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黄酒 > 正文
皇家酿酒:若开分厂,还选练塘(1)
来源:  2015-12-21 18:03 作者:

    提到位于青浦区西南的练塘镇,很多人脑海里会跳出“陈云故乡”的印象。陈云,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17年前,就在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家乡,诞生了华东第一个“私营经济开发区”。历史证明练塘镇走出了正确的一步。如今,这个位于沪浙交界的小镇又创建了一个国家发改委认定的高起点、规范化管理的绿色工业园区“镇级工业园区”。但是考验再度来临,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2008年成为国内经济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面对这样的大背景,2009年的练塘如何逆势而上,吸引更多高能级的企业来落户;对于现有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如何镇企抱团取暖共同过冬?在并无政策、税务等优势的情况下,工业园区如何将当年“华东第一”的精神代代相传?记者试图在练塘镇中小企业的走访中寻找答案。
   
红色练塘
   
    练塘,人杰地灵,地处上海市青浦区西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的家乡。位于今下塘街95号的陈云故居记录了陈云同志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学习和投身革命的身影。故居北依市河,南临西塘港,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清代老式江南民居。1911年至1919年陈云与舅父母生活在这里,室内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房间里的床、小皮凳、煤油灯等都是陈云曾用过的原物。陈云故居与青浦革命历史博物馆合而为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距离故居不远处,是陈云同志就读过的颜安小学。它的前身是创办于1889年的颜安书院。辛亥革命后,学校改名为颜安国民小学校,聘18岁的杜衡伯为校长,提倡新学,使“颜安”声名遐迩,四乡学子前来求学,桃李芬芳。练塘的一批名人志士,如吴志喜、高尔松兄弟、袁文彬等都曾在此接受教育。1986年陈云同志为母校题写校名“颜安小学”,现在校园内还保存着陈云小时候读书的教室。
   
    红色的练塘,还是上海西南较早发动农民起义的地方。1927年,陈云以及农民军领导人吴志喜、陆飞龙等人在三官桥路86弄的小蒸农民暴动指挥所里策划和部署了1928年1月的小蒸暴动,打响了当地农民反抗不平等的租税的枪声。
   
    红色的练塘,还长眠着许多英烈,如淞沪革命军总指挥吴志喜、青浦第一个中共党员高尔松、新四军先烈方强等。他们用鲜血促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书写了练塘独具精神魅力的人文历史。
   
古色练塘
   
    练塘,历史可追溯至春秋吴时。旧名章练塘,相传五代闽国高州刺史章仔钧与妻子练夫人居此而得名。
   
    走进练塘,穿行在青砖壁瓦的上、下塘街,如果还下着蒙蒙的细雨,撑着油纸伞,就仿佛走进了元明清时期的江南水墨画卷。这里不似别处江南小镇的喧嚣与熙攘,处处透着静谧与安详。穿过镇境的太浦河、黄浦江到了此处也放慢了奔腾的脚步,河塘上摇曳的小船、不时飘过的船歌,让人不由得按下快门。
   
    坐落在市河两岸的过街楼、河埠头、长廊、幽弄、深宅,古朴而恬静,常常能看到宅子里的老人悠然地坐在门前吃茶闲聊;从元至清时的十几座石、砖、木桥,掩映在绿树垂柳间,端庄而精致,清道光年间重建的惠世庵桥上的干柱雕有石狮四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天光寺、天主教堂、隐真道院、惠世庵,讲述着从五代到近代的宗教传说;救火会、骑楼、廊棚、阜康酱园,叙述着练塘自清初日益繁盛的市廛,“舟塞市河、人满街头、熙来攘往、摩肩接踵”。
   
绿色练塘
   
    清代高如圭所著的《章练小志》即记载:“练塘长九里,南北袤六里,湖滨接荡,四面皆水。”虽然岁月长河流转,但水依然是练塘的依偎,是练塘的血脉。泖河、鹤河、太浦河、红旗荡与市河交织,滋养了练塘这片沃土。
   
    走入太浦河涵养林,犹如进入了大“氧吧”。入口处,著名画家程十发所题的“三泖森林”、“九洲仙境”八个大字苍劲有力。区域内已种植林木190万株,席地而长的苔藓、低矮茂盛的灌木丛、高大名贵的乔木林,错落有致。步入涵养林,阳光、绿景,怡人亦怡情。
   
    练塘的水,浇灌出有百年历史的练塘茭白。这里的农民在茭白船上看日出,在茭白田里唱田山歌,如今还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兼具实用和装饰性的茭白叶编结工艺品,远销东南亚以及日本,用于家居、车辆的装饰,还被当作吉祥物馈赠亲朋。
   
    “水中人参”茭白的劳作,使得练塘成为远近闻名的华东茭白第一镇。勤劳的练塘人,不断引进培育新品种,创建了练塘茭白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立了实验基地30亩、原种基地300亩、示范基地3000亩和生产基地30000亩次,茭白年产量达到8万吨。练塘茭白已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2008年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练塘茭白节更成为相关产业交流的一大盛事。
   
    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练塘镇将完善实施“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建设,配合古镇历史人文资源、红色旅游资源、江南水乡风韵和湿地生态环境,让绿色练塘水更清、天更蓝、景更靓、民更富,让江南古镇焕发出青春昂扬的朝气。
   
练塘绿色工业园区:将“华东第一”精神传下去
   
    车行练塘的公路上,打个弯,忽觉视野异常开阔,正值早春,草木复苏、吐露新蕊,心旷而神怡。宽宽的水泥路面直通周围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楼宇,抬头望向侧面楼顶的匾额,原是到了上海练塘绿色工业园区。
   
    成立于2001年的练塘工业园区,如今已渐入佳境。2006年,经过全市工业园区整合的风潮,这里被国家发改委审核认定为高起点、规范管理的绿色工业园区。做到这些,靠的不仅仅是政策的支持,还有园区上下的创新精神和同舟共济。
   
    1992年,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练塘人,就在华东地区建立了首个私营经济开发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对于今日的练塘工业园区,也是宝贵的财富。不管规模发展到多么大,勇于创新的精神都会发扬、传承。”练塘工业园区总经理尤卫东认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园区经过八年的发展正在进入成熟期。
   
    “上个星期我很开心”,尤卫东说,尽管受经济危机影响,1-2月园区企业的营收有所下降,但好消息也传来,园区占地3.92平方公里的新规划设计获得了市里相关部门的认可。“在土地政策日益收紧的今天,这份规划能够获得通过,无疑给园区发展添了底气,后劲也更足。”
   
    早在园区筹建时,练塘镇就以建立市级大工业园区为目标,以高起点设定了练塘工业园区的发展框架,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包装材料、服务生产、家具制造等六大产业区;园区地处沪浙边界,四通八达,A9、A8、A15、A30四条高速路近在咫尺,到达上海市区只需半个小时;软环境服务上,2004年练塘工业园区在上海率先引进了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做保洁、保绿、保安,引得众多工业园区来此取经。
   
    “其实,工业园区就是一个‘小政府’,是代替政府为企业做细节服务、为企业向政府反映困难问题的平台。”尤卫东说,为应对这次经济危机,国家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扶持政策,在地方细则还未出台前,园区就马上联系了市区的专业部门与企业见面,解疑释惑;定期不定期举办园区企业座谈会、企业家沙龙,在园区内建立上下游企业抱团取暖的机制。依靠着“暖心”的服务,园区在经济寒风中正在“热”起来。去年底进入政府“绿色通道”审批的11个工业项目,已有2个在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10亿元。园区的税收近年也都以30%-40%的速度增长,“这得益于园区企业的壮大,经过五六年的成长,这些企业现在都已进入了成熟期,正是收获的时节。加上新规划的推进,练塘工业园区往上跳跃的步伐将更大。”尤卫东细数着园区的未来,充满着信心,也让笔者对“华东第一”的未来充满憧憬。
   
上海富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变门诊为出诊和急诊
   
    星换斗移,2007年7月,练塘镇为整合全镇招商资源,组建了“上海富民实业集团”,旗下集中了富民、太阳岛、富甲、天府四个专业的招商公司,上海富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一员大将。该公司的前身是“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1992年,在当时的蒸淀创办的华东首家私营经济开发区——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开启了练塘镇私营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创办17年来,富民经历了初创、规范管理、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并始终以“统一规划、成片开放、配套政策、优化服务、自主经营,综合管理”为发展理念,努力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吸引了一大批客商来练塘投资创业,到2008年底,落户“富民”的企业总计达到2500余家,累计缴国家税收近26亿元。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作为华东首家的“富民”将何去何从?公司总经理陆飞昌深有感慨地告诉笔者: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上海富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业招商公司,并没有什么独特的政策优势和税务优势,只有在充分利用“富民”原有的知名度好信誉度的同时,加强优化管理,做好“感情招商,人性服务”,除了练好内功,熟悉各种政策,责任到人外,更需要一个好的口碑,“以老企业抓住新企业”。对于人性化服务,陆经理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前是门诊,等着客户来,现在需要出诊,走出去找客户,必要时还要出急诊,急事急办。比如定期接外地企业到练塘来办手续、开发票;组织企业和工商、税务一起座谈;近期系列“最”字企业的座谈会在陆续举办,如最老的企业、最大的企业、科技含量最高的企业、实体性企业等等。好的措施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去年招商到的170多家企业中,一半是通过老企业介绍而来。
   
藤电:在中国中小企业也获政府援助
   
    藤电精密电机(上海)有限公司的寺川栄治总经理是来自日本的中小企业负责人,他没想到,在上海青浦的事业会使他享受到在本国的大企业的待遇。笔者在练塘工业园区的厂房办公室内遇到他和中国助手品质保证科科长陈骐时,该公司已经实施了“部分员工在厂培训,部分员工待岗拿30%薪水”的新政策,620名员工平静地接受了这项特殊时期的政策。
   
    “藤电”2002年落户练塘工业园区。这家生产线束的汽车零配件企业,80%产品出口到日本,供本田、丰田、尼桑、三菱等汽车商。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个月的订单下降较大。
   
    正在企业一对一蹲点的镇长董永元闻讯后,立即和厂方商议。620名员工中,90%是本地员工,一旦闭门歇业,不仅影响收入、更波动人心。在多轮磋商后,寺川总经理终于算出一本平衡账,订单不足时,一半工人上班,开工不足时进行业务培训,其余工人在家轮岗,发放30%额度的工资。班小组会议,车间小组会议,一轮又一轮,直到全厂职工代表大会,在几个月的沟通中,员工们终于趋于平静地接受了现实。“镇政府将部分镇级税额作为扶持基金,反馈给企业,以减轻企业的发薪压力。”陈骐介绍道。
   
    当笔者问寺川总经理日本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时,这位常驻中国的儒雅的长者感慨地说,在日本,只有大企业才有资格向政府求援。由于日本企业遭受到的金融冲击远远大于中国企业,日本政府给每人发放了1.2万日圆的救助券;对困难企业,政府给予优惠贷款以供企业发放工资。“藤电”在日本的总公司,也采取了轮岗的方式,员工可以拿到一定的待岗工资,其余部分由政府新实施的“失业保证金”予以补充。“失业保证金”是日本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又一个措施。但像我们这些在日本属于中小规模的企业,是享受不到这些政策的。
   
    前不久,市领导来企业调研时,寺川先生再次感到了上海市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关怀和温暖。
   
    两天后,笔者遇到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的副所长兼日本企业中心主任岩田泰先生,他诧异于练塘镇采取的这个暖心措施,“汽车零件企业的兴衰是国际性的,练塘镇政府能够返回税额,真的感人。”
   
    回想起七年前的抉择,寺川先生说,当时包括浦东在内的5个地方都邀请藤电落户,他们最终被练塘镇政府的热情所吸引,这里的工人勤奋、努力、朴实,这里的政府服务暖人心,让他如今都觉得七年前的选择是对的。

[1] [2]

编辑:乐怡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