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5亿元的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六厂新建30万千升啤酒项目于6月10日奠基,这标志着该厂实施搬迁扩张战略进入实质性阶段。
据了解,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六厂现有的生产场地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因受交通、规划、布局等诸多条件限制,已无法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为提升企业形象,扩大生产规模,重啤集团与合川区人民政府合作,建立年产30万千升啤酒项目。
重啤大考
2001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年10月,华润雪花与蓝剑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合资企业——四川华润蓝剑,华润雪花持有该合资企业62%的股权,蓝剑持有另外38%的股权。2002年5月,华润雪花的全国性品牌——雪花啤酒,借道原蓝剑的销售网络进入重庆市场。

一进入重庆,华润雪花便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据了解,为让雪花啤酒迅速抢占市场,仅在2002年的7个多月时间里,华润蓝剑在重庆的营销费用就高达3000多万元。
面对雪花啤酒的迅猛攻势,重庆啤酒集团被迫与华润雪花展开市场争夺战。
2004年,重庆啤酒集团吸引外企纽卡斯尔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以壮大实力。双方在重庆合作,陆续开设了多家直营自己品牌啤酒的酒吧。
自2005年起,重庆啤酒集团还在重庆主城陆续开设了数家“重啤小超市”,这些小超市可在啤酒价格上享受一级批发商的待遇。
2007年,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以25亿元人民币,收购蓝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
华润蓝剑在四川已拥有70%的市场份额,销售网络覆盖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等周边地区。由于除重庆以外的西南地区没有具备较强实力的啤酒企业,2007年收购完成后,华润雪花在西南地区将会有一个快速扩张期,从而在此区域登上“头把交椅”。这样,华润雪花离自己在西南地区的战略目标又进了一步。
有公开资料显示,华润雪花曾准备在重庆建设啤酒生产厂,由于种种原因,建厂之事最终“流产”,但是,却难掩华润雪花统一西南啤酒市场的“野心”。
实际上,雪花、青岛早已进入重庆,且在本埠和周边拥有生产基地,青岛重庆厂、泸州酒厂,雪花内江、遂宁、广安酒厂,而已经在南充站稳脚跟的燕京啤酒,前来重庆分一杯羹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金威、金星都可能进入重庆。
深圳苏赛特研究机构市场部经理杨青春向《华夏酒报》记者介绍说:“ 2008年,雪花在重庆的市场份额为8%,2009年第一季度,份额超过了10%,在重庆郊区郊县的份额更高。但随着重庆的进一步开放,雪花重庆建厂事宜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即使不建厂,雪花在重庆周边的产能短期内也能满足重庆市场的需求。雪花最擅长‘农村包围城市’,而重庆市场上雪花的发展势头正与此切合。”
相关人士认为,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都在周边的泸州和南充有酒厂,但预计两者进重庆会从相对容易的现代渠道入手。此外,青岛啤酒在重庆有自己的酒厂,但根据青岛啤酒的特点,青岛啤酒将会扩大在夜场和大型餐厅的铺货和份额,在中高端上和重庆啤酒较劲。
“此外,随着薄熙来的到来,重庆对外开放的胸怀前所未有的博大,一批原本就蠢蠢欲动的啤酒品牌,重新看到了希望。”杨青春表示。
守望山城
重庆不仅是西南重镇,而且啤酒市场容量也很惊人。
杨青春告诉《华夏酒报》记者:“重庆的啤酒市场容量在80万千升上下,与上海相当,略低于北京。”这也充分表明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啤酒企业对重庆“虎视眈眈”。
重啤集团目前有“山城”、“重庆啤酒”、“国人”、“大梁山”以及“天目湖”等多个产品品牌。虽然重庆啤酒一致对外宣称自己在重庆本土市场上有85%左右的份额,但据苏赛特研究机构调查显示,其在本土市场只有80%的市场份额。雪花今年在重庆本土市场份额有2%的增幅,约有10%的市场份额,其虽然未在重庆建厂,但这样的旁敲侧击也给重庆啤酒不小的压力。
早在2002年,重庆啤酒就提出了一项名为“走出夔门,沿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扩张计划,并先后设立了湖南重庆啤酒国人公司、重庆啤酒集团宁波大梁山公司等销量10万千升左右的子公司,但是这些“境外”企业只是担当了重庆啤酒资本扩张的角色,国人公司销售网在湖南一带,大梁山公司网络覆盖江浙,这都不会对重庆本土市场有直接帮助。此次年产30万千升啤酒项目的实施,实际上也是在巩固重庆啤酒在本土市场上的位置。
对此,重庆市酒类管理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高怀昌也表示赞同。
他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0万千升啤酒项目的实施是重啤集团根据市场要求进一步巩固、扩张的一项重大举措,必将为重啤集团扩产裂变,做强做大增添新的动力。”
杨青春表示,“重庆啤酒迁址扩厂,实际上是巩固其本土位置的一个重要举措,整个集团的产业结构不会有太大变化。”
经过近十年的兼并整合,啤酒市场进入“区域寡头垄断时代”。重庆啤酒在这场争夺战中采取了“收购+本土化整合”的策略。
首先,重庆啤酒通过收购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三家较大规模的啤酒厂扩张华中、华东地区的市场;同时,采用本土化战略,保持原啤酒的品牌和口味都不变,确保原有市场不流失。
此外,重庆啤酒还采取整合的战略,通过资本、股权以及企业文化、内部管理等手段使收购的企业逐渐融合到重庆啤酒这个大家庭里。
“纵观各家啤酒巨头的扩张之路,重庆啤酒收购的时间不是最早,扩张的步伐不算最快,导致它的产量、市场总体占有率尚不能跻身前三甲。但是,本次30万千升啤酒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重啤在重庆市场的位置,对周边市场的辐射和份额占有率将有很大的提高。”高怀昌向《华夏酒报》记者表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