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以“求真务实·乐观前行”为主题的第四届和君小镇酒业高峰论坛正式拉开帷幕。近300位酒业人士相聚和君小镇,共探产业发展,共谋创新之道。
现场,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进行了致辞。在致辞中,刘振国表示,当前中国白酒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调整,酒类产业进入到了新一轮政策调整阵痛期,存量竞争深度调整期和消费结构转型分化期。
刘振国提到,“禁酒令”下,行业受到了普遍的影响,但通常政策调整来得比较突然,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消费结构、消费人群迭代以及消费理念、购物方式等变化是长期的,会对产业发展带来深层次影响。
“有人疑惑未来是否还会像2012年酒业调整那样,调整三年后重回增长,且增长逻辑不变。其实,政策调整时产业发展往往有相似性,但走过调整期后,很难回到过去,发展逻辑和规则都会有新内容。”刘振国如是说。
刘振国提到,从行业需求看,老库存消化有限,不少企业开发了新产品、新品类,也出现了新公司。但多数企业面临困境,且不约而同地寻求突破口,不少聚焦于成本控制等方面。头部企业凭借全产品线、全渠道战略,在价格下降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竞争力将全方位提升,这必然改变大众酒的竞争格局。
未来,市场一定会回归到品质竞争,这是竞争的核心。高端商务用酒将更凸显品质、个性化风味和传统特色;区域品牌可在酒庄酒、个性化定制酒、工厂酒等方面发力,凭借文化特色、高品质产品、高效服务及区域情感价值认同,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高端商务运营中,消费者价值的理性引导会使产品进一步分化、多元化,酒类价格回归理性,促销力度下降,而品质、服务提升等会增加酒企成本,导致利润率相对下降,这是趋势。对酒企而言,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加上产能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还面临采购成本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提高,以及高利率下固定资产投资的收益回报问题。
刘振国提到,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小型企业应做优做强,深耕区域市场、提升服务价值,而非仅追求规模化。欧洲、日韩等在产业传承等方面的经验,值得酒业借鉴。酒品的自动化、多元化、健康化、可持续发展,以及适应消费层级变化调整消费结构等,都是发展方向。同时,要保证低端产品的高品质,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利润率。
年轻化潮流下,市场竞争激烈,消费场景、产品搭配、产品多元化等方面的创新,以及酒类新养生概念、社交属性等,会影响销售方式。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情绪价值释放,未来消费产品的多业态融合和消费人群的多元化,是酒企发展的新趋势。
刘振国认为,当市场进入到消费者时代,核心命题已从“企业主导”转向“消费者定义价值”,酒行业需要全面追求产品品质的硬实力和服务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