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泸州酒业园区的建设中,坚持有机酿酒、酿造放心酒的声音响了起来。泸州酒业园区年产白酒40万千升,年储存白酒80万千升。如今,泸州正在着手打造100万亩酿酒专用有机红粮种植基地,真正实现从源头保证泸酒有机酒生态饮品的品质,为泸州酒业园区的稳步发展保驾护航。
突出的区位优势组建“名酒名园村”
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周围区域是发展有机红粮的绝佳之选,但建基地首先就得占用农民的耕地。单单让农民种植红粮,就是收价定得再高,农民的收益都很低,农民不会乐意。反之,如果红粮收价定得太高,泸酒就失去了应有的市场竞争力。对此,政府、企业、农民、经济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多方坐到了一起,认真研讨、共同想办法、出主意。
泸州酒业园区位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泸州东部、长江南岸,位于泸州城市建设发展框架下的近郊区。随着泸州市沙茜片区和泸州市城南新区的深度开发,在两年内,泸州酒业园区与主城区的距离将由现在的17公里缩短至5公里;“成自泸赤”(成都——自贡——泸州——赤水)高速、紧邻项目区的“宜泸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泸州酒业园区将涵盖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弥陀镇两个乡镇共20个行政村、面积达67平方公里,将彻底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
以突出的区位优势组建“名酒名园村”,有利于发展观光农业。依托泸州酒业园区,以红粮为主导产业,红粮收割后轮种蔬菜,不适宜红粮种植的地方种植桂圆或蔬菜;做好多种生产经营,以此提升土地效益。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特色民居、新型农家乐等项目,激活第三产业,提升项目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促进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促进生态有机高粱基地建设和沿江观光旅游发展。这样一来,泸州酒业园区将有效解决城市化发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
组建泸州“名酒名园名村”项目,围绕有机原粮种植、基础酒酿造、基酒储存、灌装生产、白酒配套材料供应和物流配送六大功能,项目引入了覆盖白酒生产全产业链的大批企业,意在通过众多企业的需求拉动,将这一片区建设成以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样板,上升为“中国最大白酒加工配套产业集群”功能定位核心区。
据悉,到2020年,该项目区内将实现千亿元产值、百亿元利税、提供超8万个的就业岗位的园区。
建设“两园一带一区一中心”的格局
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高起点规划设计示范片区域定位、明确“名酒名园名村”项目的发展方式、产业规划等。一个可供种植、养殖、加工、参观旅游的“名酒名园名村”的建设蓝图推出后,令8万多农民不禁为之眼前一亮。
据悉,“名酒名园名村”项目将建成“两园一带一区一中心”的格局。
“两园”: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功能定位为科技创新、种植示范)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园(功能定位为规模化生产、新农村样板)。
“一带”:即沿江乡村旅游发展带(功能定位为乡村旅游)。
“一区”:即酒业集中发展区(功能定位为白酒酿造加工、仓储物流、电子商务)。
“一中心”:即农业科技孵化中心(功能定位为良繁育种、农业科技研发)。
泸州市江阳区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泸州市委市政府的指示,明确承诺“名酒名园名村” 以“民办公助”和“村民一事一议”的方式,在项目区集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同时,进一步深化“参与式”工作机制,实行“农户不同意不改造、农户不签字不动工、农民不满意不验收”的“三不”政策,变“代民做主”为“村民自主”,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政府首先向农民兑现诺言
“建‘名酒名园名村’决不能端了农民饭碗,还要让农民的饭碗变成金碗!”泸州锁定组建“名酒名园名村”后,四川省省委书记刘奇葆、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先后深入泸州酒业园区,仔细考察、反复调研。
同时,将发展现代农业、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决策部署予以连体认真研究,并列入四川省重点工程,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
泸州将增加的用地指标主要留给泸州酒业园区,并在城市规划中沿长江划定相应的商住用地按规定拍卖,拍卖土地收益全额返还并用于“名酒名园名村”建设,以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业主、农户和专合组织投资,将整理土地、宅基地等等资金一并集合起来全额投入。
交通建设:全线贯通沿江长22公里、宽7.5米、投资4920万元的骨干通道,将建成长5.8公里、宽40米、投资近2亿元的酒谷大道;同时,在项目核心区完成了26.5公里生产便道、121.2公里的便民道建设。
聚居点建设和风貌塑造:全面启动建设项目区的12个村民聚居点,建造1200户的农户农房。
农业综合项目和现代农业高粱项目建设:在农业综合项目基地建设方面,共投入1785万元,完成了33.2公里衬砌渠道、16公里埋设管道、2800亩土壤改良、23口蓄水池、16口改造山坪塘、3公里机耕道、31.5公里石板路,推广农机具181台/套;在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方面,目前投入4596.7万元,完成了3万亩土壤改良、2142亩田型调整、33口山坪塘等。
发展休闲旅游业:随着酒谷大道和交通干线的贯通以及新村聚居点建设的推进,与优美村庄配套、集“农耕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家乐开始聚集人气,目前到项目区休闲观光的全国各地游客,年客流量已达80万人。
企业与农民按契约相互诚信
组建“名酒名园名村”,以泸州老窖集团公司为龙头,实行“政府、企业、农民”三方联保签字认可,建立保障合作机制。
泸州老窖在农业产业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给予了资金、技术支持,以订单农业保底价收购的方式,对农民的红粮实行高于市场保护价订单收购,降低农民种植风险;泸州酒业园区优先吸收项目区的农民就业;同时,着力引进若干农业开发公司,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公司,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成为农业工人获取工资等方式,保障农民利益;扶持壮大农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种植、管理、营销等方面给予农民充分支持;积极做好农民的宣传引导和组织发动,确保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的顺利推进。
政府将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和紧邻项目区的泸州机械工业园区和泰黄物流园区总面积达27241亩的集中区,开辟为泸州老窖酒文化沿江生态资源特色旅游区,组建成基础设施共享的农民新村和新型农家乐,推动形成项目区内三产互动发展模式。
泸州老窖集团既是泸州市政府的国有企业,也是行业内唯一“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产值达187亿元,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强大能力。“名酒名园名村”项目区内大力发展红粮产业,不但从无公害有机原粮种植入手,建立“土地检测—基地选择—合同签订—体系建立—体系运作—体系认证”等全过程管理和实施体系,组建 “高粱种植→酿酒→酒糟→养猪→沼气(照明、燃料)→肥料→高粱种植”的循环产业。以发展有机肥料、有机饲料、昆虫活性蛋白及畜牧业等下游产业链,利用酿酒副产物饲养畜禽;利用畜禽粪便种植有机原粮;利用种植的有机原粮来酿造优质生态酒;利用原粮的规模化种植打造绿色生态基地。创造性地建成一条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的“绿色有机产业” 循环闭合生态链,将泸州“名酒名园名村”组建成了中国优质生态白酒酿造中心。
当《华夏酒报》记者走进泸州“名酒名园名村”时看到,全长5.2公里的酒谷大道两旁,一簇簇极具川南特色的“名酒名园名镇名村”新农村示范片,水通、电通、沼气通、道路村村通,横跨一、二、三产业结成循环经济体系。放眼望去,集中连片的高粱种植丛林中,全国各地涌来的一拨拨游客,在崭新的农家小院里,处处绽放着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