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监管 > 正文
看塑化剂事件背后的“大炮”专家
来源:《华夏酒报》  2016-05-20 10:55 作者:许坤 尹贵超
这个曾经在塑化剂事件中震惊整个中国酒业的“大炮”专家,如今终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

 

 

 

曾经的“食品安全卫士”、“中国环保第一人”董金狮涉嫌敲诈勒索案终于尘埃落定。4月27日,江苏常州市钟楼区法院一审判决董金狮敲诈勒索罪罪名成立,涉案金额约为650万元,判决董金狮有期徒刑14年。

 

中国一次性发泡餐具先禁止后解禁的政策,成为董金狮之流敲诈勒索企业的“契机”。伴随着一次性发泡餐具的浮浮沉沉,是董金狮“声名鹊起”、大肆敛财而至锒铛入狱的过程。现在,董及其团伙的罪刑虽已明确,但一次性发泡餐盒的未来还未明朗。一位包装行业专家直言,董金狮十多年的“搅和”,让中国发泡餐盒的发展至少落后国外15年。

 

事实上,不仅是一次性发泡餐具,早在2012年的酒业塑化剂事件中,董金狮也曾大放厥词,以至于在舆论中对中国白酒产业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请看《华夏酒报》在塑化剂事件中针对董金狮等“大炮”专家的报道:

 

看看那些“大炮”专家们

 

近日,《华夏酒报》编辑部收到了一封署名为“不吐不快”的读者来信,信中对近期酒业不断遭遇的风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位读者看来,这些所谓的风波其实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对酒业进行新一轮的“利益搏杀”。

 

读者“不吐不快”认为,“在21世纪网爆料‘塑化剂事件’后,消息被迅速引爆。在极短时间内,数千家网站几乎同时转载。与此同时,在股吧、贴吧、大型论坛、微博也铺天盖地地发布相关信息。事后分析看来,若不是某一利益机构的精心布局,绝不可能形成如此闪电般的传播速度。”

 

“不吐不快”也在来信中对21世纪网“做新闻”的痕迹进行了一一揭露。最后,“不吐不快”痛心疾首地指出,一个本来应该在关键时期勇敢站出来为行业“鼓与呼”的群体——一些所谓的行业“专家”们却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就大放厥词,“肆意放炮”以谋求”吸引眼球“。

 

谁在“信口开河”?

 

在“塑化剂事件”发酵期间,最为活跃的”专家“就是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

 

时任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心国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表示,酒鬼酒产品产生塑化剂的三大“元凶”——分别为包装线上的小塑料管、塑料酒瓶塞以及曾临时使用的塑料输酒管。

 

而董金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驳说,“一根管子不可能导致那么多酒内都含有塑化剂。”

 

董金狮坚持认为,从技术的角度讲,加入塑化剂到白酒里,确实能改变白酒的黏稠度,就是所谓的挂杯效果会比较好。董金狮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说,在白酒的评比过程中,香味、挂杯效果等都是评比的重要因素,这会迫使一些酒企人为地添加包括塑化剂在内能够满足这些指标的一些化学物质,使一些白酒闻起来更香,挂杯效果更好。这种状况多在年份酒中出现。

 

而这之前,这位颇为“资深”的“董专家”在接受另一家媒体采访时却表示,白酒塑化剂有可能是瓶盖橡胶垫惹的祸。可见,对于事实的真相,“董专家”的观点也是“前后不一”。

 

在董金狮“塑化剂的确可以增加酒的粘稠度,锁住酒的香味”言论经媒体传播后,微博上对其是一片声讨之声。

 

网友“酒神若寒”在其个人微博称董金狮“别再恶心专家两个字了”,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秘书长彭洪在其实名注册的微博“彭洪酒语”中也直言“其没有资质说话”。

 

就在此前,一个由多家媒体组成的“食品快消媒体圈QQ群”内,《京华时报》一名记者表示,“或许董金狮说道食品的一些包装有点道理,但是总不能这样就以为自己是全能‘砖家’了吧。”在《京华时报》记者看来,这位所谓的“专家”,甭管自己懂不懂,都敢“放话”。

 

在QQ群的群聊讨论中,多数媒体记者认为董金狮“忽悠”的成分较大,“想出名、搏出位”的意愿比较强烈,有必要封杀他。

 

而其“不懂装懂”还表现在其怀疑酒企业会人为添加塑化剂来增加高档酒的“挂杯”效果。真正的专家是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己任、以事实为依据、推广普及专业知识。湖北大学轻工学部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副教授汪超认为,现代生活中的塑化剂无处不在,例如食物包装、食物保鲜膜等等,没人能彻底远离添加过塑化剂的塑料制品。

 

汪超认为,“塑化剂并不能改变白酒的性能和品质。作为知名上市公司的酒企,顶着巨大的风险,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饮料和酒水生产领域使用的工业添加剂,完全没有必要。”

 

对于高档酒中塑化剂含量较高的原因,汪超的解释是,陈酿酒需要贮存的时间更长,有利于酒的老化和陈化。在贮存过程中,蒸发后的乙醇分子会依附在封缸的塑料膜上溶出塑化剂,在使用塑料管运输迁移酒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溶出。塑化剂“迁移”跟温度和时间因素成正比,温度越高、时间越久,“迁移”的塑化剂就越多。

 

除了董金狮之外,号称“白酒营销专家”的铁犁(其曾在行业媒体供过职,现在自己做酒行业咨询服务工作)也是一支“大喇叭”。

 

对于白酒行业之前的“勾兑门”事件,铁犁就说:“古井贡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更是敢说“100%的纯粮酿造,没有一个白酒厂敢这么说。20块钱左右的白酒,用食用酒精勾兑的可能性是99%。我估计去年全国的白酒产量在550万吨左右,而纯粮发酵的白酒可能在200万吨左右,肯定不会超过一半。”

 

不知道铁犁“专家”上述观点的论证和论据何在?因为,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生产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达1025.6万千升(远高于铁犁估计的550万吨),同比增长30.70%。

 

实为自身牟利?

 

其实早在今年8月,董金狮曾因为“方便面桶、奶茶杯等外层包装的荧光性物质超标,可能迁移至食品中影响消费者健康”等言论受到了打假卫士方舟子的质疑。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性质和背景开始受到质疑,该协会在中国香港注册,主要负责人仅为董金狮一人,这些都是“维权斗士”方舟子口中的“野鸡机构”特征。

 

方舟子称:“这些都符合野鸡机构的特征,是利用在中国香港注册机构名称可以随意起之便到中国内地唬人的。如果是真正的国际协会,其成员必然是国际化的,面向世界各国,而不会只在中国活动。”

 

对于协会只有他一人的质疑,董金狮表示,这是因为他在业内影响力已经足够担负该协会的日常工作。但事实是,董金狮原属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后来被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撤销职务。

 

2010年,因为泡沫餐盒的污染问题而“有名”的董金狮就曾经被媒体质疑“以打假为名,行盈利之实”。

 

《南方周末》曾刊登文章说,董金狮同时任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的主任,该中心为会员提供政策业务咨询,每月收取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咨询费。

 

而董金狮也向媒体坦言,他的做法就是“以帮为主,以打为辅,连帮带打,打帮结合”。此外,董金狮表示,“为江苏浙江那边企业提供服务也很正常。之前我举报过他们,后来都成朋友了。”

 

而对于别人的质疑,董金狮的回应是“我赚钱比他们容易,他们就是眼红我”。

 

由此可见,这些所谓“专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食品行业更加安全,让酒类行业更加规范,一味儿在搬弄是非,趁机为自己谋利。

 

这就是所谓的“专家”。一面,针对“热点事件”大放厥词,将自己塑造成正义的化身,文明的使者;另一面,头戴“正义”的光环,手持镶着金边的“饭碗”,里面盛满铜臭。

 

还有业内人士向《华夏酒报》记者指出,某些机构任意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其背后隐约存在着某些利益团体的博弈,联想到近期酒行业诸多做空事件,其幕后也都明显有机构操作的痕迹。显然,这些机构并非单一的组织,其有媒体平台放出新闻线索,有网络水军为其推波助澜,让新闻事件快速发酵,也有一些“专家”在忙活着“煽风点火”,给企业下套。

 

更加可怕的是,此举正在演绎成为一些企业或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打击竞争对手或迫使目标企业就范所使用的手段。

 

做“专家”还是做“砖家”?

 

今年10月,意大利地区法院将6名专家和1名前政府官员判处6年监禁,罪名是“过失杀人”。法院认为,他们在2009年4月6日发生的一场6.3级大地震前做了错误预测,并建议人们“只管放心地在家喝酒”。而这场地震中,有309人死亡。

 

这个案例或许会给国内那些正在“满嘴跑火车”的所谓“专家”们以警示。也许,只有当你意识到要为自己所说过的话负责并且承担因之产生的后果时,“专家”们才会“以事实为准绳”了。

 

一个尴尬的现状是,目前“专家”的身份有时候在国内并非专业和权威的代表。恰恰相反,因为在一些问题上的不当表述,让这个群体获得了“砖家”的称呼,其“专家”身份包含的权威和公信力被消解得七零八落。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39.5%的人认为专家言论只是一家之言;31.9%的人觉得专家言论需要根据情况判断辨别;20.4%的人认为专家言论根本不值得相信;仅有6.5%的人认为“专家是社会权威,值得信赖。

 

不得不说,缺乏社会责任感、为利益群体代言,一些“伪专家”的存在和不当行为,确实为这个群体抹了黑,败坏了专家的名声。而一些媒体在报道上,因为片面强调“抓眼球语言”、“雷人雷语”,也客观成就了部分“专家”出名逐利的愿望。

 

自然地,某些专家在金钱诱惑下异化为利欲熏心、助纣为虐的帮凶,在食品安全等负面事件的黑色利益链中充当另外一只“黑手”,干着不光彩的事。

 

传播学里有一个“塔西佗陷阱”理论,通俗解释就是公众对传播的真实信息依旧是质疑的态度,前段时间,有报道说“中国进入了全民怀疑时代”,这也是“塔西佗陷阱”的延伸,而这也是对专家话语权的质疑。

 

显然,中国的专家队伍需要一定的规则来进行规范,话语权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它能左右公众对未知事物的判断和认知,而专家与话语资源的关系至深,也更应该懂得维持话语权的独立性、批评性、公正性。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酒行业也应该组建自己的专家团队(涉及技术、管理、营销和收藏等多方面)和力量,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一个机构,他的作用在于,当某些关乎行业的产品、管理、营销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或者某一家企业的问题被上升至行业共性问题时,这个客观、独立的第三方专家力量可以发布自己的声音。

 

专家的职责何在?

 

专家,指具备专业技能,并依赖此类技能为生的职业人士。在我们的认知中,此类“专业技能”须符合科学原理,通常需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及训练,并有可经考试获得的“认证书”,拥有自我约束行为的职业操守及可量化的专业标准。

 

专家的职责是什么?

 

显然,行业性专家要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整个行业的向前发展服务,具体到酒类行业内,技术类专家要积极在酒类的生产领域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行业内的共性难题,比如年份酒的辨别和标准确立;营销类专家则要不断探索新型的营销模式,使得酒类企业的运营模式更加简洁高效……

 

当行业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正是专家应该勇敢站出来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你的话语权最大、最令公众信服。此时,专家必须要有站出来的准备,要有效应对措施才行,而不是简单站出来说一些无关痛痒、毫无意义的空话和套话,更不能为了谋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而歪曲事实“乱放炮”。

编辑:王丹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