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来源:  2015-12-21 10:29 作者:
  “十一五”期间,中国酒业在认真执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在科技创新方面,酿酒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战略,建立产、学、研联盟,提升科技创新战略地位,促进产业升级;以科技带头,培养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推动了酿酒行业产品质量的提高。
   
                    白酒篇
   
    【闪光的足迹】
   
    2004年,名为《特大综合型发酵车间的设计与应用》项目在五粮液集团公司启动,科技人员针对传统小窖房生产存在的窖房内温度、湿度波动大、空气干燥、环境微生物相对差异大、窖池易渗水、“三废”处理难、人流、物流不合理、管理效率低等现状,创造性地实现了节能、环保、无害化、洁净化的多种效益。

     “十一五”期间,该项目在五粮液集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改善了操作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其营造出适宜曲药微生物生长代谢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及生理生化反应的进行,满足了五粮液包包曲传统制曲“前缓中挺后缓落”工艺的需求,提高了控制效率,使曲药菌系、酶系及前体香味物质更趋稳定和丰富,曲香更浓,有效地提高了曲药内在质量,为传统曲药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新闻纵深】

     “十一五”期间,由江南大学,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郎酒集团、河北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牛栏山酒厂、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11个企业参与的“中国白酒169项目”,经过近3年的实施以来,已陆续完成酱香型、清香型、老白干香型、凤型白酒产品的全面测定工作,确定了中国白酒中所含100余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物质,完成了中国白酒中近100种呈香物质阈值的测定工作,确定了中国白酒年份酒的检测方法。与此同时,解决“窖泥臭”、“糠味”、吡嗪类等、中国白酒呈香物质标准制定等项目也全面启动。

     “169项目”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同,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决定扩大“169项目”的研究内容,并增加研究单位和企业。“中国白酒169项目”第二批参与的企业有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江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稻花香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玉林泉股份有限公司、北大仓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单位有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这两家研究单位于 2009年8月份已测定出二锅骰香型白酒所含700余种物质,为保证“169项目”的扩大实施奠定了基础。

  如今,白酒行业先后组建了全国白酒和全国酿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十一个白酒分技术委员会和三个酿酒技术委员会,建立起了茅台、杏花村、剑南春和五粮液四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记者观察】
   
  “十一五”期间,中国酿酒行业的“科技含量”日益提升,已实施的窖泥人工老熟技术、酯化曲技术、勾兑技术、现代分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已经使传统的白酒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也引起了新一轮的技术质量竞争,但是,中国白酒的独特性仍有很多未开发技术有待探索和研发。

  由于在国家产业目录中,白酒是限制发展的产业,因此白酒行业的科研项目不能列入国家计划,白酒的科研技术协作得不到国家的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酒的发展与进步。近一两年,国家已逐步放松了对白酒产业的限制,科研投入逐步增加。以四川泸州为例,酒是泸州的支柱产业,当地有关部门要求充分发挥泸州现有的人员、技术和设备优势,加大酒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支持力度,建议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酒业科研创新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同时,有实力的名优酒企业也要实实在在地从销售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企业创新基金,用于基础研究、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技术交流等。
      
                           啤酒篇
   
     【闪光的足迹】

     2006年,由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历时8年完成的《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继2002年青岛啤酒集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后的又一次技术创新,标志着青岛啤酒在国际领先的成熟生产平台再度实现技术创新。

     在啤酒生产的过程中,此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水耗、煤耗、蒸汽等资源,也可以缩短发酵周期,缓解啤酒行业原料紧缺的困境,这项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为民族啤酒产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如今,从啤酒大国向啤酒强国转变,依靠科技创新,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民族啤酒行业的必然选择。
   
     【新闻纵深】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早在1996年11月,青岛啤酒科研技术中心就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啤酒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技术中心。该中心集科研与中试生产一体,是企业技术资源的整合中心、超前技术的研发中心、技术管理的支撑中心、新产品的孵化中心和企业产品质量的控制中心。此外,青啤技术中心还建成了国内啤酒行业首家分子生物实验室,并紧随啤酒行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实验设备、丰富科研手段。

     2010年年底,燕京啤酒集团公司申报的“现代色谱技术在啤酒质量评价体系中的研究与应用”荣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国内的大型啤酒生产企业纷纷组建自己的科技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利用网络系统,把分析检测水质、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物等涉及啤酒生产过程中每一个质量控制点的实验数据,快速反馈给生产线,指导生产。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应用等方面与国内科研高校进行广泛的合作,对建立起科学的现代啤酒酿造质量评价系统,以及酒质量的不断稳固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啤酒行业已经拥有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三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记者观察】
   
     啤酒行业的技术交流与改造从单一的学习借鉴国外技术,转变为学习吸收与自我创新并举,继续加强国内外交流,依据国情开发相关技术,形成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化科研体系。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很多企业都有计划、有规律地通过技术改造,以先进、高效的产能逐步替代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行业整体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的稳步提高。

     随着国内啤酒产量的攀升,能源的消耗及污染物的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加大技术研发速度,支持技术改造应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颁布相关政策,设立以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开展节能减排为出发点的大型项目,帮助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减少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和污染,间接提高产品的盈利能力,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国内啤酒行业的科技进步既解决了行业的技术难题,缩短了中国啤酒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带动了国内啤酒行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葡萄酒篇
   
      【闪光的足迹】
   
     2003年,张裕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4年,人事部正式批准张裕公司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张裕成为我国葡萄酒行业第一个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

     依托技术创新,张裕集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市场变化,适时推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如今,张裕的当家产品,已不只是那些曾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四大金奖的“金奖白兰地”、“雷司令”、“红玫瑰葡萄酒”等传统名牌产品,他们先后开发研制的“张裕干白”、“张裕干红”、“X·O级白兰地”、“V.S.O.P级白兰地”、“低度X·O可雅白兰地”、“张裕解百纳干红”、“卡斯特酒庄酒”以及张裕系列保健酒,都称得上是张裕产品创新的经典之作。国际葡萄·葡萄酒局局长罗伯特·丁洛特先生评价说:张裕产品完全可以与世界名牌媲美,是完全可以走向世界的。
   
      【新闻纵深】
   
     2007年2月3日,由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科技发展中心和中粮集团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完成的 “中国葡萄酒酚类物质的研究”项目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江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葡萄酒技术委员会、天津王朝葡萄酒有限公司、北京龙徽葡萄酒有限公司等国内葡萄酒行业相关部门的专家教授组织的鉴定委员会在听取课题组的汇报,审查相关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质询、讨论,一致通过该成果鉴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项目建立了一套葡萄酒酚酸类、黄酮醇类、黄烷醇类及原花色素等重要酚类物质的简便、快速高效液相检测方法,在中国首次提出了利用酚类物质进行葡萄酒质量评价的研究思路,并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通过对葡萄酒品种、产地、年份、等级等因素的比较和识别研究,提出了中国不同等级葡萄酒的酚酸类、黄酮醇类、黄烷醇类及原花色素等酚类物质与上述因素的关系,确认了葡萄酒产区和葡萄酒品种的特征识别指标,这为今后相关葡萄酒标准的编制和葡萄酒产业管理提供了依据。研究了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苯丙烷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数量变化和亚细胞定位,原花色素合成相关酶的表达规律以及水杨酸对激活葡萄果实苯丙烷类代谢酶系和原花色素合成相关酶表达的影响,为今后调控酿酒葡萄的酚类物质代谢,提高葡萄原料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截至目前,我国葡萄酒行业已经建立起三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和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
   
    【记者观察】
   
     我国葡萄酒产业起步较晚,亟需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并构建我国葡萄酒产业技术体系。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依据葡萄酒产业链(由土地到餐桌)的运行规律,构建以葡萄研究为基础、以葡萄酒研究为核心、葡萄酒工程研究为手段、葡萄酒市场研究为导向、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为保障的复合型技术体系,通过该体系实施,提高我国葡萄酒质量,丰富产品结构,推进葡萄酒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延伸,实现葡萄酒产业的良性发展,推动产业区的生态治理和土地增值。

     目前,国内的很多葡萄酒酿酒技术来自于国外。由于国外的酿酒葡萄种植及生产环境与国内存在差异,国内葡萄酒企业必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调动科研机构及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酿酒葡萄及生产工艺阶段的研究工作,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行业产、学、研合作,提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

     今后,葡萄酒行业应鼓励和加强葡萄酒生产科技开发,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自主研发,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作,加快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促使企业经营者能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克服短期行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总结篇
   
     “十一五”期间,除了白酒、啤酒、葡萄酒行业外,酒精行业、果露酒行业、黄酒行业以及酿酒装备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2005年,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的酒精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9年,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成立的果露酒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都为本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随着酿酒产业科技研发的不断深入,中国酿酒行业还应从各个环节、角度形成系统合力,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和效应,从而形成推动酿酒产业技术创新的更大推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把自主创新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既可以对当前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将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