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期3天的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关键词:“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容天下人,卖天下酒”“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把仁怀打造成中国酒文化之都”“一间房子,一棵树子,一个瓶子”等。
这些关键词,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彰显着贵州的魅力,让“贵州理念”进一步升华。那么,“贵州理念”PK中国白酒格局化,会不会加剧整个白酒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酒博会受国内外人士瞩目
应该说,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的规格之高,当属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国内酒业之首。从主办单位的规格,到出席领导的层面;从参与厂商的规格,到与会新闻媒体的阵容;从会议宗旨与定位,到贵州白酒产业的发展定位等,均可堪称目前中国内地举办酒类博览会中规格最高的一次盛会。此次会议给与会者一种强烈的震撼效应,足以充分感受到贵州白酒产业的发展潜力。
此次酒博会的展区设计合理、规范,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1号展馆作为世界知名酒展馆,突出展示了10个国际酒类知名品牌和20个国内知名酒类品牌;3号展馆作为主题馆,集中展示13个外国(地区)馆和国内12个省(市、区)馆;5、7、8号展馆为综合馆,综合展示贵州十大名酒、二十大老百姓喜爱的贵州白酒、7个不单独设馆的省(市、区)组团参展企业及其他国内外酒类商品。
此次酒博会不仅得到了国内酒商的认可和大力支持,而且得到了外国酒商的认同。
业内人士高度评价说,这次酒博会不仅充分体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贵州酒业发展的重视,而且体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贵州酒业、打造国酒之都的战略构想的决心和信心。可以说,此次酒博会对整个贵州酒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和预判能力,预示着贵州酒业更为绚烂的未来。
白酒的“蓝海战略”分析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本土高端白酒市场的集中效应和高端白酒品牌的扎堆现象,注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档白酒市场的竞争将变得异常激烈。所谓蓝海战略,就是企业突破红海的残酷竞争,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打败竞争对手上,而主要放在为买方与自身创造价值上,并由此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开创属于自己的蓝海。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企业谋求创立属于自己空间的蓝海战略。
毋容置疑,2007年中国白酒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之后,仅仅4年时间,到2011年,中国白酒市场(含烈性洋酒)就已达到2000亿元的销售规模。万杰·千策品牌&营销顾问机构万兴贵预测认为,对于具有一定品牌竞争力的酒厂尤其是名酒厂而言,其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良好的品牌传承能力,坐拥中国名酒产业带的地域优势,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在全球资本角逐中国本土白酒市场的背景下,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
另外,借助于资本整合的力量,白酒业的规模提升和抗市场风险能力或将进一步增强,这也是未来白酒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趋势。业内人士认为,白酒行业的二次洗牌不可避免。
就当前白酒业的竞争格局来看,受市场竞争区隔的影响,白酒行业的市场布局层次分明,一线白酒品牌以超强的全产品覆盖和品牌竞争优势,布局全国白酒市场;而“地方白酒品牌”以及“二线名酒品牌”则受资金、品牌、规模以及产品本身的制约,以区域性市场为主,偏重于侧翼市场战略,缺乏参与全国市场布局和竞争的实力。
传统的,也是国际的
来过贵州十几次的华泽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对贵州白酒情有独钟。2000年起,吴向东就开始关注贵州酒业的发展,2009年8月25日,华泽集团以8250万元成功竞拍收购贵州珍酒厂100%的股权,并改制原贵州珍酒厂,组建成立了贵州珍酒酿酒有限公司。
“贵州理念”对中国白酒格局化有何影响?吴向东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说,品质是永远的制胜法宝,酒博会为贵州酒走向世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未来十年,谁来主导中国白酒格局化?
吴向东表示,一是传统老名酒,依靠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以及营销创新的手段,激活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以品质和文化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而占据未来白酒市场的中高档消费领域;二是依托在资本、管理、运营以及机制等方面具有优越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新进入者或者是白酒业的颠覆者,以创新的思维和手段,重新在市场竞争中塑造和成长起来的新锐名酒,比如说像“水井坊”“金六福”以及“国窖1573”等,它们表现为在品牌竞争建立起来的名牌效应。着时间的推移,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新名酒概念和新名酒符号意义。
随着资本市场的重新洗牌,其直接结果就是加速白酒业的结构调整和整合,淘汰创新意识不够、缺乏品牌历史和文化优势、缺乏产品和机制创新能力的中小型酒厂。在这场资本洗牌的过程中,名酒和新名酒凭借足够的创新能力和超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获得了优越的权利并保留下来。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季克良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白酒未来发展将向质量好的名牌产品集中。
季克良认为:“白酒作为中国传统食品,尽管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喝白酒的人在不断减少,喝葡萄酒、啤酒、果酒的人数增加,但白酒既然是传统产品,白酒就不会在短时间内消亡。为了适应这种趋势,白酒最终将向质量好的名牌产品集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遍地开花,好坏难辨。不少区域白酒品牌凭借地缘优势,得以不断发展。国家一再强调调整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经济结构,因此,白酒行业应进行大的调整,使其布局更合理、科学。”
综上所述,白酒业的“三多一小一少现象”,将随着资本加速白酒业洗牌进程,将得到及时转变,并促进白酒产业升级和市场竞争升级。
白酒业虽然是工业范畴,但它又具有特殊性,不是一个单一的、在市场有需求的条件下就可以通过人才、技术、资金来实现发展的产业,产品生产受工艺沉淀、环境、水质等诸多限制,并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这是制约白酒产能的一个瓶颈。
贵州在发展酒业的过程中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搞一哄而上,遵循白酒生产的科学发展规律。
理念更新是变化之源
早在2008年,四川省提出了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发展举措,几年过去了,虽然也同样产生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为川酒发展带来了利好的发展前景。
但是,其突破口在哪里?轰动效应如何?与“贵州理念”存在哪些差距?
这些问题,都需要四川省相关部门好好研究,如果不找出一个好的切入点,形成一个好的发展理念,拿出一个好的发展举措,那么,后来居上者会大有人在。
从“贵州理念”,记者自然会联想到江苏的洋河,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江苏第一品牌?“蓝色经典”为何能风靡全国?笔者认为,洋河是淋漓尽致地创新了品牌文化,做深做透了品牌理念,这就是理念所爆发的力量,这就是理念所发生的裂变。
理念的升华,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就是一次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能够大胆地强调“卖酒”这个词,这本身就是在做区域营销;定位“中国国酒之心”“中国酒文化之都”,本身就是在做文化营销;提出“一间房子,一棵树子,一个瓶子”的发展理念,本身就是在用捆绑的手法和嫁接的技术,将酒文化与红色旅游文化相融合,将酒产业与红色旅游产业相联动。
诚然,在这些让人怦然心动的关键词背后,也让人感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招商引资软环境、硬环境打造的重视和决心,以及重大举措,所有这些,便凝聚成为“以酒会友,共襄盛举”和“展示全球佳酿、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开放开发”。
随着中国白酒产业格局化竞争日趋的加剧,区域发展和区域营销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助力产业整体的提升。不然,贵州仅仅依靠茅台一家酒厂,不足以使整个产业得以快速成长。同样如此,四川只靠五粮液一家企业来扛起千亿产业大旗,也是很费力的。
对此,四川省应该借鉴贵州的成功做法,在突现“六朵金花”的基础上,整合宜宾和泸州两地资源,嫁接“贵州理念”,让川酒也能达到“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良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