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酿酒产业稳步前行(1)
来源:  2015-12-21 10:29 作者:

  “十一五”期间,虽然遭遇了生产资料成本增加、消费税调整、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自然灾害、全球性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中国酿酒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消费升级的机遇,积极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产量继续稳定增长,行业整体经济运行质量稳定提高,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产品创新能力有了一定增强,产业链优势正逐步显现,行业景气度高企,顺利、超额完成了《中国酿酒工业“十一五”计划要点》中提出的目标,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白酒:行业景气度高企,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白酒行业加强了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由量的扩张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品牌效应、文化效应、质量效应、市场精耕细作等方式转变。优势白酒企业不断调整升级产品结构,盈利模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而带动行业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使白酒行业成长性和稳定性领先整个酒类行业,持续表现出收入增长大于产量增长,利润增长大于收入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

  传统名优白酒受青睐

 “十一五”期间,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税收大幅度增长,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也普遍提高,带动了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逐步由实惠消费型向享受消费型过渡,刺激了名优白酒的消费需求。人们在选购酒品时不再单纯地满足饮用的基本功能,更讲究品牌、质量和服务,更倾向于消费过程的精神享受。于是,传统名酒品牌焕发了青春,“涨”声不断,其频繁涨价腾出的价位区间又催生了大批新兴次高端及中价位白酒,带动了二线名酒阵营的快速发展,从而提升了名优白酒品牌的溢价能力和行业的整体赢利水平。从近年来白酒股市的一路飘红可以预见,享受型消费拉动白酒行业增长将是长期的趋势。

  白酒营销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白酒业从广告大战、价格大战、“渠道为王”及“盘中盘”的终端争夺的无序竞争逐渐进入了品牌和文化相结合的理性竞争时代。依托品牌价值和力量以及文化底蕴来展示企业的技术经济实力,提升产品质量信誉,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国窖1573、水井坊、洋河蓝色经典、国藏汾酒、红花郎、国缘等都是成功的范例。

 白酒是较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使中国白酒人更加聪明、更加成熟,新的营销理念、模式不断被创造出来,市场运作手段更加炉火纯青。实力雄厚、知名度高的品牌在全国市场攻城略地,抢占市场份额;实力一般的区域性品牌以灵活多样的市场策略,牢牢割据着各区域市场;规模小、实力较弱的的白酒品牌,避开大品牌的锋芒,守护着家门口“一亩三分田”的生存空间却也“安贫乐道”。但总的趋势是生产和销售的集中度逐步提高,强者恒强,弱者处境维艰。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香型品类丰富

  “十一五”期间,大型白酒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经济实力和科研基础,深入开展科研攻关,对酿造、微生物、勾兑、分析技术及风格特点、健康因子、质量控制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技术规范、质量标准,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信誉,在行业里和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非常鲜明的质量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时,推动了全行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截至2010年底,酿酒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五年来增加近60%。这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促进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了白酒产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科研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也带动了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随着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白酒的个性化需求愈来愈强烈,白酒产品品类的多样化是必然趋势。许多白酒企业在主体香型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开发融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生物技术于一体的新香型白酒,如 “柔和型”、“绵柔型”、“醇和型”、“优雅型”、“淡雅型”、“馥郁型”、“浓酱兼香型”等具有个性风格的白酒,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这些新香型白酒既使企业具备了新的产品竞争优势,也丰富了白酒家族的品类,满足了消费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给行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产销量最大的浓香型家族来说,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的水土结构、微生物种群及酿造工艺等特点,形成了川黔名酒带、黄淮名酒带和北方名酒带等不同的产区概念,整个白酒业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体制创新注入新活力

  白酒行业虽然较早由计划经济迈入市场经济,但绝大多数企业都属于老国企,缺乏市场化运作的先进理念和策略,企业管理水平低,经营粗放,市场应变能力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低。1999年—2004年发展低谷期的到来,加速了白酒行业的整合。“十一五”以来,大批白酒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引进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结构日趋现代化,以国营为主的单一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中外合资、股份制、国有民营、民营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格局,重新焕发了活力,彰显了体制因素在白酒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比较典型的如郎酒和洋河,在成功进行股份制改革后,两家企业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在这一轮快速发展期内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从“限制”到“扶优限劣”

  “九五”期间,白酒行业取得了超速发展,也出现一定的混乱状态,国家通过政策手段对行业进行了规范——许多业界将其人士形容为“限制”政策。 “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行业的发展进行调整引导。

  首先,行业标准、规范的颁布实行,提升了行业的进入门槛。《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行业规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上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和新工艺白酒混杂的现象,对白酒企业的规范经营和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有助推作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包括批发、零售、储运等经营活动在内的酒类流通活动向法制化迈进,促进酒类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白酒税收政策出现转向。一直以来,白酒行业承担税负过重,造成产品结构和经济效益增长比例失调。2006年4月,税收政策出现重大利好,薯类白酒15%和粮食白酒25%的从价税率合并为20%,税收政策开始向优质白酒倾斜。2008年,新的企业所得税规定开始实施,内外资税率合并为25%,对白酒企业特别是名优酒企业也是利好之一。2008年5月,白酒行业消费税金和附加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7%,较上年同期下降0.95个百分点,而2002年11月时最高点达12.51%。

  最后,白酒质量认证体系的形成符合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升温的大趋势,对规范白酒市场,引导白酒市场有序、公平竞争,提高酒类产品的安全水平,促进白酒产品扩大出口等都有积极的影响。

   以上的一系列政策明确地传达了国家对白酒行业政策的调整方向:一是规范行业秩序,二是鼓励大中型名优酒企业的发展。政策导向的转变也为白酒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地方政府重视白酒产业。大型名优白酒企业往往是当地的财政支柱产业,而白酒生产主要消耗的是非食用粮食,是解决农民增收、缓解卖粮难的有效途径。白酒产品的附加值高,非食用粮食得到有效转化,经济效益好。因此,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政策,支持白酒企业,特别是名优白酒企业的发展。如四川省推行的“长江上游白酒经济带和千亿产业的建设规划”系统工程、山东省出台《白酒产业振兴和调整指导意见》、湖北省出台《关于促进酒业发展的意见》、江苏省通过合纵整合洋河、双沟两大名酒资源打造“宿迁酒都”、贵州省规划将茅台镇居民全部搬迁,给茅台酒生产创造更好环境等等刺激白酒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都说明地方政府对白酒产业的认识正在发生改变,并逐步开始将白酒产业作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大力促进。这些举措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白酒产业的发展。

[1] [2] [3] [4]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