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国家名酒周刊 > 正文
(国家名酒周刊)中国古代的三种饮酒精神
来源: 《华夏酒报》  2015-09-11 09:49 作者:本报记者 李冰玉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并无酒神一说,却流传着“杜康造酒”的典故。后来,“杜康”成了酒的代名词。汉语中的“酒神”代指酒量很大的人,唐朝冯贽的《云仙杂记·酒神》记载:“酒席之上,九吐而不减其量者为酒神。”所以,我国的酒文化是迥异于西方酒神文化的、特立独行的“酒人”文化。

  西方的酒用来与神狂欢,尼采以一个悲剧式的方式重新解读了狄俄尼索斯精神。而中国则不同,中国酒精神在“人”,最初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子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这种忘却生死、忘却暂时荣辱的绝对自由追求,就是我国酒文化真精神的精髓。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宣泄,是抛弃一些无谓、僵化的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获得生命极大的快乐。

  相传中国酒的诞生是极具偶然性的,著名的“仪狄造酒”、“杜康造酒”都是失误的产物。酒饮用甘美的同时也给人精神上带来兴奋,一时间甚至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从那时起,酒开始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先秦时代,酒作为祭祀的主要用品之一,是人们借以与天地、祖先沟通的最好媒介。考古学不断发展,出土了许多样式繁杂、勾勒精致的青铜酒器。有人认为,到了商代,酒已经成为上天赏赐的稀罕之物。当然,部族首领、巫师往往也使用酒精的致幻效果,与神对话。沟通天地已是最自然的事情。主体在人,通过酒来沟通天地。

  进入周朝,“礼”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规则之一,规范上至世族大夫,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行为等方面。祭祀这种礼仪被不断发展甚至夸张,诸多礼仪离开了酒都无法进行下去。祭祀完毕则要饮酒开宴,为当代的餐桌社交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这就使中国酒的使用始终带有天地人合一的色彩。秦汉时期,酒的产量逐渐增加,酒开始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酒被赋予的精神含义变得丰富起来。社会动荡时,人们饮酒表达对未来生活的迷惘。从酒中寻找精神依托的大有人在。刘伶一首《酒德颂》赞美了嗜酒的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43种酿酒法的记载。可见,酒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酒的酿造技艺得以普及,酒的群众基础不断加深,与“天地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代表我国古代几大典型阶层的酒精神:武将、侠客和文人,这三种饮酒精神,即使在倡导新型饮酒文化的今天,仍有相当进步的意义。

  武将饮酒:见自己

  纵观中国古代发展史,战争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汉朝时驱逐匈奴,封狼居胥,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进入元朝,版图之大堪称史上之最,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唐朝有著名的安史之乱,明末也有震惊中外的山海关战役。无论是开疆拓土还是镇守国家都难免征战。

  常年征战,使得中国产生了特有的壮行酒。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现在的影视作品常常描绘壮行酒,连干三碗,然后摔碗出征。和法国人出征前摔碎香槟瓶庆祝不同,法国人的行为像是祈福。而中国勇士则是一种悲壮和新生——且干了这一碗酒,与身后的家国作别,倘若战事结束仍能回到久别的祖国,还能见到阔别许久的亲人,就开始一段新的生命。若不能归来,也没关系,何须马革裹尸还。向死而生,挥别惨痛的战争和不愉快的经历,这酒就是孟婆汤,忘却前尘,方能看见最特别的自己。

  壮行酒逐渐演变成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武将饮酒也慢慢脱离身份束缚,喝过以后,抱守归一,放下执念,放下得失心,才能重新活过。见自己,是要对得起自己心中所感所想,为自己心中留一盏明灯。通过酒,进入另一个精神世界,酒就变成看见自己的灵媒。酒,是最真实的东西,平日的孤苦寂寥,与人相搏的紧张恐惧,这一切的考验深入心灵,笔直而干净,使人明心见性。酒、人合一,遇见最好的自己。

  侠客饮酒:见天地

  中国自古以“仁义”立本,说起“义”,自然而然就想到“舍”。有一“得”必有一“失”,“舍生取义”就是最早的侠义精神。侠义精神与酒相遇,也许是“醉拳”,醉而明晓大义;许是因为“酒壮怂人胆”。总的说来,侠客这酒喝得豪情万丈,喝得深明大义。

  有人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自我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所欲不可突破的境界,则需博览众长。中国有句老话:“闻千曲而后晓音。”正视自我的“足”与“不足”,见识广阔河山。古人说的“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无欲的人才能真正幸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个心境单纯,无欲无求的人,是不败的,是没有痛苦的。整个天地都是我的,或者说我就是天地,融为一体。见天地,是看透命运浮沉,守住世间正道,为混沌天地点一盏明灯。中国文化的起源,便是远取诸相,近取诸身,明心见性之后,还要明白世间道理,见自然万象,以此再加领悟,方能更上一层楼,正是“见天地”的最大意义。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文章来源华夏酒报饮,脱剑膝前横。”“深藏功名”是见了最朴实无华的“本我”;“拂衣去”才是舍了功名,让精神安居于自然天地间。

  文人饮酒:见众生

  有人说:酒乃天地之间尤物。虽也进入肚腹,却不能充饥,不能解渴,只作用于人的心神。心神经酒一滋润,一刺激,便产生莫名其妙的变化,莫可名状的诡谲,向外表现为言和行,便不同寻常了。因此,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了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了许多悠长的滋味。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在《酒德颂》中曾如此言道:“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这种表达自然、率性,是文人的饮酒精神的最初觉醒。

  文人精神,与酒的精神有着特殊的联系。首先,文人墨客多数喜好饮酒,酒可以更好地激发灵感,酒后的作品通常有着更高的艺术价值。其次,饮酒本身,就是可以被加工的艺术。《诗经》里讲述了太多关于酒的故事,或唯美、或悲伤;李白、杜甫对酒青睐有加,甚至倾其所有“换美酒”;《水浒传》可以说无酒不成书。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每一页都散发着特属于文人的酒精神。文人精神悲恋天下,酒的精神跃然灵动,只有当两者合二为一才能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悲悯的、胸怀天下的名句。

  文人酒精神带给后代数不清的艺术高峰和兼容并包的宽广胸怀。中国文人历来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屈原、杜甫、苏东坡等一大批文人,都是慷慨悲歌之士。有人说,“诗酒趁年华”是苏东坡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乌台诗案”他大难不死,出狱后被贬黄州,他描述自己的一件乐事: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在贬谪中能如此对待生活,可见其旷放胸襟,乐观态度。杜甫曾写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忧思天下的诗句,悲悯、乐观,这难道不是见了众生吗?

  几千年来,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等观念被人们所熟知,而某种程度上,酒能练心、修人,包容与饶恕是大道,简单与平凡是真理。

  文人饮酒精神不仅仅停留在饮酒表面,还表现在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和民族精神上。酒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酒的精神文化价值体现在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也是在饮文化。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是一种包含修身、养性、悲天悯人的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不同的饮酒精神在当代仍需传承,正面的饮酒精神对当代文化的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赵果
相关新闻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