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市场 > 正文
红酒变“红”市尚需时日
来源:  2015-12-21 07:34 作者:
  消费者转变传统思想,商家专业做好品牌,双方努力方能做强市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红酒作为“洋”字头的酒类,正在逐步的占据酒类市场的一席之地。但从目前郑州红酒市场的消费状况来看,虽然近几年的增长幅度在15%~20%的递增,但是与白酒市场相比,销量的比重仍然很小。河南省一年的白酒销量相当于全国一年的红酒销量,有专家称,红酒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

  红酒VS白酒 拼销量还是拼文化

  时下,红酒作为交际用酒,一直活跃在商务宴请、婚宴等场所之中,而在普通的消费者生活中,红酒消费很少。据中原路上一家烟酒店老板张先生说:“买红酒一般成箱买的比较多,一看就知道用于请客吃饭,买一瓶自己喝的很少,而红酒的销量不高,在整个店中占的分量也不是很大。”

  像张先生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郑州红酒的现状。在郑州做红酒的经销商李先生告诉记者:“郑州市场的渠道这几年发展很快,无论从商超、还是名烟名酒店、还是高档饭店都在日益增多,但是销量并没有大幅度的增长。市场有点卖多买少的味道。”

  有数据统计,2008年全国红酒的销量为100多亿元,与2007年同比增长20%,但是实际上这个数字远不及白酒的销量。有关业内人士认为,这应该算是不小的增长,但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与中国的国粹白酒相比,红酒还需要时间的发展过程。

  而追溯起红酒这几年来的发展,应该说刚刚脱离了盲目阶段,进入启蒙的发展时期。“1995年开始兴起了一股红酒热,到1998年冷了下来,随后开始,红酒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 张裕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营销管理公司总经理李守坤介绍说:“有一数据显示,法国人均每年消费红酒量在114升、美国人均17升、而中国人均只有0.38升,如此可见,我们国内的消费者对红酒的认知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业余VS专业 认可价格还是价值

  在红酒业内,不少人认为,消费者对红酒的认知度不高,甚至连甜酒和干红都分不清楚。虽然说这几年消费者对红酒有所认识,但是远远仅限于了解其可以养颜、美容等表面部分。一般在餐桌上,在红酒旁边肯定有白酒,而在白酒旁边却不一定有红酒,这就是目前真实的写照。中原地带的思想传统观念比较强,需要有转变的过程。关键问题就在于,红酒的基础知识应该更广泛的传播。

  任何一个新鲜事物在市场中的出现,总要经历着由混杂到启蒙再到发展最后到成熟的各个阶段。而这个优胜劣汰的复杂过程中,商家对市场要进行培育,而消费者对市场则需要认可,但是认可的前提,就是价格和价值的理解。 

   李守坤坦言:“前几年市场中留下了红酒热的后遗症,质量的层次不齐和市场的门槛过低,在质量和价格上进行不公平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一般来说红酒的成本比白酒要高,一斤红酒需要4斤的葡萄酿成,因此市场中十几元钱的红酒,甚至几元钱的红酒,根本就是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因此敏感的价格问题,实际上误导了消费者。”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声音认为,红酒虽然发展缓慢,但是一直不缺少由头,比如说年份以及如今的树龄等,实际上只是一种炒作,真正做到这些,需要的还是专业。

  国产VS进口 品牌制胜还是品质第一

  有市场就会有竞争。从1995年的红酒热至今,目前的葡萄酒市场容量逐步增长,行业监管更加规范,以前的品牌间的竞争,土洋间的竞争,在眼前的市场环境下,正在悄然的发生变化。

  名庄国际葡萄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鹏坦言:“2008年之后郑州市场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卖店、酒庄,感觉压力很大,但同时中高端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是这种竞争,并非以往的价格竞争,而是各方以自己的优势展开竞争,国产的红酒依托品牌优势,而国外进口的红酒则是以品质制胜。整体来说,市场初步井然有序,经营上是对手,但平时大家却是‘红酒联盟’。”

  而李守坤同样也认为:“以前大家竞争的关系,是对立的关系,而如今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对立地向上走。一个市场的做大做强,单靠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的,有竞争才有进步,才能共存共荣,把市场的蛋糕做好。”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