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在宿迁市的洋河镇上,夕阳的光和影流泻着柔和的线条,将一排排寻常的人家院落分割成眼前无与伦比的美景。
这是一个秋晴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耀在每一个行人的身上。当地人向我们介绍,若至肆意的冷冬,宿迁将会呈现另一种面貌:温度变化莫测,雾霭阴气沉沉,寒冷与寂静凝固在每个宿迁人的指尖。
这就是宿迁,然而这又不是全部的宿迁。
1996年7月19日,国务院发文,原县级宿迁市分设为宿豫区和宿城区,同时将原属于淮阴市的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划归宿迁市管辖,正式批准设立地级宿迁市。199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振兴苏酒”的口号,长日无忧,时将予我,拥有洋河、双沟两大“中国名酒”的宿迁,迅速找到了自己着力的支点,也找到了成长中的归宿。
此后的14年里,宿迁的洋河酒厂开始崛起,并带动了整个苏酒板块的振兴,白酒产业成为加速宿迁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如今的宿迁,已经发展成为江苏省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兴之城。2012年8月,加速度奔跑的宿迁,在其本身的酿酒优势和双子星座“洋河、双沟”的耀人成绩下,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酒业协会联合授予了“中国白酒之都”的称号。
这依然不是宿迁的全部,对于大部分人的外地人来说,他们非常容易满足于眼前缭乱的胜景,而忽略宿迁成长后面的真实背影。诸君试看,骆马湖南极扬河滩,洪泽水北通苏淮地,宿州城西来爽气,黄海上渐来阵阵东风。时耶?势耶?事耶?诗耶?
一镇堪将天下醉
如果想看宿迁的脚步,不妨让我们先试看一下洋河镇。
一镇将醉,是宿迁最富庶的新城之一洋河镇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象。扑鼻的酒香让人沉醉,不知是否因为长期呼吸这些空气中酒香的缘故,当地人酒量奇大,连一名女子一次饮下的酒量往往也让人瞠目结舌。
名酒产地,必有佳泉。
《泗阳县志》上有记载载:“白洋河,治西六里。《徐州府志》则谓即小河口之下流东出者,上流自溪口合箫县之水涸、姬村诸湖,由宿州之苻离沟,经邳之睢河,又合宿迁埠子、白鹿等湖为白洋河。从东南两沟入于黄河。巨浸弥漫,望之如洋,故有白洋河之名。”。这里还有美人井、莲花井、三官井、金潭汪、船塘子等,它们常年不干涸,是居民的生活用水,也是酿美酒的佳泉。
洋河镇上的人向记者介绍,此地本就有好水,好水导致了一股酿酒之风的盛行,久而久之,镇子上的很多人都在酿酒。酿酒变成他们的生活,酒香浸染了他们生活,在此地喝水时,你甚至能从甘甜的水里喝到一股酒味。
这里有几处美景:美人古泉、沽帆唱晚、双桥护井(有一井位于桃、宿分界线上,两侧各有一桥如在守护此井,井盖分东西两半,桃地(泗阳)人来取水打开东半盖,宿地(宿迁)人来取水打开西半盖,各走东西两桥,互不侵扰)、古刹倒影等等,景景与水相关。
洋河人的生活习惯当然也与水不可分离。一大早,他们都喜欢泡上一壶茶,慢慢品喝,要到八、九点钟,才习惯吃早餐。晚上,他们更加喜欢去泡澡堂子。对水的一往情深,让许多老年人忘不了以前天没亮前街上卖水人的梆子声。
洋河镇位于古泗水边上,在隋唐时期叫做白羊关。由于酒业的兴起和地处南北水上枢纽,洋河镇至明朝中后期已发展成为商埠。清雍正年间,洋河酒开始行销江淮一带,获得了“福泉酒海清香美,味占江南第一家”的美誉,并被列为皇室用品。
一位现代诗人路过洋河时在诗中写道:“洋河两字,点点滴滴都是酒。”
近代著名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洋河发出惊叹:酒都,酒都,一镇堪将天下醉。
2011年4月29日,洋河镇迈上新起跑线,洋河新城正式挂牌。洋河新城自成立以来,平均每天超4000万元资金注入,目前有一批项目在洋河新城落地生根,而且都是大手笔。新建的洋河新街总建筑面积达到6.6万平方米,全商业布局。景观设计上,以水系景观为特点,建成洋河独一无二的水上街心公园,洋河新街将成为全天候开放的的商业街区。
连接洋河新城和宿迁血脉的是宿迁火车站,是宿淮铁路全线规模最大的火车站,位于宿迁市宿城区洋河新城,总投资约1.5亿元。
宿迁的背影
宿迁,建城于公元前221年,目前拥有江苏省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所在地“下草湾文化遗址”。其建制沿革最早可追溯到春秋的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秦用李斯“郡县制”置名下相县。
秦末时期这里诞生了一代起义英雄项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后来项羽兵败,在垓下狂歌且饮酒,后与虞姬泪别自刎于乌江。南宋李清照在《夏日绝句》里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过江东后的逃生之地正是宿迁。
项羽虽逝,但英雄、美人、狂歌、美酒的复杂交织,却成为了历代宿迁酿酒人的情感所系。
在今天,宿迁市宿城区的项里居委会的梧桐巷有“项王故里”,是西楚之地一处著名景观。它修建于唐宋之时,为三进院落,拾级而上石板道,迎面便是山门。山门横匾写着“项王故居”,据说为末代皇帝之弟溥杰的手书。青瓦覆盖,紫柱白墙之后,便是霸王举鼎的青铜塑像,举目长观,使人不禁产生萧条之感。
晋安帝司马德宗改下相县为宿豫县。南北朝、隋朝仍为宿豫县。及至唐朝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唐代宗李豫之的名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境内先后设怀文县、潼阳县、桃源县和临淮郡。其后至宋、元、明、清各朝也屡有废替,但大局已定。
宿迁历史的更迭凝聚了宿迁人的酿酒史,丰富了宿迁酿酒的人文底蕴。
明朝著名诗人邹辑在《咏白洋河》中写到:“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中多沽客。春风二月柳条新,却念行人千里隔。行客年年任往来,居人自在洋河曲。”又,“岸上居人才数家,茅茨深处见桃花。少妇河边汲清水,老翁门前看雏鸦。桑田禾青麦苗绿,牛羊散落村墟牧。行客年年任往来,居人自在洋河曲”等。
《红楼梦》作者清朝曹雪芹在这里游览痛饮美酒之余,留下了一幅“高山流水诗千首,清风明月酒一船”的文学对联。
乾隆帝六下江南曾五次选择驻跸于此,并笔赞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在为人称道的洋河八景中,有”茅茨桃艳“和“槽坊晚烟”之色,意思是宿迁市内早春的桃红与茅苇青红互相映照,让人惊艳。而在夕阳之中,槽坊出糟时酒的香气和着农家浓烟更为壮观。
宿迁人口口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明末清初,明军督师史可法曾屯兵在宿迁的洋河边,与清军将领多尔衮血战数场。为阻止清兵北渡黄河而胜,史可法派精兵在镇南开挖了一条拦满河(今称拦马河)。一次史可法佯败退兵,并装作带老百姓抬几家槽坊美酒向南撤退的假象,多尔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衮见状大喜随即挥军向南追赶,待清兵追赶到新开的河底,却见明军和百姓弃酒而逃,洪水随即咆哮而下,清兵逃避不及,加之北方草原之兵不习水性,大部分葬身水底,清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史可法美酒破清兵”故事。
2009年10月,在宿迁市区首次发现了明末清初的酿酒作坊遗址,同时还出土了烧酒炉灶、酒糟、酒坛、酒壶、酒杯等器物。文物的考古发掘,见证了宿迁酿酒史的痕迹,也验证了宿迁的“酒都”之名。
归“宿”与变“迁”
与江苏省其他地级市相比,于1996年7月19日才被国务院发文批准设立的宿迁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兴之城。它的成长写满了两个生动的词语:归宿与变迁。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介于北纬33°8′~34°25′,东经117°56′~119°10′之间,其气候条件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它光热资源比较优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太阳总辐射量约为1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数2271 小时。无霜期较长,平均为211天,,全年作物生长期为310.5天。年均降水量为892.3毫米,受季风影响。
16的岁的宿迁,还是一个少年。让人惊喜的是,16年来它一直在致力于打造“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城市品牌,确立了“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宿迁城市精神,拥有健康的先天优势和完美的后天教育。
“西楚雄风,酒都花香”的宿迁,在1996年7月建市时,农业、农村、农民比重最大,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比例最低,经济社会发展零基础、中心城市建设零起步、基础设施建设零起点。然而,它选择了一条宿迁特色之路:16年里,不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有多大,宿迁人都保持着清醒的共识——生态环境是宿迁最大的优势,也是最亮的金字招牌。
在宿迁,酿酒食品产业已成为宿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成了宿迁发展的归宿之选。
目前,宿迁市共有白酒企业300多户,约55%的企业分布在洋河镇,35%的企业分布在双沟镇。其中规模以上白酒企业48户,销售过亿元的有3户。
白酒产业经过几十年特别是建市以后16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宿迁市四大百亿产业之首。2011年,宿迁市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产值1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9%;实现利润5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8.4%;实现税收44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5.93%。截至2012年10月底,宿迁市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产值196.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实现利润68.2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44.34%;实现税收45.35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