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市场 > 正文
制造业巨头进入酒业面临的是风口还是路口?
来源:云酒头条  2016-09-22 15:53 作者:
随着复苏期的到来,一波新的资本加速流向酒行业,其中就包括青岛海尔这样的制造业巨头,但与此同时,比海尔更早几年进入酒行业的联想、娃哈哈等知名企业,却仍未度过“适应期”,对酒业水土不服的症状非常明显,甚至遭遇退出传言。

制造业巨头进入酒业,所面临的不仅是风口,还要在发展方向与模式的路口之间做出选择。

海尔进,只为卖酒柜?

即便海尔把最新技术成果献给了酒柜,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只是海尔在酒行业的一个“小目标”而已。

早些时候,海尔集团宣布对“全球葡萄酒消费信息决策平台”酒咔嚓进行战略投资,合作运营整体规模达到1000万美元,并于同期发布了“海尔智慧红酒生态圈暨智慧酒柜”,此次合作被视为海尔集团加大力度涉足酒业的一个标志。

海尔与酒咔嚓的投资签约背景,是“启源”智慧酒柜的发布上市。这款酒柜与市面上常见葡萄酒柜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搭载了一系列智能模块,包括触控大屏商城、微信商城、APP商城、官网商城等购买渠道,wifi+rfid的自动识别溯源功能,“启源”酒柜还能自动收集酒品存储及变化信息,使藏酒、品酒变得更加容易。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台酒柜,更代表着一种智能式、数字化的葡萄酒生活方式。

而正是在这一点上,让我们有理由推断,海尔进入酒业,不仅仅是为了卖酒柜。

首先一点,海尔对酒咔嚓战略投资后,双方的合作运营规模达到1000万美元量级。如果仅仅是为了销售酒柜,这笔投资用于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效果可能更加直接,即便海尔是看重酒咔嚓在葡萄酒消费群体中的资源积累,双方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合作,未必要投入这么大的前期成本。但如果将之作为未来产业布局的一个开端和尝试,那就更加容易被理解了。

另外,海尔在推出酒柜产品的同时,还通过“海尔智慧红酒生态圈”整合了大量上游资源,其中有法国波尔多协会、法国南部葡萄酒协会、意大利葡萄酒协会、西班牙拉曼恰产区协会、美国加州葡萄酒协会、香港葡萄酒协会等一系列葡萄酒行业组织,此外还包括贝丹德梭权威专业酒评机构、优质进口葡萄酒认证联盟等组织机构,以及从荷兰鹿特丹直达张家港保税仓的供应链资源,线上平台+线下100000+门店的销售平台。如此庞大且成体系的产业资源链条,把原产地、认证机构、供应链、线上线下网络全部打通,仅仅是为了销售酒柜?打个比方,卖冰箱的厂家为什么要跟菜市场连线?是不是为了以冰箱产品为媒介,去做蔬菜、肉食、海鲜的生意呢?

另外,从海尔长期以来的发展方式来看,其核心是以品牌战略为驱动,其酒柜产品的常规玩法,应该是在功能性的基础上突出海尔的品牌优势。而这次海尔却花了很大力气去阐述所谓的“生态圈”,为什么?毕竟海尔的品牌效应更多体现在家电行业,如果要涉足葡萄酒市场,仅靠海尔自身品牌还是有点单薄。

综合来看,海尔所瞄准的,不止是尖端酒柜这一小块领域,他还有更大的“野心”。

联想出,只是猜测吗?

与海尔同为中国制造业标志的联想集团,最近却身陷出售白酒业务的传言之中。特别是近日,联想一次性甩卖旗下42家房地产公司,几乎“清仓”退出房地产行业,其给出的原因是要聚焦优势领域,这似乎又给其白酒业务前景增加了不确定性。

作为海尔的“小伙伴”,联想早在几年前就进入了酒行业。2011到2012的两年间,联想集团以超过16亿元的手笔,接连收购了湖南武陵酒业、河北乾隆醉、山东孔府家、安徽文王等四家知名白酒企业,随后于2013年,联想旗下的佳沃集团又开始销售葡萄酒,一度被认为将打造一个联想的“酒业帝国”。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实际效果却远没有达到预期。

据联想控股2015年财报显示,主要负责白酒业务板块的丰联集团实现全年营收11.87亿元,同比增长5.89%,净利润亏损7300万,而在2014年,丰联白酒业务收入11.21亿元,其中板城、孔府家、文王、武陵四家酒企的销售额分别是5.11亿、1.96亿元、2.96亿元、1.03亿元。这样的业绩,不仅与国内一线白酒企业有很大的差距,即便是与各酒企所在区域的领先企业相比,同样缺乏竞争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衍生出联想欲抛售白酒业务的猜想和传言。

消息传出后,联想集团很快予以否认,而传闻中的接盘方对此也表示并不知情。事件的具体经过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显而易见的是,联想进入酒行业的五年间一直没有找到“感觉”。

从整个联想集团的角度来看,其也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期。联想集团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2015/2016年度业绩财报显示,联想在报告期内收入449.12亿美元,同比减少3%,PC业务和手机业务双双下滑,全财年净亏损1.28亿美元,约合8.4亿元人民币,这是联想在2008财年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年度亏损。

业界普遍认为,联想集团的当务之急,是集中力量和资源进行主业领域的创新研发,以跟上移动互联时代的脚步。2006至2015这10年间,联想累计投入研发成本44.05亿美元,尚不及华为2014年一年的研发支出,而联想的销售额也从当年的17倍于华为,到2014年被华为赶上,甚至在净利润方面联想只有华为的五分之一。

长远来看,如果联想不断把资源向研发创新方面集中,那其退出酒类业务或许不仅是个猜测。

娃哈哈不进不出,只是个案吗?

在酒行业遭遇“水土不服”的,还有娃哈哈集团。2013年,白酒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娃哈哈集团进驻贵州仁怀,斥资150亿打造领酱国酒。掌门人宗庆后更是亲自当起了业务员,在娃哈哈全国经销商大会上动员经销商卖酒,赴成都实地考察酒类连锁1919,参加全国糖酒会论坛与时任泸州老窖集团总裁张良探讨白酒的社会定位。一时间,娃哈哈被视为白酒行业“寒冬”中的希望。

然而仅仅过了半年,便传出领酱国酒依靠内部摊派冲量的风波,而在市场上也难觅其产品踪迹,这证明宗庆后所设想的渠道嫁接并没有取得成功。而到今天,领酱国酒更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停滞在不进不退的尴尬状态中。

娃哈哈的这种遭遇,并非个案。回顾过往,满怀激情进入白酒行业却被泼一头冷水的外来者不在少数。一方面是因为白酒行业周期性较为明显,有些进入者只看到酒业的高利润和高增长,对于低谷期的认识和准备不足,或者说自我调整、适应市场的能力很弱,因而缺乏发展的后劲。

另外,酒类市场的品牌化程度很高,这是由历史和文化长期积累所形成的局面,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有些进入者在其本行业的地位很高,但在与传统名酒品牌甚至是区域强势品牌的竞争中,都缺乏足够的市场认知度,仅靠资本和资源投入的市场收效甚微,并且也难以持久。

因为酒行业的种种特殊性,加上进入者自身的决策不当,导致种种预期无法实现,当早期的激情被消磨殆尽,不进不退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当下,是谁的“十字路口”?

无论海尔的“野心”、联想抛售酒类业务的可能性,还是娃哈哈在不进不退中所保持的观望态度,其前提都是酒行业当前的复苏形势。进入一方看好酒类市场发展前景,而对于“城内”的一方,既抱着良好的发展预期,也希望得到更好的溢价表现。

近一段时期,围绕酒行业“出出入入”的情况还有不少,深圳华洋资本斥资50亿,于茅台镇大规模储备基酒,而华泽集团却将经营多年的太白酒业以约五亿元的价格售于深圳前海公司。像这种“对流”情况,在之前的酒行业极其罕见,2000年前后,由于酒行业形势艰难,一大批“玩家”纷纷撤出,而当酒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则成为各路资本追逐的对象,包括联想集团,也正是在白酒行业的“高点”时期进入。在熬过了三年多的“寒冬”之后,酒类市场已呈现明显的向好势头,为何却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复杂”情况呢?

酒业发展方式与增长结构的改变,或许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2004年至2012年之间的快速发展阶段,酒业发展方式主要体现为培育品牌和扩大规模,无论一线名酒企业还是区域酒企,普遍通过这种方式放量增长。而到市场出现拐点之前,酒业产能过剩和库存滞胀的情况已相当严重,即便是到今天,虽然酒业形势出现好转,但供大于求的“矛盾”并未得到破解,这就意味着酒业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具体来说,酒业的爆发式发展已很难再现,而是更加注重品质效益和特色效益,以及由服务和体验所产生的附加价值。这种转变的前景固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实际过程中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

另外,酒业增长结构也不再是同步式的,而是呈现“马太效应”的分化增长,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此消彼长,使行业集中度和综合实力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增长。换句话说,有的企业能够享受到新一轮的发展“红利”,有些企业则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甚至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其实酒行业并非没有外来者的成功案例,比如天士力集团之于贵州国台,湖北宜化之于金沙酒业,都已打造为在业内具有较高地位,在市场上表现稳定的知名酒企,而他们能够走到这一步,已经历了近十年甚至十几年的长期发展。

“风口”只是外部原因,对于海尔、娃哈哈、联想以及更多的外来者们,对酒业发展方式的“路口”选择才更具现实意义。

编辑:张瑜宸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