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酿酒高粱:产业化有机化谋出路
来源:  2015-12-21 10:29 作者:
编者按

     2月14日,本报刊发了《酿酒高粱:产业化经营刻不容缓》一文,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一些热心读者还通过各种方式与本报记者取得联系,希望本报能够对此深入报道,特别是介绍一下四川省在酿酒高粱产业化经营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为此,本报记者撰写了本文以飨读者。

  高粱是白酒生产的主要原料,驰名中外的中国名酒多是以高粱做主料或做辅料配制而成。高粱籽粒中除含有酿酒所需的大量淀粉、适量蛋白质及矿物质外,还含有一定量的单宁。专家指出,适量的单宁对发酵过程中的有害微生物有一定抑制作用,能提高出酒率,其衍生物又能增加白酒的芳香风味。因此,含有适量单宁的高粱品种是酿制优质酒的佳料。闻名中外的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名酒无一不是以高粱作主料酿造而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酿酒业风格内涵。

     因此,高粱种植在我国主要白酒产区尤其是西南的四川、贵州两省的名酒聚集产区,具有重要的农作物经济战略地位。尤其近年来,“中国白酒金三角”政策战略的出台,为这一区域包括酿酒主要原料高粱种植业及白酒业快速的发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由于地理、气候及历史等原因,“白酒金三角”区域内一些地区的高粱种植情况不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地区农民的收入和酿酒产业的发展。因此,优化、提升“白酒金三角”区域的高粱种植水平和产业化经营刻不容缓。

  部门联动狠抓高粱产业

     2009年,随着四川省政府“中国白酒金三角”发展战略的确定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出,作为“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域的四川省泸州、宜宾等地区掀起了白酒及相关配套业集约发展的新一轮高潮,与此同时,这一区域的高粱种植业的产业化发展问题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沈才洪,在参加四川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时,曾就“四川白酒不断做大做强,酿酒高粱种植面积却在不断缩小,川酒生产企业不得不大量购买北方高粱”的现象表示担忧,并就扩大酿酒高粱种植面积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沈才洪的建议立即引来各方关注,因为这与实施的四川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四川省农业、科技、金融等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使该省酿酒重要原料高粱基地的建设问题得到了明显改观。尤其在“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域泸州,高粱基地的产业化经营和有机化建设更是走在了全国行业的前列。

     近年来,泸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强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培育1000亿元产业战略,将高粱产业作为泸州发展现代农业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助推泸州酒业发展,通过大力推动优质高粱基地建设,增强了酿酒原料优质高粱的生产能力,提升了泸酒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泸州酒业又好又快发展。该市相关职能部门强化责任,真抓实干,农业局根据高粱种植订单,负责落实规划,建设基地,备足种子,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等工作;商务局负责组织酿酒企业与基地乡镇、农户签订高粱种植和收购订单;粮食局负责落实高粱收购企业,解决仓储问题;农发行负责落实高粱收购资金……各个部门配合、齐抓共管高粱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

     据泸州市江阳区委书记陈文介绍,近年来,通过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酿酒高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10年,江阳区的高粱种植比上年面积增长25.4%。

  而四川省农发办提供的一组数字更令人振奋,2010年共安排资金2700万元在宜宾、泸州两市实施酿酒高粱基地项目,支持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有关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四川省高粱种植面积达到97.3万亩,比上年扩大25.4%;总产28.9万吨,增长29.6%。其中,泸州、宜宾两市高粱面积达到59.1万亩,占四川全省的60.8%;产量18.5万吨,占四川全省的64.0%,初步形成围绕川南酒业企业的特色酿酒高粱产业带。

     上述高粱种植地区还通过统一供种,使杂交高粱推广面积达到25.6万亩,高产高效模式应用面积扩大,有效提高了酿酒高粱的生产水平。四川省15.66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479.8公斤,带动四川省高粱亩产达297公斤,比上年增产10公斤。

  酿酒高粱呼唤产业化有机化

     从目前情况来看,酿酒高粱的缺口仍然较大。据中国酿酒大师、泸州老窖集团副总经理沈才洪估算,目前,四川省白酒业一年大致需要70万吨高粱,几乎有一半的缺口需从外部调入。这也充分表明,“白酒金三角”区域的高粱种植业发展潜力很大,同时,提高基地建设升级,实现产业化经营已刻不容缓。

  “要更加重视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以往的小生产集中起来,通过产业化经营,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高粱种植才会从根本上得到保证。”沈才洪认为。

     作为“白酒金三角”另一核心区域的宜宾市,近年来其高粱种植基地建设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为优化高粱种植技术和更新高粱品种,宜宾所属的江安县成功研究并总结出“杂交高粱种植技术规范”、“再生高粱高产蓄留技术”和“高粱宿根性开发与利用技术”等,研究成果已于2010年获宜宾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种植规程已认定为四川省地方标准、国家专利技术。

  据介绍,宜宾2010年全市高粱种植面积已超过20万亩,比上年扩大近一倍,并将积极谋划“一业为主、多业共生、纵横拓展、富民和谐”的酿酒高粱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白酒原料之乡”。

     据四川省农业厅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酿酒高粱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总产量超过30万吨,初步形成了川南酿酒高粱产带,高粱产业基地建设、高粱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取得突破。下一步,将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提高高粱种植规模化水平;通过高产创建,提高高粱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统一播种,提高优质高粱覆盖率;通过优化种植模式,提高高粱种植综合效益;通过龙头企业介入,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高粱生产组织化程度;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高粱基地生产条件,联动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完善酿酒新工艺,提高杂交高粱市场竞争力;通过创新运营机制,提高发展高粱产业的工作活力。

     作为“白酒金三角”龙头企业的泸州老窖集团,多年来,十分重视酿酒原料高粱基地的建设,并在行业内最早提出并引领了“有机高粱种植”。

  早在2001年泸州老窖即提出并组织实施建设有机高粱生产基地。2005年,该公司组建 “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品种培育、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基地设施建设、质量认证等方面,实施专业化管理和运作,加速有机体系建设。2008年8月,泸州老窖集团首批26732亩有机高粱基地通过中绿华夏有机认证中心的有机转换认证,并成为行业首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获得认证以来,该公司继续深化有机体系建设。针对基地比较分散、农户数量太多的特点,转变了对有机高粱基地的管理模式,从以户为管理单位转变为以村为管理单位进行管理,成立有机农场,制定有机农场管理办法,并与其签订合同,每个农场聘用1—2名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同时,加强有机生产技术培训、生产农事记录、生产检查和监督管理。通过高粱基地管理模式的转变,缩小管理层级、减少管理距离,实现了对有机高粱基地务实、高效的管理。

     在2010年“中国酒谷”召开的泸州老窖有机高粱基地建设推进会上,领导专家积极为有机高粱基地建设建言献策,并一致认同了泸州老窖在促进“白酒金三角”高粱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龙头作用。

     针对泸州老窖的有机产品认证,业内专家一致认为,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将有效保证泸州老窖公司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绿色、环保的消费需求,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也必将为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泸州老窖以有机高粱为基础,进行了模式探索,在价格、利益、标准化和人员流动性等方面做出了模式变革,如产学研和农工贸的合作等,树立了以工带农的典型。企业率先建立了浓香型白酒第一家有机高粱基地,有机高粱是打造川酒千亿产业和中国白酒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引领整个高粱产业的发展。”泸州市委副书记杨文杰评价道。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