,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馈送酒食,谓“馈岁”。

  宋代之后,过年时,不光是喝酒助兴,还出现了许多创新的娱乐节目,最流行的是掷骰子。大人坐在一起喝酒,小孩则围在一起放鞭炮,放完鞭炮后,缠着大人要压岁钱。自清代之后,酒又变成了传递感情的使者,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功能,过年时,提着好酒送礼拜年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过年喝酒的礼仪

  过年喝酒,亲朋宾客相聚、祭祀等免不了注意一些喝酒的礼仪,而中国的酒文化之所以多姿多彩,也离不开这些礼仪的支撑。我们选几种比较常见的礼仪简述一二。

  首先我们要说的便是“扣指礼”。当主人斟酒时客人把拇指、食指、中指挰在一起,轻轻在桌边点几下,以示感谢,就叫“扣指礼”。此举据说来自民间传说:乾隆私访江南,让太监坐其身旁一起饮酒。按朝廷礼节,奴才见主子要三跪九叩。可私访不能暴露身份,聪明的太监就想出这么个办法,用三个指头在桌边点九下,象征三跪九叩。后流传至民间,只是不点那么多了。这个礼节在广东、福建、香港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尤为盛行。

  我们平常经常会听到“酒过三巡”这句话,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便是“无三不成礼”。其实这可以算是一句劝酒话:第一杯说是敬酒,第二杯则是好事成双,第三杯就来了无三不成礼了。究其原因,同祭祀有关。民间祭祀,要向天、地、鬼神各敬一杯酒。在一些少数民族,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客人必须用手指沾一沾酒并向天空弹三次,或向上、向前、向后各弹一次,都是这个道理,逐渐人们将其用到喝酒上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喝酒最常挂在嘴边的便是“干杯”了,所以“碰杯须喝干”也便成为喝酒的一种礼仪。通常说“干杯”是象征性的,若碰杯则须喝干,若有酒滴出,要罚酒一杯。特别是山区,这一点很讲究。“干杯”的意思是对朋友要全心全意,喝一半则代表半心半意,看不起人了。实际上,饮酒干杯的习俗,古时就有。东汉王符的《潜夫论》中有“引满传空”的说法,也就是干杯后亮底让人查看的意思。古人称干杯为“釂”,《礼记·曲礼》:“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

  当然,在酒桌上还少不了“罚酒”这一说。现代人饮酒迟到,或来闯席,就会提出罚酒三杯。这实则是一古老的定约,春秋时代已有此风俗了。《韩诗外传》载:齐恒公宴群臣,规定“后者罚一经程”(“经程”是一容器,应该很大,不可考)。书载:“管仲后,当饮一经程,而弃其半。曰:‘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

  以上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喝酒礼仪,当然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来说,人们会选择在这一时间进行祭祀活动。酒则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的做法便是“以酒酹地(水)”。酒在古代是敬神祭祖用的,不论王室宗庙或民家私家,祝祷之后须以酒酹地,祭祷江河则以酒酹水,经过这番仪式后才宴飨。通常酹酒有一定形式,并非随意泼洒。必须恭敬肃容,手擎杯盏,默念祷词,然后将酒先分倾三点,最后将余酒洒一半圆形。据明人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载:这是用酒在地上酹成三点一长钩的“心”字,表示心献之礼。由于有这一未饮先酹酒的祭祀仪式,平常饮酒也有酹酒后再饮的习俗。苏轼《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就说明了这一习惯。以上这一酹酒习俗,蒙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也有,但往往是手指蘸酒,对天、对地弹酒。

  各地春节酒俗大不同

  正所谓“无酒不算过年”,酒成为了我们中国人节日观念的写照。我国各地风俗各异,不同的春节酒俗尤为瑰丽多姿。

  在辽宁民间过年,实际上从腊八节后就开始了。民谣云:“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杀猪暗寓过年。初二至初四,开始到亲族家拜年,尤其新婚夫妇,必到娘家拜年,俗称拜新年。行前必备礼品四样,曰“四色礼”,烟酒为必备,另备糕点、糖、粉条之类,以取吉音。受拜之家必设宴款待新人,所谓“拜年酒,家家有”;并赠钱币与拜年者,称“压腰钱”。

  河南人熬年。除夕夜,更加忙碌,家庭主妇除了继续准备过年的食品,如包饺子、炸油食等外,还要请老人和小儿试穿过年新衣服。年夜饭形式很多,且讲究也多,称“辞岁酒”,又称“团圆饭”。

  江浙一带,过年酒指春节前夜与春节期间的饮酒,包括大年夜吃年夜饭用酒,旧时又称“守岁酒”。正月初二至初四为亲友互访吃饭用酒,一般饮老白酒(米酒)、黄酒、啤酒、葡萄酒,饮白酒者较少。

  其中,浙江过年有分岁酒。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即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人家,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吃时最讲吉祥,一般席先摆上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橘(谓“大吉”)等。此后上的热菜中,绝不能少了“芋”和“鱼”。温州方言,其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一个菜一定是年糕,表示“年年高”;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吃分岁酒时,长辈们还借机总结全家一年来的成败得失,合家商讨新年的进展。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或下围棋、象棋,或凑七巧图等,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如今电视普及,合家老小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欢度除夕,直到子夜来临。

  旧时,上海人过年时要祭祖,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届时,每个祖先一个位置,就以“经疏”上的名单、辈分来安排。一般的家庭,不讲究各个祖宗一一对号入座。祭祀时排几桌,分为“祠堂桌”,用以祭本家族所有的祖宗;“岳家桌”,用以祭女方家的祖先;有的还设“亲戚桌”。每桌均放十副碗筷。祭祖开始时,先供上菜肴,六样菜、八样菜不等,还有几样果品、糕点,再在酒盅里斟三次酒,点燃香烛,全家老少依次叩拜。然后,用小碗盛些饭,最后焚化纸绽和“经疏”。祖先画像挂到正月初八或十六取下,这其间对祖先仍有祭拜活动,不过没有“摆年夜香”时的隆重而已。

编辑:赵果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