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可见进口酒身影
蒸蒸日上的中国葡萄酒市场让国外越来越多的葡萄酒企业把战略目光投向中国。据了解,国外进口到中国的葡萄酒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30%,销量高达260亿元。
2008年7月,由西班牙英德集团和阿根廷出口企业集团联合主办的洋酒品尝暨招商会议在山东烟台举行;2008年底,法国拉图拉甘酒庄新品上市品酒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开幕……
进口酒的身影在山东市场已经随处可见,从西部聊城、德州到中部的济南、淄博、潍坊以及东部的沿海城市青岛、烟台、威海等,人们很容易购买到来自各个国家的不同品牌的进口酒。
在德州的百货、华联购物广场,济南的家乐福、大润发超市,临沂的九洲商贸,青岛的百盛、国贸,烟台的佳世客、振华,东营的振华、银座商城等都设有专门的进口酒专柜,大的专柜前有上百个品种,不仅有常见的干红、干白、烈酒,还有香槟、起泡酒、甜白酒等等。有的还划分了不同的产区,有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新西兰、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产品。
东营银座商城的销售人员介绍说,现在的进口酒每天都有销售,以前多是人们购买了送礼或者当成摆设,但这些年购买回去自己消费的人日益增多。
成立于2006年的山东斯瑞德国际酒业公司代理澳大利亚、法国等11个国家500多个品种的进口葡萄酒,并与国外著名葡萄酒生产商达成战略联盟开拓中国市场。经过近3年的市场运作,斯瑞德的产品在山东各地市都建立了销售网络。
斯瑞德公司大区经理耿嘉宾告诉《华夏酒报》记者,在山东市场上,他们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喜爱,逢年过节,价格在168元/瓶的澳大利亚产干红和干白葡萄酒,在济南、青岛、泰安、日照、临沂、莱芜等区域市场都异常火爆。
据了解,山东的进口酒运营商有100家左右,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烟台等经济发达区域,但是他们的销售网络基本覆盖到了全省县级以上的地区,也就是说在各个县级以上的市场里基本能够买到进口酒。
进口酒的冲击隐患
在大市场红火的背景下,山东的葡萄酒企业销售业绩持续攀升,并且近两年陆续上马了几十家大小葡萄酒企业,其中不乏大企业大集团投资上亿元兴建的。2008年,山东葡萄酒产量达到28.09万千升,产量占全国葡萄酒总产量的40%。销售产值104.57亿元,占全国的57%,产量、销售收入遥居全国之首。但山东葡萄酒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口粮不足。
对于讲究“七分原料、三分工艺”的葡萄酒来说,山东现有的30万亩葡萄栽培面积远远不能满足现有200多家企业的需求,很多企业需要进口原酒或者从外省购买葡萄汁。
阿根多(北京)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晖告诉《华夏酒报》记者,近几年由他们进口到中国的阿根廷和南美葡萄原酒数量猛增,其中有不少是知名品牌的葡萄酒企业大量购买他们的原汁。
在2008年的烟台国际葡萄酒节上,来自新疆的一家葡萄酒企业销售总经理也向记者介绍了山东部分企业从新疆购买葡萄原酒回来调制的情况。
有资料显示,山东进口的原酒主要来自欧盟、智利、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山东省每年进口的葡萄原酒数量约为31940千升,占山东口岸葡萄酒进口量的96.6%,而成品酒(2升及以下容器包装)进口量约为1110千升。
澳大利亚一家葡萄酒企业负责人对《华夏酒报》记者说,在他们国家,很多优质葡萄酒是不会出卖原汁的,怕出口后经过勾兑影响他们酒庄的声誉,一般都自己灌装销售,而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大多是一些小酒庄或是不知名酒庄的葡萄酒,其质量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别。
进口葡萄酒的数量反映出国内葡萄酒产业对进口原酒仍有极大的依赖性,这也是国内很多企业葡萄酒质量不稳定,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特色的根本。而山东作为葡萄酒生产的主要区域,其发展隐患不容忽视。
此外,许多价格在每瓶100元以下的进口原装葡萄酒在市场上逐渐流行,甚至于一些进口原装葡萄酒低于国内生产成本。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和蔓延,进口葡萄酒倾销随时可能发生。
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专家李保国认为:“随着国际葡萄酒消费市场的萎缩和葡萄酒主产区欧元和澳元的急速贬值,大量国外葡萄酒将会从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严重冲击我国酿酒企业。山东将首当其冲。”
除了进口酒的冲击外,山东葡萄酒市场上也存在着诸多国内品牌,吉林通化、河南民权、新疆、河北等产区的葡萄酒也在这里抢夺市场,加上许多小酒厂生产的杂牌葡萄酒良莠不齐,特别是中低端市场有的葡萄酒价格奇低,10元左右的葡萄酒在很多地方都能买到,超低的价格扰乱了山东葡萄酒市场的运营。
切实打响“山东品牌”
也许是这几年的葡萄酒走势太好了,山东的葡萄酒企业大都持有很乐观的态度,普遍认为目前的进口酒或者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外省的葡萄酒品牌没有冲击到山东省企业,市场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山东省的葡萄酒在全国各地的知名度确实很高,通过各地调查数据能看出,全国大部分消费者对山东特别是胶东产的葡萄酒有很高的认知度,但是山东葡萄酒业要想打造“山东品牌”,使其具有像“川酒”一样在全国的知名度,让人一提葡萄酒马上想到山东,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在《2009年山东省葡萄酒行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山东葡萄酒业存在并要解决的问题:葡萄酒的差异化不够突出,山东省的葡萄酒尤其是中档以下产品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原料葡萄基地建设不够规范,除了大型的葡萄酒企业外,多数葡萄酒厂家缺乏固定的原料基地,葡萄品种、结构改良进度较慢,优良品种比率低,酿酒企业对原料质量不易实施有效的监控,制约了葡萄酒质量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中小型葡萄酒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产品档次不高,贴牌和委托加工现象较多;品牌培育经营方式落后,影响行业规模膨胀和价值提升,产品档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葡萄酒生产管理和技术法规尚不健全,产品质量档次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还需大幅度提高。
调查显示,山东尽管是国内葡萄酒生产大区,但是与生产大省不太相符的是山东省的葡萄酒消费,相比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葡萄酒消费量大的城市基本上只有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淄博、东营等几个经济发达城市,并且在这些城市里葡萄酒的消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阶层性。
山东市场的葡萄酒消费还有一个很长的培育期,如何培养和引导山东消费者的葡萄酒消费,在家门口营造更加浓厚的葡萄酒消费氛围应该是山东葡萄酒生产企业深思的问题。
从当前中国葡萄酒总体走势大好的现状中走出来,葡萄酒企业之间充分合作和沟通,加强工艺、价格、市场方面的合作也是众多企业应该从长远考虑的问题。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