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杯“酒”
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聚集,转变发展方式
白酒行业新模式:从150天到45天,从5000万到500万
30家灌装企业,28家包装企业,2家物流企业……如此众多的企业,你能想象,它们相隔多远?
答案:不到1公里。
8月25日,占地2000余亩的“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内,一幢幢川南民居建筑临江而立,七八个巨大的金属储酒罐泛着耀眼的光亮。这里有20万吨的基酒储酒库,80条灌装线和年吞吐量达80万吨的物流配送中心——园区主人向我们介绍。
泸州以酒闻名。除了泸州老窖、郎酒两大名酒,大大小小的酒厂有百家之多。然而,任何一家酒厂,都必须使上选料、发酵、蒸馏、窖藏、勾兑等酿酒生产的十八般武艺,生产成本高、产量却不高。显然,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来一次根本性的革命。
一个颠覆传统酒业生产的模式应运而生。2006年,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喷薄而出。依托泸州老窖、郎酒巨大的吸引力,全国各地的酒业上下游企业纷纷入驻,把各个环节做到最精,把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
“以前如果有人要建一个酒厂,最少5个月。而直接使用发展区厂房、设备设施等,从产品到定型,再到投放市场,最多只要45天。”酒业集中发展区管理部经理梁泽新说。资金投入也大幅度降低。按行业惯例,建成1个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酒厂,需要5000万元的投入。而在发展区,500万元就足够。
园区一期入驻满员,公路对面,占地4000亩的二期正蓬勃开建。
从发展区顺长江而下,顺支流赤水河上溯40余公里,就是“四渡赤水”的发生地。60多年后,泸州的这一创举,是否承袭了英雄前辈的智慧和胆识?
【愿景】 围绕打造中国优质白酒主产地、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四川能源产业高地、四川工程机械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泸州主要着力于建设7个产业园区,力争到2012年,基本建成5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产业园区,使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
第二杯“酒”
综合交通枢纽——“终点”变“中点”
14公里铁路,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与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无缝对接
那些装酒的集装箱卡车从哪里运出泸州?不少是从江北的集装箱码头顺江而下,到重庆,过武汉,走上海。薄暮之中的泸州港集装箱码头,岸边桔红色的龙门吊、桥吊显得特别高大。
7点11分,一辆卡车靠拢吊车,吊爪与集装箱一阵金属碰撞的脆响,然后吊起放在重庆长航渝集13号船上。两分钟后,又一辆卡车驰来……
“工人什么时候下班?”记者问。码头管理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洪禹答:“三班倒,24小时作业。”
“都是泸州或省内的货?”
“不,除省内的,云南、贵州的货物也有很多从这里走。还有红河过来的。”
2003年7月,泸州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到2006年就基本饱和。2007年,码头不得不进行第一次扩建。2008年,码头再次扩建,并在今年形成了5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目前,100万标箱扩建工程正在进行。
在泸州市委书记朱以庄看来,集装箱码头是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要发挥泸州的区位优势,第一步必须打通通道。”泸州港的比较优势就在于:枯水期,可行3000吨级的船;丰水期,吨位可达9000吨。
今年1月,总投资为4.68亿元、长14公里的进港专用铁路开始修建。通车后,泸州港口将与成都青白江建设的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对接。随着川黔高速、泸渝高速、成自泸赤高速以及隆(昌)(贵州)黄(桶)、叙(永)(古蔺)大(村)铁路等的建设,泸州将从“边缘”地位变成“枢纽”地位,在四川“突出南向”的大开放格局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桥头堡”。
【愿景】到2012年,泸州匡算投资460亿,形成3条高速公路和3条主干铁路网络,形成2500万吨货物、100万标箱集装箱吞吐能力的水运枢纽,基本形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到2020年,匡算总投资1430亿,建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络、“三纵四横”铁路网络,“一横二纵五港区”的水运体系,以及川滇黔渝接合部的重要支线机场,建成功能更加完善、层次分明的四川重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