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景德镇:古老瓷都的产业觉醒
来源:  2015-12-21 10:36 作者:

 当英国人简·迪维斯还在感慨“几乎整个18世纪,真正瓷器制作工序仍然是一个严守着的秘密”时,在遥远的景德镇上,早于欧洲1700多年前就已经燃起烧制瓷器的窑火了。
 千百年来,景德镇的窑火一直不曾熄灭过。“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制瓷特征,让景德镇瓷器闻名于世的同时,也渐渐成为当地瓷人引以为傲的精神图腾。
 然而,就在距离公元1004年获“景德”之名整整千年的特殊时刻,一场关于“中国瓷都”的评选,敲开了这座千年瓷都的自省之门。
 2004年4月,在一场吸引了广东潮州、河北唐山、广东佛山、福建德化等陶瓷产区的评选中,最终主办方将“中国瓷都”的称号授予了广东潮州,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产业的经济指标。这个结果让景德镇上下哗然。
 作为世界公认的千年瓷都,即便没有评选,景德镇“中国瓷都”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不过,这场评选也让景德镇意识到了自身的忧患:拥有千年制瓷历史的景德镇在艺术陶瓷领域依然有着难以复制的优势,但在真正创造产值的日用陶瓷领域,影响力已远不如从前。随着众多新兴陶瓷产区的飞速发展甚至后来居上,如何将传统工艺优势与现代商业结合,让瓷都之名更无可争议,是景德镇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意识到这一点后,景德镇重新明确了自身定位,对陶瓷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开始走上了一条“正名”之路。
 2011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实现192.6亿元,是2002年的11.5倍,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提升。同期,湖南醴陵陶瓷工业总产值达290多亿元,广东潮州则为380亿元,差距依然明显。
 不过,从近年来不断涌入景德镇投资办厂的现象来看,这里依然拥有值得期待的前景,毕竟,“景德镇”三个字仍是一块无可比拟的金字招牌。

瓷都往事
 作为享誉世界的瓷都,景德镇早在汉代就开始陶瓷生产。由于制瓷工艺精湛,原名为“昌南镇”的景德镇,得到了宋真宗赵恒的赏识,在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获赐年号,由此更名并沿用至今。
 从元代开始直到明清,历代皇帝都会派官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如今在景德镇还留有当年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御窑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御窑遗址博物馆。
 当西方陶瓷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时,景德镇陶瓷已经在我国对外交流中绽放了夺目的光彩。“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当代的陶艺家们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成为被关注的群体,与现代陶艺发达的美日等国艺术家平等对话,是缘于创造灿烂陶瓷文化的真正主角——景德镇的贡献。”清华美院陶艺教师白明曾以自己走出国门后的切身感受作出这样的评价。
 除了工艺上的成就外,景德镇的瓷器也曾经创造过经济上的辉煌。早在1620年至1657年之间,景德镇就曾有300万件瓷器运往欧洲。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景德镇瓷业更是迎来一段空前的繁荣期,在赚取外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的景德镇着力于瓷业发展,在对现存陶瓷企业和作坊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先后组建了建国、人民、新华、东风、景兴、艺术、光明、红星、红旗、宇宙、为民、华风、雕塑、红光、曙光、新光等十几家大型瓷厂,统称为“十大瓷厂”。
 随着“十大瓷厂”的成立,景德镇瓷业生产突飞猛进,烧制工艺经历了从手工到机械,由柴窑到煤窑、油窑、气窑,续写了景德镇瓷业的辉煌。由于陶瓷制品在赚取外汇方面的贡献较大,景德镇当时的陶瓷生产规模也空前扩大,产品品种非常丰富,逐渐形成了以日用瓷为主体,艺术、建筑、工业、电子等各类陶瓷共同发展的陶瓷工艺生产体系。“十大瓷厂”中的颜色釉、青花、青花玲珑、粉彩、釉下彩、雕塑瓷、薄胎瓷、民族用瓷、国礼瓷、出口瓷等交相辉映,凸显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里,景德镇“十大瓷厂”烧造出的日用瓷和艺术瓷行销海内外,成为景德镇一个时代的标杆。其中,有不少是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瓷赠送给外国元首,还有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外交部专用瓷。
 当时在国内,景德镇的餐具和茶具几乎是人手一套,新人们结婚也特别希望能从景德镇买上一套带回,尽管这可能要花费一两个月的工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景德镇在1995年对“十大瓷厂”进行了逐步改制。改制之后,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十大瓷厂”逐渐成为历史,但由于它在景德镇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至今仍常被提起。
 在景德镇风景路55号,坐落着一座“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馆中展出的都是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十大瓷厂”生产的不同类型代表产品。据博物馆副馆长梁珏介绍,这座博物馆是她的丈夫、景德镇龙凤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胜利成立的。
 “他以前是宇宙瓷厂的,厂里改制后自己出来,在商场里摸爬滚打,什么都做过,积累了一些原始资金。因为爱好瓷器,经常会收一些放在家里欣赏。2006年确定了做陶瓷的目标,2009年建成了这个博物馆。”梁珏说,之所以要成立博物馆,是因为“十大瓷厂”有很多好瓷器还没有被世人知道,而“这样一种财富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认知和认可”。
 目前博物馆里展出的瓷器还不到他们所收集展品的3/5,他们正在规划兴建一个工业园区,把更多的展品展示出来。在收集和展示瓷器之外,李胜利和梁珏夫妇还通过走访“十大瓷厂”的老工人,整理他们的口头传授和档案资料,对“十大瓷厂”的历史和遗存资料进行整理收集,希望能够后人留下一些真实的资料。
 无论是收集瓷器,还是整理资料,都是费时费力的事情。梁珏说,之所以他们一直坚持,一方面是因为热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十大瓷厂”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的确留下了很多值得珍藏和研究的财富。

商业之失
 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改制风潮后,原先的“十大瓷厂”逐渐化成一个个私有的小作坊,在提升了市场活跃度的同时,也给按计划经济惯性运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景德镇陶瓷产业带来了一段不适。
 由于当时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改制后的陶瓷企业一时无法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濒临破产,大量职工下岗。当时景德镇民间曾有“十万陶瓷产业工人一夜之间全部下岗”的说法,尽管可能有些夸大,但也基本反映了当时的产业巨变。
 大批的工人下岗后,有的像李胜利一样进入商海打拼,有的替人打工,有的改行,还有一些离乡背井去广东一带打工。梁珏说,之所以后来广东潮州一带的陶瓷产业发展迅速,就是因为当时有一大批技术工人流向那边,大大推动了当地瓷业的发展。
 大量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重了景德镇瓷业的阵痛。就在景德镇陶瓷产业处在徘徊状态,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的同时,国内其他陶瓷产区却迎来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广东潮州、湖南醴陵、广东佛山等市场意识更为开放的地区,抓住了日用瓷和建筑用瓷市场日益扩大的机会,跟随产业化浪潮迅速做大,甚至后来居上。
 景德镇由于此前一直处在“官窑”的发展模式中,政府统购统销的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商品意识,也不肯转型去做市场份额更大的日用瓷和建筑瓷,逐渐错失了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直到2004年以后,景德镇陶瓷产业才逐渐从低谷中走了出来。
 三雄陶瓷有限公司原本是浙江的企业,2006年来到景德镇投资建厂,虽然实际生产只有5年多时间,但已经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一家陶瓷酒瓶生产企业,2012年产值为7000万元左右,加上浙江公司在内的年产值可达1.5亿元。让记者意外的是,最初促使三雄到景德镇办厂的原因中,除了考虑到景德镇的生产条件较好、名气较大外,竟然还有一条,是因为感受到了景德镇当地企业的“不讲信誉”。
 据三雄陶瓷副总经理陈关根说,在来景德镇之前,他们公司的订单都是在浙江上虞生产。2005年时,有一次客户的订单在上虞做不过来,就把一部分酒瓶交给景德镇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来加工,加工好再按照他们的包装和质量标准发给客户。
 “谈好的交付时间是35天,到期后我们去检验酒瓶,发现一万个酒瓶只做好两千个左右。我们只好跟客户沟通先发过去两千个,后面的货延期15天再发,客户也谅解了,其中的运输损失由我们来承担。当时,我们跟景德镇这边的老板商量好,让他们把这两千个酒瓶装上车,等我们吃完饭就开车走,这样比较节省时间。结果等我们吃饭回来,发现酒瓶还没装车,员工也都下班了。”这次事件之后,陈关根回到上虞就和公司里其他董事商量,来景德镇办厂,“我们来做肯定会有市场,因为我们会用信誉和服务来做,这就是我们的竞争优势。”
 陈关根口中的“不讲信誉”或许并不是当地企业刻意而为,而是商业理念和服务意识不够的一种体现。“当地企业总以为做陶瓷是很简单的,他们本身就有这种意识,很自信,但他们不知道陶瓷酒瓶很难做。茶杯只要不破不变型还可以卖,但酒瓶的公差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不会漏酒。我们是控制在正负0.2毫米内,哪怕是大0.1毫米也是不行的。他们不知道这些,所以老是出质量问题,一出问题就不能按时交付。”
 陈关根说,目前在景德镇排名靠前的酒瓶企业大多都不是本地的,而是“广东的、福建的或者温州的”。据他估计,景德镇陶瓷酒瓶在全国陶瓷酒瓶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约为20%。
 信奉“信誉第一、质量第二、价格第三”的汤建伟也是浙江人,来景德镇办厂仅仅3年,在景德镇酒瓶行业入行最晚,但他所开办的艺廊陶瓷有限公司却被评价为发展速度“前无古人”。由于重视信誉和质量,如今艺廊已经成为汾酒、舍得、杜康、茅台、国窖1573等众多白酒企业的酒瓶供应商,并且基本都是中高端产品。比如杜康名仕封坛酒,作为杜康最为高端的产品,对酒瓶要求也很高。通过多次对比,杜康最终在景德镇的7家酒瓶公司中选择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了艺廊。
 “景德镇人在生意方面比较保守,有些钱就比较满足,不像浙江人,有钱还能吃苦。”汤建伟说。
 尽管对当地的商业环境有一些看法,但无论是三雄还是艺廊,都没有打算离开景德镇去别处办厂,甚至为了方便管理,三雄还打算将浙江的工厂撤销,全部搬到景德镇来。“没有哪个地方比景德镇更有优势了。艺人多,技术很成熟,雕刻、拉坯、釉水,各种资源都很好,只是当地很多企业没有把这个资源利用好,没有考虑到竞争的激烈。”汤建伟说。

产业觉醒
 由于一直以“瓷老大”自居,商业和竞争意识薄弱,让景德镇渐渐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力。2004年的“瓷都”之争让景德镇突然惊醒:如果再不转变思路,“千年瓷都”的称号即便不转手他人,也可能会蒙上一层灰尘。
 目前,在景德镇之外,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了中国醴陵——“釉下五彩瓷都”、福建德化——“中国瓷都”、浙江龙泉——“中国青瓷之都”、河南禹州——“中国钧瓷之都”、福建永春——“中国陶瓷灯饰之都”、河北唐山——“中国北方瓷都”,加上2004年评出的广东潮州——“中国瓷都”。
 “好像一夜之间中国的瓷都概念就模糊了,”盛初(中国)营销咨询集团平台总经理、高级合伙人徐伟说,“我想在多数人记忆中,真正的瓷都非景德镇莫属,这个结论完全不需要争论。”不过,徐伟也表示,以陶瓷酒瓶行业为例,在公认的“世界级瓷都景德镇”,白酒行业的陶瓷酒瓶生产销售量却远不如“釉下五彩瓷都”醴陵,这个情况值得研究。
 为了重振瓷都的风采,2004年,景德镇市提出了复兴瓷都的发展战略:以日用陶瓷、陈设艺术瓷、工业技术陶瓷为主,建筑卫生陶瓷等为辅,形成多元构成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陶瓷工业格局。
 2012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达215亿元,同比增长11.63%;陶瓷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同比增长16.53%;陶瓷税收3.54亿元,同比增长17.92%。从2007年到2011年,景德镇陶瓷招商引资共签约陶瓷项目106项,实际引进外资6861.82万美元,实际引进内资100.58亿元。2012年,景德镇实际引进内资4.5亿元。
 到2012年底,景德镇市高新开发区已入园陶瓷企业20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园区已入园企业113家,有70余家企业建成投产,现已基本形成了陶瓷产业的集聚。
 随着三雄、艺廊等外地企业不断涌入景德镇办厂,本地陶瓷企业的竞争意识也逐步提升。景德镇合正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明琛早年因所在单位倒闭,去往广东一带打拼多年。后来他发现景德镇陶瓷在广东一带卖价很高,于是从1997年起开始做艺术陶瓷,也因此与景德镇的许多工艺美术大师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两年前他回到景德镇开始做日用陶瓷,在做了一年多的茶壶生意后,因为看好陶瓷酒瓶市场的前景,转型专门做起了陶瓷酒瓶。
 尽管今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白酒行业发展放缓,但钟明琛表示自己还没有感受到酒厂传递过来的压力。“关键还是要看产品品质,做陶瓷瓶子,质量是关键。”他说,“景德镇有些厂家做的质量是比较差的。”
 据合正陶瓷公司负责技术生产的杨勇池介绍,他们企业对酒瓶的检验标准是高于国家标准的,客户过来后,不是给他们看样品,而是直接带他们到生产车间去看成品。“今年最能看出来一个酒瓶厂能不能生存下去,关键就看质量。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达不到要求的,做不了。”
 春节过后,钟明琛把公司的门面全部装修了一下,想把厂名打出去。他计划着要在5年之内超过景德镇最大的酒瓶厂,实现公司的规模化发展和高档化发展。以后,他还想把公司做成一条龙服务,包括酒瓶设计、生产,外盒生产等,整套全部都做。
 尽管目前景德镇陶瓷产业从经济指标上看,与其他一些陶瓷产区仍有一定差距。但是,拥有“千年瓷都”底蕴的景德镇,无论是在产业资源,还是在国内外声誉上都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除了涌入景德镇的企业越来越多外,梁珏还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地大画家也悄悄来到景德镇,或买或租一套房子,在这里创作,把他们的绘画技巧融汇到陶瓷里,“景德镇现在是藏龙卧虎”。
 在《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记者看到,景德镇陶瓷产业将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产值500亿元,形成以高新技术陶瓷为核心竞争力,以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为主体,陶瓷文化创意为特色,建筑卫生陶瓷为重要补充的陶瓷发展新格局。
 其中,高新技术陶瓷产值将力争突破200亿元,日用陶瓷产值力争实现100亿元,艺术陶瓷产值力争达到120亿元,建筑卫生陶瓷产值力争实现80亿元。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