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荣华最近刚从杭州大儿子家里回来,这几天景德镇的天气暖和了一些,他像往常一样,早晚出门散散步——天气冷的时候,早上会晚点儿出去。散步回来,他会画上一会儿画,时间长短取决于构思情况和体力,也可能什么都不画。客厅里那块架好的瓷板,摆了已有一两个月,因为还没想好画什么,就一直空在那里。
退休以后,戴荣华画画的地点改到了家里,以前都是在单位画。1959年,戴荣华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原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一直工作到退休。
戴荣华刚参加工作不久,国家曾组织开展了一个名为“历代陶瓷纹样研究”的课题,由当时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财经出版社共同承担,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主要负责临摹工作。为此,研究所派出了戴荣华等三人,在故宫博物院一待就是三年,后来因“文革”而终止。
这三年的临摹工作对戴荣华以后的艺术创作影响深远。当时,他主要负责对以往各个朝代的陶瓷纹样进行研究和临摹,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历代陶瓷精品,大大开拓了视野。
期间,他还对明清两代的五彩瓷进行了研究,包括材料的运用、画法、装饰特点等,这为他日后享誉陶艺界的古彩和粉彩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期间,戴荣华与沈从文先生还有过一段交往。当时,沈从文领着一群北大学生到故宫考察,看到戴荣华正专心临摹,下笔准确,线条优美,大为赞赏。后来,沈从文又多次带学生去看,并在日后的书信往来中勉励戴荣华认真对待这份有意义的工作。
四五十年过去,当年那个专注于临摹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所创作的陶瓷艺术作品,在中国及东南亚一带广受追捧。
戴荣华说,自己从小就“欢心”艺术,但当时只是小孩子朦胧的喜欢,没想到一头扎进去就是一辈子。
画画时什么声音也听不到
戴荣华所住的小区位于景德镇新厂西路上,紧邻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再往前走,一路上还能看见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美院艺术陶瓷馆、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研究院等,街道两边还散落着大大小小的陶瓷美术书店和陶瓷制品展示店。路人不算很多,沿街墙壁上模样蓬松的常绿叶子植物和一指厚的青苔,让“瓷都”更多了一些婉约的灵气。
三四十年前,景德镇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先不说街道两边林立的陶瓷科研院所,就连一条像样的街道也没有。这一片原来叫“东郊”,是个郊区,基本都是农村,没有几间房子。这些道路和建筑基本都是最近这20多年建起来的。当时景德镇也没有一所大学,直到被称为“现代景德镇之父”的景德镇首任市委书记兼市长赵渊来到这里,才改变了这里的历史。
“赵市长原先在部队做政委,特别喜欢瓷器,我们这个单位就是他一手办起来的。1954年,赵市长通过当时的轻工业部,在景德镇办起了轻工业部陶瓷科学研究所,之后改名为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后来又改名为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戴荣华回忆说,“我们国家轻工行业有30多个研究所,陶瓷行业中唯一一个研究所就在这里。”
1955年左右,景德镇通过文化部审批成立了景德镇陶瓷学校,也就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前身,针对全国产瓷区进行招生。因为从小就“欢心”艺术,15岁左右的戴荣华也报考了这所学校并通过考试,“当时对艺术的喜欢是很朦胧的,小孩子嘛,后来考到学校里接受正规训练,有基础课、文化课、专业课,就比较系统了。”
同样是画画,但是在瓷上作画和在纸上作画有很多不同,在某些方面,前者可能要更难一些。当时,戴荣华和他的同学们除了要学习一般美术学院开设的基础课和文化课外,还要多学一样陶瓷专业课,因为陶瓷绘画牵涉到很多工艺方面的要求。
在纸上画画,画上去是什么样子,出来的就是什么效果,但陶瓷绘画往往是不直观的。比如说,也许画上去的颜色就是水泥的颜色,灰灰的,烧出来却是绿色。这就要比纸上作画复杂一些,需要凭经验,慢慢掌握判断的能力。
绘画的颜料也不同。陶瓷需要两次烧成,先是在1300多度的高温窑里烧成瓷器,等画上画后,还要在800度左右的温度中进行烤花,所以陶瓷绘画只能选择不易熔的金属和矿物颜料,局限性相对较大。
过去做陶瓷一般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自从有了专业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后,越来越多像戴荣华这样热爱艺术的青年人,有机会接受更为专业和系统的学习深造。
“当时同学中有来自河北、山东、湖南、广东、福建、浙江等等,后来学校改名为陶瓷学院。1959年我毕业后就被分配到现在这个单位,一直到退休。”说起这条从艺之路,透过戴荣华脸上的笑容,仿佛能看见当年那个朦胧少年在获知自己考上陶瓷学校后的欢呼跳跃。
退休之后,由于年纪的问题,戴荣华画得少了,但一直没断,如今更像是一种乐趣。他在画画时,有时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一心画画,好像要把这一辈子都浓缩在笔尖。
做瓷器需要静心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艺术品市场也慢慢走高。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景德镇作为“瓷都”,当地有点名气的大师作品卖价往往都不低,艺术家买车买别墅也比较寻常。
戴荣华没有买别墅,也不打算搬家,他说他舍不得这个环境。“房子是小一点,但周围很安静,有很多大树,我们单位的环境更好。陶院一号有很多别墅是蛮漂亮的,但我又不会开车,住在里面就好像坐牢一样。”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的作品也是艺术品市场上广受追捧的对象。
在2012年保利秋拍中,他早年创作的一幅四条屏琴棋书画《四美图》古彩作品拍出了1150万元的高价。“这幅作品早先被人家买去,就是人家的东西了,是谁送拍的、怎么拍的,我就不太清楚了。能拍出这么高的价格,说明现在市场上蛮关注这些艺术品的。现在国内国外搞收藏的人还蛮多的,特别是国内收藏热。听他们做生意的人说,2012年大环境稍微差一点,可能这方面也会差一些,但对我们搞创作的人来说倒没什么影响。”
让戴荣华感觉“好玩”的一件事是,二十多年前,他曾给单位画过一幅粉彩四美图花鸟双面釉长条瓷板,当时单位把画卖出去的价格大概是八九万元,这在当时还算是不错的价格。过了将近十年,他又给单位画了幅一样的,当时单位卖了60多万。在2012年保利春拍前,戴荣华接到了一个电话,有人到国外把二十多年前的那幅作品收了回来,请他鉴定一下作品的真假。戴荣华鉴定后告知对方作品是真的,那人就放心了。后来在2012年保利春拍中,这幅作品拍出了近700万元的价格。
由于他的作品价格较高,外面的赝品也比较多。虽然当地政府也有针对陶瓷行业的保护及促进机构,但有时也保护不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告他们,但是打官司很费精力,我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打官司,所以人家要仿就让他仿算了,能怎么办呢?”
不过,想要把戴荣华的作品仿得惟妙惟肖也并不是很容易。陶瓷跟绘画不一样,它有器皿造型,一般来说,不管是画山水、花鸟还是人物,装饰都要跟器皿造型吻合得很好。戴荣华一向主张自己设计造型,他做的瓷器跟别人就是不一样,造型设计好看,釉色也很考究。他所擅长的古彩、粉彩创作,格调更为清雅,是赝品无法比拟的。
“做瓷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研究,这些东西在外面的商店里有很多,但好东西很少。画这些瓷器通常要画上半个月,构思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比如说这个人坐在这里,怎么坐更舒服,更有感情,都是要研究的。”戴荣华说。
“艺术家就是高级一点的手艺人”
戴荣华的生活很有规律,退休后更简单些。他没什么其他爱好,打牌什么的也统统不会。孩子们也都从事陶瓷行业,大儿子在杭州的中国美院教书,女儿在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工作。但再往下,他的外孙女就没再从事这一行,而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建筑和传媒。
“我们家从我算起只有两代人做陶瓷,小孩子慢慢不感兴趣也没办法。景德镇是小地方,以前条件有限,一般人不会考虑孩子读书的问题,小孩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徒,有个手艺就有饭吃。现在跟原来不一样,生活各方面条件都更好一些,小孩子都要读书,不让玩其他的,有些陶瓷世家以后也面临这个问题。”戴荣华说。
在戴荣华看来,很多事情都跟原来不一样了。比如说评奖,“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们评奖就是在家里把作品搞好,送去评,评成什么奖就是什么奖,评完后作品再给送回来。现在评奖跟原来不一样了,你的作品好不一定就能拿到奖,我看有些一等奖二等奖的作品,东西不好,但它就是得了奖。”
在没退休以前,戴荣华曾到陶瓷学院参加过毕业生的论文答辩。有些学生在论文中常常是左一句“作为一个艺术家”,右一句“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就很不认同,“我们搞这一行的,别人尊重你就称呼一句‘艺术家’,这是人家的尊称,但不要把自己真的当作一个艺术家。实际上,我们都是做手艺的人,艺术家其实就是高级一点的手艺人。每年学校有那么多毕业生,能个个都成才么?不见得,事在人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把专业做到极致。”
在艺术界有个说法是,如果成不了名家生活可能会比较清苦,所以很多从艺的人想法设法地想要成为大师。“现在是大师少,等到大师多了怎么办?最终还是要看作品的。现在景德镇可能也有一些画得好的人,但他没得大师称号。但我觉得像这样的人终究是会出来的,也可能有些大师慢慢地就默默无闻了,社会就是大浪淘沙。”在戴荣华看来,做陶瓷如果能身心投入进去,真的是有东西可挖。一般的东西弄出来很容易,但要想把它做得很精致、很极致,又很难。有人一辈子就画古彩,有人一辈子就画山水,甚至细分到一辈子就画雪景山水。大千世界,人不可能什么东西都学到,只要把专业的那一点做到极致,这就是成功。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