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两家驻京联络处联合购买了777瓶价值66万余元的假冒贵州茅台酒,到湖北省五峰县发生的工业甲醇勾兑生产假酒致4人死的事件,假酒案近日频频跃入人们视野。
而笔者近日走访市场发现,尽管各方加大打假力度,然而市面上的假货与仿冒现象仍十分严重,这意味着,与假冒产品的斗争距离落幕仍旧遥远。
假冒产品的危害不言自明,然而为何屡禁不绝?在4月30日广东省酒类检测中心挂牌仪式上,广东省酒类专卖局副局长朱思旭表示,渠道自律是关键。
夜场洋酒半数为假
“得广东者得天下”,作为全国酒类消费重镇,广东市场在全国酒类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广东同时是国内造假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问题。作为全球打击假名洋酒最多的单位之一,广省酒类监管部门目前在广东每年打击假酒的货值超过6000万,而从假酒的结构来看,约70%是国产名优酒、30%是洋酒品牌。
“假酒在夜场占比超过50%,其中以轩尼诗和芝华士为最,而流通市场的假酒比例约20%。”广东省酒类检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尽管酒类监管部门一直不懈努力,但对夜场渠道的监管仍面临重重困难。
暴利催生假酒
在此背后是假冒产品为经营者带来的暴利,而打假之难部分原因在于渠道售假。
以上述洋酒市场为例,笔者了解到,进货价不过几十元的假酒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在夜场售价高达数百元,在近十倍的巨额利润面前,假洋酒日益成风。
而假冒产品的另一种形式为仿冒品。广州市花都区一经销商告诉笔者,仿冒者由于没有前期广告投入等开拓市场的费用,成本比正牌产品都低得多。
“红葡萄酒方面,拿华夏长城来说,仿冒者每瓶成本只有2元钱,在市场上却可以卖到20元—30元,但质量却往往差很多。”
上述现象不仅使得正牌产品的销售及品牌随之受损,在食品安全方面更难以确保。
渠道自律是打假关键
在此背景下,朱思旭认为,销售企业的自律是打击假冒产品的关键。
以此次广东省酒类检测中心揭牌为例,朱思旭表示,这是广东省酒类检测部门首次与民营企业合作,未来政府将继续推广“放心酒”工程,完善放心酒示范基地。
广东中外名酒董事长王惠东认为,无论对于企业还是渠道,只有充分自律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滚动发展。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