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开始实施。时至今日,已过去将近半月,高端白酒市场依然“涨声一片”,消费者为企业缴税抱怨,企业辩驳自己难处,拨开这场纷争的迷雾,能看到怎样的实质?看似有理的涨价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企业说:消费税增长涨价确有理
新税制刚刚执行,各地的白酒市场就传来了一片涨价声。白酒价格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税”涨船高呢?企业喊出成本增加的噱头是否合理?看似有理的涨价,隐藏了哪些玄机?
声音一:实质是增加成本,反映到价格
看似有理的背后隐藏何样玄机?
虽然此次消费税调整的目的,既不是调整白酒消费税税率,也不是调整白酒消费税税制,只是税务主管部门在其法定权限范围内对白酒消费税进行计税价格核定,是为了加强白酒消费税征管,堵塞漏洞,减少偷漏税现象。但对于企业来说,不管名义上怎么改,实质上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我们不妨来算一笔细账,以茅台为例,茅台出厂价为439元,但一般以13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销售公司,按此前标准计算,只需上缴130元的20%从价税率,即消费税仅为26元。但按照新办法,以60%来计算最低计税价格的话,439元的茅台销售价格就应该为263.4元,消费税则为263.4元的20%,上缴消费税额则约为52.7元。因此,它的消费税几乎增长了一倍。
过去,这些白酒企业可能通过合理避税的手段,躲掉了一些税。但是现在,国家加大了征管力度,所以企业就不得不把“规避”的这部分税再给交上去,它必然要传导到价格上,所以涨价也属正常的。
白酒涨价:看似有理的背后隐藏何样玄机?
声音二:特殊供求关系,高端白酒消费群体对价格浮动不敏感。
对于酒类,每一种酒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对于高端白酒来说,其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强。
在高端酒市场中,特殊的供需关系几乎占市场80%以上份额的,其实就是茅台、五粮液等三四家企业品牌,一旦它们形成垄断,消费者的选择权就会减少,而这一消费群体又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殊性,就是消费者对高端消费品的价格不敏感,需求弹性比较弱。
在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中,是否存在灰色消费,笔者不敢妄下定论,但如果这些人要请客,800块钱的一瓶的酒和880块一瓶的酒,价格上涨了10%,而这对他们来说没有并太大的区别,反正都要请这一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