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多元化重启凸显市场变化
来源:《华夏酒报》  2016-05-25 10:18 作者:刘保建

白酒企业近期正不约而同重启多元化扩张。

洋河旗下电子商务公司与德国啤酒品牌签约,正式进军进口啤酒;山东花冠投资入股南澳洲葡萄酒庄,布局进口葡萄酒领域;青青稞酒发公告宣布,与劲牌公司和奇正集团成立新公司,运作健康青稞酒项目;而泸州老窖则与中粮名庄荟携手,后者将成为泸州老窖进口葡萄酒与进口啤酒的核心供应链,在渠道上深度合作。

酒企探索多元化扩张已经多年,“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多元化战略曾为白酒企业带来巨大效益,也引来不小争议。最大的争议声音是“多元化战略分散资源,酒企不务正业,且收效甚微”,但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多元化的探索给酒企带来了新格局,扩大了集团实力,积攒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行业“黄金十年”间,酒企多元化扩张最快,很多名优酒企带头布局多元产业,其落子之密集,遍及葡萄酒、保健酒、啤酒等酒类相关领域,以及电子、房地产、金融、旅游等其他跨度较大的产业。

随着“黄金十年”的落幕,行业进入调整期,面临诸多压力,有些白酒企业基于多元化产业拖累业绩,选择对其剥离,回归主业。2014年初,连续亏损13年的茅台啤酒被抛给华润雪花。衡水老白干、水井坊、顺鑫农业(牛栏山)等酒企也相继通过转让旗下部分业务,缩减非酒业资产,集中资源强化白酒主业。

很多人据此下定论,并为白酒企业多元化扩张贴上“失败”的标签。实际上,这种定论既笼统又不客观,它没有真正反思多元化的利弊,也没给白酒企业发展多元化提供良性向导。

酒企对多元化扩张与收缩的不同态度,基于市场变化,不同阶段就会选择不同调整策略。

去年以来,名优白酒企业开始显现恢复迹象,主流名酒企业的2015年报业绩反弹,大型的名酒企业如茅台、五粮液、洋河等更是明显的营收上升、净利润回暖。业绩恢复下,白酒企业不约而同启动多元化发展战略。

调整压力小的茅台在去年就提速多元化,涉足蓝莓产业,未来预期产值达10亿元,同时加码生命健康产业,投产茅台鹿茸保健酒项目。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古井贡酒等酒企也准备进军预调酒和健康白酒产业,巨头入局为这些小品类发展平添变数。

从以前的“看山是山”,到行业调整阶段的“看山不是山”,再回归到现在“看山又是山”。我们发现,市场变化是酒企调整多元化战略的依据,多元化产业本身并没有简单的失败一说,本轮多元化重启恰是市场变化的佐证。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行业调整前的盲目选择产业,酒企这一阶段的多元化扩张多是精准而又顺势而为。经过这一轮行业调整的优胜劣汰和弱肉强食,酒企似乎学会了理性发展的精神,在多元化扩张的选择上,更多倾向于与白酒关联性高的产业项目,产业跨度很小。

比如说,迎合市场消费趋势,加码进口葡萄酒产业、进口啤酒,差异化仍很明显,但并未有弱化其酒企业的属性,仅是完善了产业布局。而进军健康白酒等市场,则打出了一张白酒酒体升级创新的牌,继续强化其白酒属性,并暗示其主业基础。

虽然酒企在本轮多元化扩张中的思路是基于创新和市场,但仍有必要看到,多元化的前景乐观与扩张行动的谨慎一脉相连。

对于专注白酒主业发展的企业来说,只有保证主业有足够的资本和人力资源时,发展多元化才是相得益彰的。

一个产业上取得的成功经验,并不能将之完全应用到其他产业,哪怕是同属于酒类产业。此外,消费者对一个品牌形象认知已经稳定时,再导入其他产业,势必会让消费者消费时产生一定障碍。因此,厂家需要在导入后对其投入更多培育心力和耐力,实现消费者认知的再造。

一个新品牌从无到有取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它品类上可持续发展的“单兵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在产品、品牌、营销、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塑造。

一个厂家是否能对其提供不亚于白酒主业的综合配套设施?这是决定它最后成功的根本要素。

编辑:闫秀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