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月时间,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各行业都进入了“寒冬”。
而中国企业也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他们普遍处在低端、低价、低利润的境况,很多企业甚至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
面对“寒冬”,想继续生存下去的企业,只能竭力找出适合自己的“过冬”方法。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的高投入低产出现象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决策者。例如: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营销模式被复制之快,可以说是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从保健品到礼品,从进药店到进卖场,从广告营销到电视直销,从会议营销到旅游营销,保健品企业似乎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营销的“三板斧”。
笔者认为,面对时下严竣的经济形势,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进行低成本营销。
每一位企业老板都希望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但这有时候是矛盾的。当企业连收支平衡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时候,过多地讲低成本只能是一句空话。
笔者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产品想靠“战术制胜”已经很难突破了。现在要拼的,是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即集中优势资源、整合其他相关资源。如果在营销领域具有很大优势,你可以整合产品生产领域的资源;如果有品牌优势,可以搞贴牌;如果有网络优势,可以利用网络整合生产商的产品线等等。
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论资金、技术、实力,根本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但同样要生存,要发展,要效益。脚下的路也许有千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应该是:尽企业最大的能力“整合自身资源”,并根据增值、扩张后的资源,积极寻求企业发展的出路。
中国很多企业往往是产品一出来,就开始进行市场操作,或者直接模仿其他企业的操作方式,不加修改地销售产品。整个过程中,企业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市场实际进行科学分析,结果是投入不少,产出不大。
目前,各行业跟风之行日甚,几乎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许多企业的产品从上市到死亡,在技术上没有丝毫创新,只是一味地模仿。
一家具备长期发展实力的企业,其成本结构中的开发与营销应该占据较大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开发与营销占据的比例越大,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就会越好,赢利的空间也就越大。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笔者建议企业经营者应注重两个方面:
一是看行业是否赢利;
二是看企业在本行业中的地位。
企业的地位是要靠自身去努力的,但行业能不能赢利,则是所有企业应该共同去做的事情。
一个行业如果最后变成一个微利行业的话,企业做得再好,也都是微利的。因此,给行业保持一个赢利空间,应该是全行业企业着重考虑的问题。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