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市场 > 正文
中国葡萄酒市场,你到底怎么了?——关于拉菲神化和葡萄
来源:  2015-12-21 07:59 作者:

  面对时下中国进口葡萄酒如火如荼的发展浪潮,很多国人对进口葡萄酒迷信到了抓狂的程度,甚至不惜改弦更张,穷尽所能,纷纷投身到这“飘香的液体黄金”事业中,无论做饮食、商业经营、收藏、爱好,惟愿追求这代表着品位、身份、素质的时尚生活,或者一夜能暴富起来。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进口葡萄酒总量达171,231,332升(相当于750毫升装葡萄酒228,308,443瓶),进口总金额达441,697,229美元,比2008年增长22.91%,这其中,中国单从波尔多进口的葡萄酒就多达7,400万欧元(约相当于1,370万升葡萄酒,其中还不含香港进口),成为其在欧盟国家外的最大进口国。而免税的香港地区,2009年进口葡萄酒超过了40个亿。

  于是,法国的拉菲炒成了天价,其品牌效应已经延伸到副牌增值,接着法国的“五大”、“八大”甚至世界的“百大”名庄都被炒作起来了。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国外很多葡萄园因为酿造成本不惜拔掉葡萄树尚难以为继的情势下,中国人这种对国外葡萄酒的“狂热精神”从未削减。

  2009年2月份,苏富比发言人Dan Abernethy曾说:“自去年秋拍卖形势下滑之后,商业葡萄酒交易一路飚升,拍卖表现优秀的不仅仅是具有较高价值的波尔多酒,来自澳大利亚和加州的珍藏葡萄酒也广受欢迎。”

  2009年苏富比在香港共举办了3场拍卖会,成交额1430万美元。其中2月份,一箱1978年份柏图斯庄园佳酿(Chateau Pétrus)以7,425英磅的价格拍卖,几乎是预期最高价的两倍;一箱1970年份拉图庄葡萄酒,拍得3910英磅(预期拍卖2200英磅)。10月份的拍卖会上,成交额2,320万港币,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交易额就占了40%。而内地,由北京保利集团承办的一次拍卖会上,拍卖品均为波尔多顶级年份酒,由法国葡萄酒专家Claude Maratier精心挑选,131组拍卖品中包括两支1982年的拉菲,这两支拉菲最后以72,800人民币成交,超过预期价格4倍;一组柏图斯、拉图、玛歌与奥比昂2000年份葡萄酒拍卖价格为201,600 元,远远高于预期的人民币18,000元—22,000元。 于是,2010年苏富比计划在香港举办4场拍卖会,而且将根据需求增加拍品数量。苏富比国际葡萄酒部门负责人Serena Sutclife称:“香港已经超过纽约和伦敦,成为苏富比行最重要的葡萄酒拍卖地区。”

  但现在人们并不满意现状,因为已经上市的葡萄酒基本价格都趋于透明了,除拍卖会之外,其他途径想多赚点钱却不好操作。于是,有资本的人对未知的期酒开始偏爱有加。

  对于酒庄来说,期酒操作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极大加快了资金回笼的速度。对于葡萄酒批发商来说,也可以在该酒正式上市发售前,通过多次倒手,预先试水,看看这一年份的葡萄酒到底能够卖到什么样的价格。批发商和零售商也会将一部分期酒加上自己合理的利润之后销售给终端,消费者在购买当年期酒时候的表现也会关系到葡萄酒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信心,究竟需要投放多少资金到这一年份的葡萄酒中去。

  所谓期酒,就是一种风险的无形转移术 。但据笔者了解,温州、上海、珠海、北京、广州等一些资本人士早已不顾一切。但如果代理商不是中国市场唯一,或者代理商即使是中国市场唯一,而其他人可以从其他代理国进酒的话,仍难以控制中国市场的价格,新一轮的名庄酒大战即将拉开帷幕。伴随而来的“价格之乱”、“造假、贴牌之乱”“品牌之乱”将成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的最大隐患。

  在这种无序的竞争中,外国人坐不住了。今年的成都春季糖酒会增加了国际馆的面积,1、2号展馆的实际面积达到了1.4万平方米,20多个葡萄酒主要生产国在此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葡酒联合国”,就连一向高傲的拉菲也首次现身,几乎同时,欧颂、武当也高调根扎中国。看透中国巨大的市场,他们不再“视察”似的来中国慰藉一下为数不多的进口商了,而是真正开始行动了。

  在2001年前后,也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的前后,外国酒商热衷于葡萄酒讲评的方式,常常在酒吧、专卖店、聚餐、培训上,极其耐心地讲述他们的葡萄酒,因为,他们自信自己的酒经得起任何人的拷问,且能够耐心听取人们提出的意见。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他们面对中国这960万平方公里的雄鸡版图,一个大中城市在地图上无非就一个点,且如此密集。于是,他们开始转换思想,对展会、媒体、网络开始接受了,花钱省时间的意识迅速觉醒。他们在国内国外雇佣了许多中国人,来了解或运作中国市场,而狂热的中国消费者究竟了解多少国外的葡萄酒呢?

  笔者2008年春节期间在法国的蒙彼利埃走访过很多专卖店,也曾坐在朋友的餐桌前。法国人喝的不是财富和名气,他们只实实在在地喝好酒。法国的朋友讲,任何一个家庭里都可以找出不错的酒,且价格不会超过100欧元。在法国随便一个村落的家庭酒庄都会有品质卓越的好酒,单一个波尔多产区就有大大小小的酒庄上万家。1982年份拉菲远远超过了30,000元,拉菲在中国卖出了天价,连法国人都难以置信。 

  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向好发展,有钱的人多了,对健康和生活的追求提升了,葡萄酒早已经不是起初涉外高层、极少数人享用的交际工具。当2001年中国打开世贸的大门,世界无以计数的葡萄酒无遮无拦地涌进中国市场。送礼的也开始讲究起来,由寻找世界顶级品酒师罗伯特·帕克打出满分的1982年拉菲开始,延展到拉菲的其他年份酒,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继而是“一人得道”式的拉抬效应和热烈不可名状的“爱屋及乌”,拉菲副牌开始同样“万丈光芒”。

  坊间流传着“买拉菲的人,并不见到喝拉菲”,其高昂的价格导致购买者中不乏另有隐衷而乖乖就范之人,或者极少部分人为了收藏。但有一个千真万确的场面,着实让笔者惊讶过:2008年笔者应邀出席某市的一个酒会,主办方特意安排我与当地的一位高层坐在一起,席间,这位先生问及我对拉菲酒怎么评价,他悄悄告诉我,他“经常一喝就是几支,觉得喝不出什么特殊味道来”。建议那些请客送礼的人,真该把价值10元的酒汁装在拉菲的瓶子里。但话说回来,也正是因为被一些国人“神化”了,拉菲才如此“高贵”,他们喝的只是财富和身份。

  源于拉菲酒庄不满足于现在产量的限制,在法国、南非、智利……收购、兼并、合作一些酒庄,并允许其在正标上标注“五支箭”标志,这样一来, “拉斐尔”“拉菲儿”“拉菲传奇”“拉菲传说”……还有“造假制假”、贴牌的“拉菲”蜂拥而来,充斥了整个中国市场。他们的价格100多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一些人请客名义上也喝“拉菲”,喝个面子,图个虚荣,对不懂行的人说,毕竟是“拉菲家族”的酒更值得炫耀。

  我们暂且不提著名的“巴黎品酒会”和“伦敦品酒会”,只提坊间的品酒游戏。曾经有从法国出差或旅游回来的人,从法国一个小村庄里带回来小酒庄不错的酒,为了助兴混进拉菲分杯而执,集体盲品,结果没有品出拉菲的惊喜之处。难道你就说这些人不懂葡萄酒吗?品酒是最具个性化的,每个人喜欢的口感并不完全相同,最终意见也许不会一致,但最基本的规则和常识还是要有的。在这里,笔者无意于针对拉菲,拉菲的运作毕竟是成功的,它只是众多国外名庄酒的一个典型代表而已。

[1] [2]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