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要改变自己酒类市场的“散、乱、小”观念,不要
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认为有
4000多家批发企业、
60000多家零售企业就是“失控”就是“混乱”。现行的《重庆市酒类管理条例》要与时俱进,修改得更适应市场经济,政府重新实行批零审批许可证制度来规范酒类市场,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要在酒类的产销和消费的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注重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酒文化研究和培育。正在打造的“五个重庆”的提出,其中宜居重庆、平安重庆、畅通重庆、健康重庆这四个都与酒文化相关。重庆人一定要在文化强市工作中注重酒文化的内容,赶上四川、赶贵州、赶上京津沪,呐喊一声“雄起!渝酒闻于天下”。
三、重庆人文精神与酒 纵观历史,重庆有酒,历时至少不短于三千年。重庆古称巴称渝,巴人善酿,渝人善饮,有史可考,有文可查,可物可证。巫山人和大溪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巴人聚居之地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之一,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为适应和改善生活,酿酒饮酒,人文鼎盛,源远流长。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有则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记载:“板楯蛮夷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昭王乃重募国中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这里的“板楯蛮夷人”就是古巴人的一支部落,算是今天重庆人的鼻祖。这盟约条文中的“黄龙”是金或铜制作的王室工艺品,而“清酒”就是史书后来记载的一种叫“巴乡清”的酒。此一故事在另一古藉《华阳国志·巴志》中亦有类似文字。这就足以证明,巴人酿造的“清酒”是可与象征王权皇位的“黄龙”等值等价,这酒不是一般的饮料酒,已经用作政治酒、外交酒、团结酒、是“全国名酒”“中华美酒”了。
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重庆市博物馆远古巴渝厅的商代青铜酒具漩涡纹爵博、父丁觚、夔螭尊、亚父丁卣、父丁斝,就是重庆酒史的实物佐证之一。人类从开始酿酒到使用专门器具酿造饮用,是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些制作相当精美的酒具距今已有三千年,说明重庆人对酒的需求早就从简单的生存的生理需要,进化到了复杂的心理的文化需要,对酒的饮用已经有所讲究,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各个领域,诸如祭祀、宴请、婚丧、纪念、欢迎、社交等等,酒文化已相当发达,鉴于此,笔者认为,既然产生在同一时代的绍兴酒与法国葡萄酒和古埃及啤酒并称的世界三大古酒,那我们的重庆酒也是中国古酒的一个源头,只不过跟巴人的消亡一样,被逐渐泯灭了而己。
酒与诗从来就有不解之缘,重庆酒自然不例外。重庆酒流传到诏宋,理所当然就在诗词中见到踪影。以既是诗圣又是酒圣的杜甫为例,他在今重庆所辖奉节(夔门)寓居流传下来的一首《拨闷》是这样写的“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乘舟取醉非难事,下峡消愁定几巡。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定有神,已办青钱防雇直,当今美味人吾唇。”此诗所吟云安即今云阳,诗圣认为是“当今美味”可见评价之高。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四十岁时闲居山东衮州了还对此酒念念不忘,专门有首《咏云酒》的诗吟道“色泛临砀瑞,香流赴蜀仙”,可见重庆酒知名度之高。宋代文人范成大赴任四川制置使和成都知府时,途中逗留夔州,正巧时逢农历端阳,有《竹枝词》以记其事:“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归。”这就是当年重庆人饮酒风俗人情的写照了。
横看现在,重庆的酒,白酒、啤酒、黄酒、红酒、洋酒,生活中无处不在,市场上应有尽有。据重庆晨报《都市新闻》来自市商委的数据,“半年喝掉
35万吨酒,倒进嘉陵江要流一小时”。可见重庆人的豪饮雅酌,与“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美食文化”“美女文化”“码头文化”一起,遐迩闻名。
巴山渝水地处祖国西南,自然环境险恶,经济生产落后,生活条件艰苦。重庆人天性劲勇、吃苦耐劳、敢拼敢闯、坚韧不拨、齐心协力,负重奋进。重庆酒的生产和消费要根植在这些人文精神之中,着手对传统酒文化的研究继承,对民族复兴新时代酒文化的培育发展。
综上所述,重庆的酒,要如白酒泰斗秦含章给国渝酒题辞“重庆名酒”那样,要定位为巴渝历史上最名贵的酒,是有唐诗宋祠为证的酒,是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精神堡垒的酒,是川江号子战险滩激流的酒,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心城市的酒。
重庆人挟三峡山川之灵气,沿秦室汉武之雄风,酿巴山渝水之精华,弘盛世和谐之丰功,醉天下众生之英雄,呐喊一声:“雄起!渝酒闻于天下”。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编辑:张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