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级侍酒师黄药师主持的葡萄酒品鉴沙龙,很少像昨天晚上那么兴奋过。
品鉴团读者不少是商界精英,他们在品鉴会上热情释放,交流气氛从一开始就很热烈,幽静的酒坊变成了热闹的课堂。唱片机里悠扬的爵士乐,音量被越调越低,最后终于被当做杂音关掉。
“黄老师,不同的葡萄酒搭配的酒杯有讲究吗?”“黄先生,单宁越强,储存时酒温越高;甜度或酒精度高的,则酒温须低一点,是这样吗?”“黄药师……”品鉴团成员连珠炮的提问,让黄药师回答问题的音量也在慢慢调高。
许诺关心葡萄酒配餐
美女的出现总会吸引很多目光。厦广主播许诺出现在了昨晚的会场,津津有味地听起了品鉴会讲座。“对葡萄酒配餐挺感兴趣,想看看有什么营养搭配。”
“令狐冲”转性学品酒
“我有点像令狐冲,好酒,但不怎么会品。”戴副眼镜的卓先生,估摸着自己可能是在场酒量最好的人,喝了不少名酒却不会品味。他用“牛嚼牡丹”形容自己过去对葡萄酒的态度。刚开始品红酒是始于某种虚荣,但当用心去体味时,他感受到葡萄酒所诱发出的更多感性的东西。昨晚的品鉴会上,老卓脸红了好几次,不是酒精的作用,而是他“不礼貌”的提问,在打断了黄药师讲话之后遭遇了群众围观。
品酒高手也来“充电”
品鉴团里“潜伏”着专业高手。老冯就是一位。7年前他喝了西班牙“维加西西利亚”后,开始对红酒“发烧”。因为每支酒上都有酒标,一般标有葡萄品种、葡萄酒名称、收成年份、等级、产区名字等,英文尚还看得懂,若遇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文字就傻了眼。怎么办?他只好乖乖地拿起书本学习。书上有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常用词汇的中文翻译,不懂的就死记硬背。如今,他几乎可以记得每一种酒名、成分、产地等。“其实还是比较笼统,晚上学到许多生动的东西,以后收藏更有方向,不虚此行。”
用心听,认真做笔记
“品鉴活动很专业,对市民有服务性。”说话的潘女士可能是品鉴团里最认真的一位。她带了本小本子,认真地在上面记下自己认为有意思的内容。
穿着时尚的她,是一家服装外贸公司的管理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寻酒之旅中,从葡萄酒的酿制聊到装瓶的讲究,从红酒的储藏聊到如何品尝红酒,包括各种酒杯的使用,再讲到红酒配什么食物……这些都是她感兴趣的话题。潘女士对红酒的认识深刻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