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很早就开始研究酒与养生。酒的药用及衍生功效在这块有着古老文明的土地上,不断发展、创新。《内经图》曾生动形象地描绘酒的养生功效:“美酒充盈,滋味曼妙。微醺之际,筋活神旺。众大欣忭,自此以往,凡事必以酒,遂成故常。” 先秦时代,我国就已将酒与长寿关联而谈,《诗经·豳风》中便载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的诗句。可见,酒的养生、保健功效非同一般。
酒的养生功效
酒是长寿之物。道家的养生、长生等理念在我国影响颇深,重视养生、追求长寿是古人的一大“追求”。庄子饮酒,活了84岁;每日饮酒却不喝醉的孔子活到73岁;老子饮酒,活了160岁。春服既成,三五好友小聚,品尝美酒,小醉微醺,其乐融融,又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自然是妙不可言的。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酒的养生功效,在渴望长生不老的路上,不可避免地走了许多弯路。比如,书写过《兰亭集序》的王羲之,为了长寿服食了大量的五石散,如果他如孔子一般酒到微醺也许能活得更久;刘伶常将酒与五石散同时服用,导致短命;甚至有极端人士认为,元朝有半数以上的皇帝是喝酒致死的。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人们经过不断的尝试、实践,逐渐发现了酒的养生价值。“是药三分毒,是酒三分烈”,慎用性热之药,药酒也不能多饮、滥喝。 “有酒量也要有酒德”,饮而不醉,酒后不乱。逐渐地,人们发现了健康的饮酒方式。“生态型”的饮酒,酒到微醺,一定会达到养生的功效。据记载,彭祖年逾百岁,仍童颜鹤发,是历史上第一个成为“酒仙”的人。他认为“三杯五盏助兴,常饮有益养生”,归隐彭山后经常采集药草酿酒,每日小酌,这应该就是“生态型”饮酒的起源,也是比较早的“药食同源”的实践。有酒类专家认为,“生态型”饮酒与健康长寿确有关系,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白酒中含有数百种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其中己酸菌和丁酸菌是梭状芽孢杆菌,生长在浓香型大曲生产使用的窖泥中,可利用酒醅浸润到窖泥中的营养物质产生己酸和丁酸,它们是白酒重要的香味来源——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前体物质。正是这些窖泥中功能菌的作用,才产生出了窖香浓郁、回味悠长的曲酒。五粮液酒厂位于四川宜宾,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富含微生物的土壤结构,使得五粮液中的有益菌更丰富。
民间有俚语:“酒是粮食精,越活越年轻。”从科学角度来看,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酒是五谷之精华,如用五种粮食酿成的五粮液,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种原料之庸稳和谐,从而使五谷各自发散功效,成为健康饮酒的有力保证。高粱味甘性温,富含脂肪酸,还有丰富的铁和蛋白质,有健脾益胃的功用;大米味甘性平,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B族维生素及淀粉等,为温补强壮品,有补虚、补血、止汗、健脾暖胃的作用;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的功效,也是补充热量和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玉米味甘性平,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
可以说,白酒自诞生以来,在人们的生活、工作甚至生命状态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李白因为酒创造出不朽的传世名篇,王羲之、米芾等闻名于世的书法家无酒不成书,酒在某种程度上为创作带来了不可替代的灵感。从养
生功能来说,酒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在适度饮酒的前提下,可以促进血液流动,达到养生的目的。除此以外,酒对人体的好处诸多,不仅仅是延年益寿。
如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消极状态加剧,长此以往容易诱发很多种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强迫症、忧郁症等。适量饮酒可以使人的大脑分泌出类似多巴胺的化学元素,从而产生愉悦的感觉,减轻人的精神压力。睡前少量饮酒,可平缓地促进血液循环,起到催眠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睡眠质量。舒缓压力,放松精神,这也是养生功能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