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进口葡萄酒大兵压境 中国葡萄酒亟需建立攻防体系
来源:  2015-12-21 09:25 作者:

格局: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尴尬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国产葡萄酒的生产量为50.1万千升,进口葡萄酒达到17.02万千升。可以看出,葡萄酒的进口量已经占到国产葡萄酒产量的34%,占据中国葡萄酒市场25%的份额。


     近些年来,国际葡萄酒市场连年出现生产过剩现象,每年的生产过剩量都在200万千升以上,形成了大量的库存积压。以2009年为例,当年全球葡萄酒产量达到2687万千升,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消费总量同比下降了3.6%。这样计算,当年葡萄酒的生产过剩量达到了332万千升。
  而随着巴西、印度、墨西哥、南非和中国等国葡萄酒消费市场的不断崛起,更是吸引了新旧世界葡萄酒的纷纷“入驻”。据悉,预计到2013年,这些潜力市场的葡萄酒总销售额将达到177亿美元。


  尤其对于进口酒文化得以大肆推行的中国市场,业界也出现了这样的说法:对于全世界外资葡萄酒生产商和经销商来说,不在中国,就在去中国的路上。
     相较国外发展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葡萄酒产业而言,我国的葡萄酒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机械化程度总体较低。近年来,受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葡萄酒的生产成本比世界主要葡萄酒生产国要高。


  因此,中国葡萄酒在价格上无法真正与进口葡萄酒相抗衡,如果葡萄酒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中国企业苦心培育的消费市场,将可能被价格低廉的进口葡萄酒渐渐“蚕食”。


     数据显示,从2005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下调葡萄酒进口关税,再次促进了进口葡萄酒的增长。进口瓶装葡萄酒除固定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外,关税部分由43%降到14%,进口散装葡萄酒的关税部分则由43%下降到20%。2009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进口葡萄酒总量达17.12万千升,比2008年增长4.93%,其中2升以下包装的葡萄酒9.10万千升,比2008年大幅增长58 .31%,2升以上包装的葡萄酒8.02万千升,比2008年减少24.11%。进口总金额达4.4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22.91%。


     对此,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局副局长朱思旭曾表示,葡萄酒在中国国内还属于一个小酒种,目前的关税已经处于比较合理的状态,如果进口葡萄酒关税继续下调,国产葡萄酒可能会遭到全军覆没的危险。


谋局: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


     《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指出,预计到2015年,葡萄酒增速较快,年均增长20%左右,在饮料酒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十二五”期间,将呈现“白酒适度增长,啤酒缓慢增长,葡萄酒快速增长,果露酒平稳增长,黄酒和酒精较快增长”的态势。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在2011年中国葡萄酒行业年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葡萄酒行业保持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葡萄酒的生产和消费逐步进入快车道,在葡萄酒产量持续增加的同时,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同时,王祖明也指出,尽管中国葡萄酒行业具有葡萄酒产区及葡萄基地建设缺乏长期规划、种植技术和管理跟不上、酿酒葡萄品种单一、葡萄酒产品缺乏个性、本土葡萄酒文化建设存在缺失等问题;但是,也应该乐观地看到:截至2010年底,葡萄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4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09.52亿元。


  目前,全国葡萄酒产品中干型红葡萄酒仍占绝大部分份额,但干型白葡萄酒的比例逐年增加,葡萄酒行业多样化趋势已经展开。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巩固了这个成果,目前我国的葡萄酒产品结构已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增长。业内人士预计,到2020年时,中国葡萄酒的产销量将突破500万千升,中国将成为亚洲的葡萄酒中心。但是,业内专家同时也指出,“高增长难掩隐忧”。国产葡萄酒品牌能力不足、消费市场秩序亟待规范、消费者认知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健康发展。如果进口葡萄酒不能在2012年之前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未来将很难在中国市场取得大的突破。


     对于未来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趋势,王祖明表示,我国葡萄酒行业将在科技创新、理念创新、经营创新、文化创新上寻求发展。葡萄酒企业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推动酿酒产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建立产品溯源技术体系,确保酿酒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把国际成熟、先进的经验与我国各产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探索市场经济形势下的经营模式,以及新形势下不同层次产品的推广模式,传承发展中国酿酒产业的文化内涵,吸收西方葡萄酒文化的精髓,开创中国葡萄酒文化新纪元。


破局:
推动我国葡酒产业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进口瓶装酒量价齐升,法国酒拥有绝对优势;进口散装酒增速放缓,西班牙首超智利位居首位。国内市场,上海成为进口葡萄酒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市场消费正悄然由东向西蔓延。目前进口葡萄酒在市场上所占比重不大,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并逐步进入环渤海区域,在区域分布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中国本土葡萄酒还是进口葡萄酒,市场空间都很大。


     笔者认为,立足国内庞大的市场消费机体,精准进行战略定位,构建新形势下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战略体系才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出路所在。


  加大国内葡萄酒基地建设


     目前,全国很多地区都有酿酒葡萄的栽培,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地区:一是西部地区,主要包括新疆、甘肃、宁夏三省(区);二是东部地区,主要为山东地区;三是渤海湾及北京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地区;四是东北地区,主要有辽宁、吉林两省。


  国产葡萄酒的产销链条已经初步形成,这将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葡萄酒基地缺乏长效、可持续的规划。对此,中国葡萄酒企业应积极寻求政府支持,为现有的葡萄酒基地进行政策保护,确保我国的葡萄酒基地健康、持续、高效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葡萄酒基因。


  强化葡萄酒产品管理体系


     国内葡萄酒市场呈现出“产区资源全球化、葡萄酒文化本土化、消费高端化”三大趋势。


     国内一些葡萄酒生产企业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取得骄人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对高端市场的大力培养。从2012年开始,中国将对新西兰葡萄酒实施零关税,这将加剧新西兰葡萄酒的竞争力。


  由此看来,仅靠原料与生产成本的抗衡显然不是国内葡萄酒的强项,国内葡萄酒企业要确立与完善低、中、高、超高类产品布局,特别是超高端葡萄酒品系布局,完善自身产品体系是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


  将管理系统与市场推广有效接轨


     进口葡萄酒在国内的经营基本依赖自身品牌影响力与进口商线下推进来完成,相对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其碎片化的推进形式影响了进口葡萄酒高端形象的建立与形成。


  对此,中国葡萄酒可以借助自身在国内渠道完善的网络,建设适合自身的行销管理模式,通过统一的战略规划与形象推介,及时勾勒中国葡萄酒的渠道框架,借以实现作战速度的达到品牌展示与传播。


  葡萄酒产区要走集群化之路


     2010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围绕“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价值构建,鼓励企业横向整合、纵向延伸,推动骨干企业、优势产品和品牌集中的集群规模效应形成,积极推进酒产业的跨区域合作,以集群规模效应做大区域品牌“白酒金三角”工程,为中国白酒的集群化发展探索出一套可供借鉴的成功模式。


  就目前而言,从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形势可以预计,现有的国内葡萄酒产区都要走产区整体营销这条路。中、小产区在进行产区营销的同时,应引导大产区通过组织大企业联盟,进行中国葡萄酒大产区品牌的推广,进一步强化中国葡萄酒品牌竞争合力。


  完善公共关系管理机制


     对于国内葡萄酒行业而言,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首先,在中国这个潜规则复杂的社会中,来自政府的监管或者支持往往在企业运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做为目前处于冰火之中的中国葡萄酒企业,仅靠市场游戏规则是远远不够的。建立完善的企业政府关系与品牌策略体系是中国葡萄酒企业的重中之重。


  其次,中国市场已经完全进入自由竞争时代,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进口葡萄酒利益集团雇佣的代言人动机与行径来看,有效防范一些来自行业内部的攻击已经成为一种长期工作。


  再次,互联网的普及与推手公司的利益驱动,如何维系与建立危机处理机制也成为品牌传播的一个课题。


     在面对进口葡萄酒大兵压境的现实环境下,中国葡萄酒产业应该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正确建立适合中国葡萄酒产业自身的防御与进攻战略体系。


  总之,通过政府主导、业界协同、行业自律与自身努力等方式,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规范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运营现状,使之形成良好的葡萄酒市场运行秩序,借以实现中国葡萄酒产业稳步腾飞的梦想。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苗倩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