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得太累了,想出手。”这是楠溪江啤酒厂前东家娄丐洲在卖掉啤酒厂时对同行吐露的心声。而他在接到记者的电话时只简单说了一句“已经不搞了”,便挂了电话。
“农业集团之前已有11家子公司,但感觉上还缺一个强势的主导产品。”这是楠溪江啤酒厂新东家徐林接手啤酒厂时的考虑。他一再向记者强调,“人生的最后一站,就放在楠溪江了”。
2009年4月8日,楠溪江啤酒厂完成了新老两任东家的更替,成交价是9000多万元。但对楠溪江啤酒员工憧憬的“远大前程”而言,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送上门的“商机”
2009年的春节刚过,楠溪江农业集团董事长徐林接待了老朋友娄丐洲的来访。“干得太累了,想出手。”徐林表示,当他听到娄丐洲想转让楠溪江啤酒厂的时候,立即判断出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当即表达了“接手”的愿望。
在他看来,作出“商机”判断的理由很充分:一是品牌,“楠溪江”已经是中国驰名商标,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二,产品是个补充,在其农业集团和11家子公司的现有产业链中,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在酿造类中如调味品、红酒、黄酒、永嘉老酒汗等,楠溪江啤酒的加盟,则是“如虎添翼”;三是广阔的市场潜力,楠溪江的水,具备绝对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让徐林决意进军啤酒领域的关键一点,就是他了解到“楠溪江是浙江为数不多的本土啤酒品牌”。“保住楠溪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徐林认为,这也是娄丐洲愿意让他接管楠溪江啤酒厂的“情感因素”。
45天签下117份合同
新老东家的更替,代价是9000多万。在商业并购案中,这显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发生在金融危机下的这起收购案,相比众多正收缩规模保存实力的温州企业而言,这体现了徐林“逆水行舟”的胆略和魄力。要在45天内完成117位股东的股权收购,需要的就不仅仅是耐心了。
由于涉及的股东人数很多,收购价格的协商自然大费周折,最终股东们同意溢价30%卖出股份。这9000多万的构成如下:2728万股权×130%=3546.3万、楠溪江啤酒厂近4000万的债务、1000多万的应付款以及库存产品损失的1000多万。徐林说,从2月22日开始签下第一份合同到4月8日签下最后一份合同,前后45天共签了117份合同,“文件叠起来快1米高了”。
徐林说,个别股东签订了合同之后又会反悔,最多的一位股东甚至反悔了6次才最终认可方案。“我不想有人因为我的接手,而有丝毫的不愉快。”收购完成后,徐林没有解雇一人,而是全员留用。他认为,重塑楠溪江啤酒,老员工的尽职尽责至关重要。
楠溪江啤酒曾经的“短板”
根据记者的调查,始建于1987年的楠溪江啤酒厂,在1996年到1999年之间达到顶峰,后开始走下坡路。2003年9月进行了内部改制,股东人数最初高达191人,但改制后企业一直未有多大起色。已经在楠溪江啤酒厂担任了10多年办公室主任的陈孔亮表示,改制后高层也一度提出要技术改造,但股东太多,意见很难统一,决策也难以执行,这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004年到2008年,国内啤酒行业进入整合重组阶段。在此期间,楠溪江啤酒也一度成为啤酒业巨头并购的对象,如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等相继考察过楠溪江啤酒厂,英博集团“可能也有过非正式的接触联系”,“但对方的兴趣似乎都不浓”。陈孔亮分析,啤酒巨头“兴趣不大”的原因主要是嫌这里的厂区规模太小、产能不高。现有80亩地的厂房规模,显然无法满足啤酒巨头在本土筹建啤酒工业园区的预期。
与此同时,浙江境内的诸多地方性啤酒品牌相继被外资并购,“保住楠溪江品牌”成了楠溪江啤酒人的一种潜意识。而最终徐林的接手,似乎一一拆除了这些曾经的“短板”。
3亿投资和徐斌的“三个要求”
根据徐林的规划,收购完成后他将追加投资3亿元,把楠溪江啤酒厂打造成为集生产、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啤酒文化城”:2.5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把目前的产能从5万吨提高到30万吨,使之装备性能达到国际一流;3000万用于厂区环境改造,建设成为花园式楠溪江啤酒城;2000万元用于初期品牌建设和推广。
与国内众多合资的啤酒品牌相比,从水源上来说,楠溪江的水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誓让好水出好啤”,关键的一点还是技术和工艺。因此,徐林说,要有效实施3亿投资,必须满足徐斌提出的“三个要求”。
那么,徐斌是谁?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徐斌出生于1943年,我国著名的啤酒酿造大师、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啤酒评委,被业界誉为“啤酒导师”。他在考察了楠溪江啤酒的现状之后给出如下三个要求:成立拥有20个工程师的技术中心、建立一幢专用的科技楼、1000万元的研发设备预算。徐林几乎一口答应,无疑在他的眼中,徐斌领衔组建的技术研发团队,正是楠溪江啤酒崛起的核心驱动力。
增员、加薪的人才战略
4月底的人才交流大会上,楠溪江啤酒“百名人才大招聘”的举动引起众人关注。总共招聘107人,涉及技术、财务、自动化、营销、品酒、化验等20类岗位,营销岗位的需求最大,多达78名。有一则消息可能让很多企业“不满”,楠溪江啤酒直接在媒体上宣称“不但不减员、不降薪,还要增员、加薪。增员幅度高于25%,加薪幅度高于30%”。
“人才不是随处可捡的,需要储备,文化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而后才能建立归属感。”站在楠溪江啤酒有限公司所依靠的绿嶂山上,徐林向记者描绘了他心中的楠溪江啤酒城的蓝图,而要这个蓝图得以完美呈现,核心就在于人才。
事实上,了解了整个事件的细节之后,压力最大的还是楠溪江啤酒的新东家徐林,因为大家都在期待着,他将如何实践自己的理念:用好楠溪江的山水、酿好楠溪江啤酒、擦亮楠溪江品牌、给足“上帝”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