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中国酒业以人才为动力,以科技为根本,整个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纵观中国酒业“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一点是行业普遍认同的,就是“人才兴、科技兴、酒业才兴”。
“中国酿酒大师”横空出世
“每一瓶好酒后面都站着一位出色的酿酒师!”
2006年是中国“十一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年的12月,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召开的“中国酿酒大师”颁证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季克良、王国春等32名酒业精英获得“中国酿酒大师”称号。由此,在中国酒类行业里“中国酿酒大师”的称号诞生。
在这些人中,有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有年富力强的中坚骨干,还有风华正茂的后起之秀。他们的工作岗位不尽相同,有的是主抓科研,有的是主抓生产,更有的是在经营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白酒业从对传统生产经验进行试点总结进入到对微量物质检测分析,开始用生物工程理论指导生产的全新领域,使传统的白酒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啤酒业用20年的时间跨过了外国啤酒业百年的历程,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国;葡萄酒业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全面完成了产品与世界接轨的转型,生产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酿酒大师”是一种崇高的荣耀,但在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看来,这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从而做到尊重人才、发展人才,使得将来有更多的酿酒大师出现。
“人才的培养和评定,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是酿酒行业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要推进酿酒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酿酒行业的现代化水平,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来实现。”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看来,“中国酿酒大师”作为行业的最高荣誉,其评定工作对建设高素质的行业人才队伍有着重要意义。
人才“短板”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据悉,“十一五”期间,根据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安徽古井集团有限公司制定了“515”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即围绕产业结构,培养出50名行业的领军带头人,100名管理或者技术精英,500名各行各业的技术能手。
为此,古井集团投入500余万元建立了内部培养人才基地——古井学院。仅2009年,全年培训就达到6000多人次。自2009年以来,古井集团分别与安徽大学、江南大学和亳州当地的职业学校等院校合作,开办了市场营销班、经营管理班、酿酒技术班和电气技能培训班等,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了对各层级员工的培训力度。
“十一五”期间,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提出“实现优秀人才由相对短缺向超前储备转变”目标,把“人才强企”作为企业的“强基工程”,扎实推进。
几年来,今世缘酒业引进以本科学历为主体的高校毕业生600多名,使企业员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并设计管理、技术两个晋升发展通道,为新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施展才华的空间。
可以发现,近几年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付出较多的企业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以湖北稻花香集团为例,目前公司拥有国家级白酒评委5名,省级评委8名,本科以上学历人员400余人。
稻花香集团坚持不懈地对用人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人才两种方式,大力推行“定岗择业”的用人机制,实施人才兴企、科技兴企战略,有效推进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正如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说的那样:“是老虎就给他一个山头,是蛟龙就给他一片海洋。只要你是人才,只要你有足够的知识、能力、经验,我们就会给你一个位置,给你一个舞台,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除此之外,黄酒和葡萄酒领域中的企业人才建设也是如火如荼。2009年,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职业技术学院和绍兴文理学院合作,先后成立了黄酒学院和黄酒技术学院,梯度培养三个层次的黄酒专业人才,为全国黄酒行业输送技术实用型人才,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古越龙山董事长傅建伟认为:“人,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是一种成本,更是一种‘资源’与‘资本’。”为培育人才,古越龙山采用“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提供多种多样的培训机会,以提高员工素养。
葡萄酒行业的人才建设正趁着葡萄酒产业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以山东烟台为例,“十一五”期间,烟台市政府把葡萄酒产业集群作为重点扶持的十大产品集群之一,列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葡萄酒产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烟台市从事葡萄栽培的专业技术人员有400多名,国家级品酒员有20多名,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中国农业大学(烟台)设立食品与葡萄酒学院,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葡萄酒学院2010年落户蓬莱,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烟台职业学院、南山学院也纷纷开设了葡萄酒相关专业,每年培养出大批的葡萄酒专业技术人才。
2009年经山东省经贸委批准,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行业技术中心在烟台成立;2009年经农业部批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葡萄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落户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这些都为生产高品质烟台葡萄酒提供了重要保证,彰显了烟台葡萄酒的雄厚科技实力。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才的建设和匹配上,由于各区域的发展现状和经济能力不同而呈现着不小的差距。在葡萄酒产区较为集中的甘肃省,葡萄酒企业多数地处边远农村,企业实力不强,无力高薪聘任技术和营销人才,同时,企业培养的技术骨干一旦成才,很容易外流。整体看来,企业产品开发的技术力量明显不足,营销队伍也不强。
即使是在烟台,在葡萄酒文化建设和葡萄酒专业人才的培育方面,特别是专业的葡萄酒销售方面也是人才寥寥。
“烟台现在招收不到我们需要的侍酒营销师。”烟台麦德龙超市葡萄酒部负责人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超市1000多种国内外葡萄酒产品,由几十家供货商提供,我们希望寻找到既有丰富的葡萄酒知识,又有销售技巧的侍酒营销师作为葡萄酒专员,为高端客户群提供专业的服务。目前需要10名左右这样的人才,但我们在烟台1名也没有招到,只好临时找一些促销员代替。”
目前,烟台所面临的情况想必在很多地方也都有,这显然不是一家企业或者一个区域所面临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对于人才“短板”方面的建设应该引起某些企业或者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