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广告:酒业名利双收的利器
来源:  2015-12-21 10:28 作者:
  当前,电视、报刊、广播等新闻媒体的广告铺天盖地,而其中又以酒类广告较为突出,特别在一些中小城市,正规非正规的酒类广告充斥各种新闻媒体的黄金时段,让人应接不暇。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有魅力不去展示,不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向世人宣传,那么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花钱做广告是商家屡试不爽、秘而不宣的事实,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电视广播,那些“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沙河特曲,滴滴难舍”、“孔府家酒,叫人想家”、“金六福,冠军的庆功酒”、“蓝色经典,男人的情怀”、“浏阳河,转过了几道弯”等等无时不充塞眼球,就连茅台酒,也在媒体宣传“够年头的、辉煌的、健康的、传奇的贵州茅台”,此类广告不胜枚举,只要有媒体,就有它们的身影,即通过广告宣传,让消费者通过广告产生刺激性、联想性、提示性,从而达到消费该产品的目的。




  毕竟,酒是商品,喝酒是一种消费,而要让消费者对某一品牌情有独钟,就必然要让其从琳琅满目的白酒产品中发现这一品牌,进而了解、熟悉、认知和选择,最终接受它。因此,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广告来达到这个目的。

  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广告形式和内容也随着市场的需要而逐渐走上“多元化”的轨道。但目前,酒类广告却处在了两难的位置上:用朴实的表现手法,担心提不起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无法最大程度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用夸张的表现方式,则担心消费者猜疑,认为是虚假广告。因此,很多酒类广告不伦不类。比如,在一些报刊上刊登的酒类广告,不少是繁多而杂乱,让人无法分辩,让人眼花缭乱;再比如有些酒的广告用语让人觉得俗气,难以接受,如“温胃养肾,滋阴壮阳”、“一杯酒一分力气,半碗酒男人豪气,一碗酒女人服气”等等,加上相关的画面,就更让人脸红心跳了。

  没有创意,缺乏个性,就很难在市场上形成优势,更谈不上挖掘酒文化内涵,形成品牌优势了。虽然不少酒类品牌已被人们公认,但很多是靠广告费用堆砌起来的,一旦广告失去创意,少了个性,就很难在“千遍一律”和“芸芸众生”中找到这类酒的身影。

  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优势可以借由技术力量去锻造、去开发,而一个企业的个性、品牌却需要总体来策划创意,只有这样才能在“大众化”中脱颖而出。

  首先,酒类广告的版面内容要“干净清爽”。广告宣传的文字内容要分清主次,如果文字太小而且又密密麻麻,再出彩的说明都会让人觉得头疼,久而久之,这个广告就会像“病毒”一样,迫使人们意识“死机”。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要考虑到中国人的特点,含蓄而不露骨,明了而不模糊。在表达效果方面,不夸大,不虚假,用实例说话,而不能买托说谎,制造假象,迷惑消费者。

  其次,版面设计要独具一格。广告版面设计的好坏,是广告是否能达到应有效果的重要保证。比如电线杆上张贴的“牛皮癣”,门缝、楼道里张贴的小广告等等,就会给人一种粗制滥造、见不得世面的感觉,这样的话广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比如上文说的堆在一起的广告,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从而不被关注,这样的广告就不能称之为有效广告。

  第三,广告投放的文章来源华夏酒报频率要合理。广告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广告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就越好,如果投放频繁,一方面会给人们留下同一面孔、同一内容的呆板印象,激不起新的兴趣;另一方面,广告费用也会增加。同时,实行这种狂轰滥炸的广告宣传,还会给人形成一些误区:高额的广告费用会增加酒的价格,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广告发布的时间较短,或者上次广告与下次广告时间间隔太长,又失去了广告的刺激性、联想性、提示性,容易被人们忘记,达不到宣传的目的。因此,好的广告需要合理安排好投放时间和频率。

  酒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会使人产生灵气,并达到一定的境界,李白斗酒诗百篇,是酒引发了诗仙的创作灵感,“绣口一吐,半个盛唐”。当然,一般的消费者不会像诗人那样对酒高歌,而只是“以酒会友、以酒待客”,亲朋好友,三二知己,觥筹交错,相互传递最真诚的祝福,表达最美好的愿望。

  因此,经营者除了要加大品牌拓展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白酒酿造质量,健全营销网络外,还需要立足实际,把握消费趋势,通过各种媒体,大打广告牌,精心挖掘潜藏在酒品背后的文化,并将其转化为市场价值;同时,营造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大戏,进一步与媒体携手,精心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酒业专版、专栏、专刊,进行专题宣传,即便是“赔本赚吆喝”,也值得一试,因为抓住了顾客的心理,想不赚钱都难。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