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星开始的“3元新时代”
作为我国啤酒产量大省和消费大省,河南早在2004年就以150万千升的产量跃居全国第一。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更是翻了一番多,迈上300万千升的大关,在全国各省市中排行第二。
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自然会吸引一线的啤酒大集团争相抢夺。然而,河南却是一个例外。事实上,在整个河南市场,金星、维雪、奥克、月山、府泉等本土品牌占据了全省90%以上的份额,几大一线品牌中仅剩青岛啤酒在高档产品中还有5%左右的份额。而河南的周边省份安徽、湖北、陕西、山西统统都是雪花和青岛的身影。
为什么偌大的一个河南市场,却打不进雪花、青岛这样的一线品牌?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河南啤酒市场上,1.5元/瓶—2元/瓶产品的市场份额至少达80%。仅以郑州为例,金星啤酒所占份额最多,达55%。这其中,低档产品就占了八成份额,这些产品的均价为1.7元/瓶。而全国市场上,以低价见称的雪花其平均价格也不会低于2元/瓶以下。因此可以看出,河南啤酒市场的“低价泥沼”让国内的啤酒大鳄们都望而却步。
如今,金星的主打产品开始从低档向中档拉伸。从苏赛特数据中我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们看到,金星所有的SKU中,虽然以1.7元/瓶的小麦啤所占市场份额最多,但2008年新推出的3元/瓶的中档啤酒——金星新一代,其份额已跃升至12.4%,同样是2008年新推出6.8元/瓶纯生啤酒,也占据了2.1%的份额。在金星整个55%的市场份额中,仅新推出的这两款中、高档啤酒就占据了14.5%的份额,比重接近三成。这在以2元/瓶见称的河南啤市,实属难得。
奥克、维雪等品牌也紧随其后。以奥克为例,其2008年推出的“纯生”系列在价格上卖到6元/瓶,属于高档啤酒,其市场份额达到了1%,这个数字要高于银奥克这个同属于高档的老SKU。
2009年,不管是金星的“精彩新一代”,还是奥克的“一品鲜”,其定价都在3元/瓶以上。其中金星的“精彩新一代”定价4元/瓶,这个价位高于其原来3元/瓶的中档定价,与全国啤酒档次划分区间相吻合。
由此可见,整个河南啤市在2009年初的价格战中已出现“3元”红海的端倪。种种迹象都表明:河南啤市要变。
诱人的大蛋糕
可想而知,如果这个年产量达到330万千升的巨大市场真正实现从2元/瓶到3元/瓶的过渡,将会引来多少只觊觎已久的“啤酒大鳄”。在豫啤市场成功实现提价的同时,另一方面,雪花、青岛和燕京们正在周边跃跃欲试。
2009年是啤酒行业开始战略布局的年代。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雪花啤酒江西销售分公司成立了。在江西的落子,填补了雪花在整个华东市场的唯一空白,这也意味着雪花在华东市场的布局已经趋于完成。而华中市场上,雪花仅剩下河南这个市场没有发动进攻。虽然早在2007年,雪花啤酒已开始在河南销售,但销量很小。况且,一没有销售公司,二没有本地酒厂,雪花面对比比皆是的低价,几乎没有任何应对之策。而如今,情况发生了改变。
一方面,整个河南啤酒市场的价格开始逐步向3元/瓶提升,产品档次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持续深入,让更多缺钱又缺市场的小酒厂迫不及待地等着出手。2008年,河南的啤酒企业多达20多个,啤酒厂有40多家。这其中,更多是小型酒厂。这些酒厂一旦无法抗住这轮经济严冬,河南的啤酒市场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雪花、青岛的“趁机而入”就指日可待了。
而一个新的信号已经出现。
无论此次的金融风暴已导致多少家企业倒闭,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有上百万的民工群体将失去工作被迫返乡。河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劳务工输出大省,此番民工返乡潮势必推动河南啤酒消费市场的扩充。届时,已趋饱和的河南啤酒市场将发生新的消费需求,已成熟稳定的河南啤酒终端市场,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而这些,对于外来啤酒品牌,不啻于一大福音。
未来隐匿的风险
即便如此,我们仍看到,在此次的推新品和提价活动中,并没有府泉、月山等其他品牌的身影。让人担忧的是,多年来已形成低价消费习惯的河南啤市,是否能接受新一轮的提价?
河南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6012元,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而其啤酒价格是全国最低的,提价对于河南消费者而言是不难接受的。但市场经过多年“低价”的浸淫,消费者已形成了“低价”的消费心理,是否愿意接受从2元/瓶以下到3元/瓶以上的价格转变?进一步分析,仅靠金星、奥克这两家企业来带动整个豫啤市场的提价运动,是否能得以成功?会不会出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况?
在啤酒行业已进行全国战略布局的新背景下,河南是势必要被进入的。而面对这个重新被定义的新战场,不论是高举“发力中端”的金星、奥克,或是其他正在低价上徘徊的啤酒企业,如何进行自身的产品升级和管理升级,相信这才是他们迫切需要面对的。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