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酱香型白酒在高端市场表现非常突出,呈现出小品类、大产值的鲜明特点,而《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出台必将进一步强化酱酒品质基础,凸显其工艺复杂性、环境特殊性所赋予的稀缺价值,并最终体现出酱香型白酒更加强大的整体竞争力。
酱酒激增源自品质驱动
《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出台无疑是对酱香型白酒这个白酒品类提出了严格的质量要求,同时也对酱酒生产企业提出了更严格的生产要求。
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酱酒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32%,是整个白酒市场5年平均增速的两倍还多,目前正以2.5%的产能实现了中国白酒15%以上的销量和30%以上的利润。
毋庸置疑,酱香型白酒已成为中国白酒产业中小品类高产值的代表性产品。而随着酒类市场向高端集中,消费者对品位、生态的特殊诉求越来越追捧,酱香型白酒的激增势头还将延续下去。
正是基于这一行业背景,《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出台更是意义重大。
“《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出台无疑是对酱香型白酒这个白酒品类提出了严格的质量要求,同时也对酱酒生产企业提出了更严格的生产要求。”左右脑策略咨询机构总经理权图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四川省酿酒研究所副所长杨官荣则向《华夏酒报》记者表示,《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对酱酒生产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均有详细规定。酱香型白酒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生产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需以高粱、小麦等为原料,经传统固态法发酵制成,以保障酱香型白酒质量。
“我们看到,四川省白酒行业在巩固传统浓香优势的同时,正竞相进军酱香白酒领域,推出的一系列酱酒产品受到了行业各界特别是经销商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国标出台意味着川酒可以进一步体现出自身的酿造优势,以品质竞争力弥补其酱香产品知名度的不足,更好地促成川酒全面发展。”杨官荣分析认为。
由此来看,酱酒国标的颁布可谓时机恰当、目标明确。酱香型白酒之所以具备小品类、大产值的特点,核心在于其品质竞争力,通过标准的约束与规范,将更好地完善规范酱酒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稳定行业质量水平,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增强酱香型白酒的市场竞争能力,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国标凸显“产区”效应
以核心产区为带动,其他产区的酱酒企业也可以更具针对性地打造品质风格特征,这对中国酱酒整体提升大有裨益。
《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千呼万唤始出来,而其颁布之初便因浓重的贵州地方色彩引起争论。有不少企业认为,酱酒国标更多参考了贵州酱香型白酒的生产质量和工艺编制,是受到了茅台的影响。但我们若从酱香型白酒的历史、产量、工艺等酿造条件方面来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甚至体现出中国白酒行业正呈现出强大的“产区效应”——依托于传统的核心酿酒区域,通过研究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传统工艺,发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掘其酿酒文化,将之融入到区域内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产区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之间互为促进,更能广泛带动其他地区的同类型企业发展壮大。
也有人认为,因为此标准主要参考的是贵州酱香型白酒生产质量和工艺编制,进而国家标准也难逃茅台标准的因子,从而会向茅台和贵州产白酒有所倾斜。
对此,贵州省茅台镇远明酿酒厂席玉向《华夏酒报》记者表示,“以茅台镇为核心的酱香型白酒产品,由于得到市场的一致青睐,其价值扶摇直上,酱酒国标出台将有利于产品质量提升,针对目前白酒国际化趋势,白酒行业应该逐步形成‘香型+产区’的复合式质量理念。”
“其实,在很多经销商和消费者心目中,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产区概念,这不仅仅是以茅台酒作为中国酱酒最高形象的代言,更源于茅台镇特有的酿造环境优势,保障了酱酒品质的高贵血统,以高标准要求生产是提升企业的一次发展。换言之,产区概念已进入人的潜意识中,也进一步凸显了酱香型白酒受限于工艺和环境的独特属性,成为其品牌提升的有利基础。”席玉如是说。
权图认为,目前,国内近90%的酱酒企业都分布在贵州,“贵州生产酱香型白酒的工艺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国内一线酱酒的大型企业数量有限,目前主要为茅台和郎酒两家,而郎酒的工艺特征和茅台基本相似,两家主流企业的生产和工艺也成了中国酱酒生产和工艺的标准。茅台的工艺要求纯粮固态、不添加外来物质,“这对酱酒的发展是有利条件,从标准上就给酱香型白酒一个很高的门槛。”
而国台酒业总经理张春新也向《华夏酒报》记者坦承,此次酱酒国标的颁布确实让贵州省内的酱酒企业,特别是茅台镇7.5平方公里核心产区内的酱酒企业很受益。“这部分企业更应该严格秉承工艺技术,酿制更具品质优势和特点的酱香型白酒,产区效应并不仅仅是一张名片,而是对区域内企业的激励和鞭策。”
张春新向《华夏酒报》记者具体分析说,在地理位置上身处核心产区之内只是一个基础条件,真正的产区质量优势更应该通过统一的、明确的标准化体系来实现。“以核心产区为带动,其他产区的酱酒企业也可以更具针对性地打造品质风格特征,这对中国酱酒整体提升大有裨益。”
低端消费者还能喝到“酱酒”吗?
《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对纯粮固态工艺的硬性要求,几乎意味着低端酱香产品将从市场上消失。
在此次公布的《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规定中,着重体现了国家对酱香型白酒酿造规范的要求,从“不得添加食用酒精、纯粮固态发酵”的明确要求等生产技术层面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酱香型白酒的品质保真将获得更加直接明确的规范要求。
当下,一些小型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使用了一些固液态相结合的生产工艺,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酱酒的品质,“串香酒”的横行或多或少搅乱了中国酱酒市场。
众所周知,真正按照传统工艺酿造的酱酒需具备3至5年以上的储存时间,方可勾调出品。然而,现在市面上所能看到的酱酒产品,价格从上万元至几十元一应俱全。而参考酱香型原酒的市场行情,真正纯粮固态酿造的大曲酱酒在综合了原料、储存时间、人工成本、税收等因素后,加上至少3年的储存时间,成本价值合计则不会低于10万元/吨。
换句话说,《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对纯粮固态工艺的硬性要求,几乎意味着低端酱香产品将从市场上消失。
对此,四川源酒商贸公司总经理陈季平认为:“酱酒国标实行将有力净化原酒市场和酒类消费市场,当然,名称只是一个表面问题,关键在于《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将半固态、液态工艺酿造的产品分割在外,对今后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是否会带来不利影响。”
根据四川源酒商贸公司对市场情况的初步统计,千元以上的高端酱酒产品占酱酒销售总量的10%左右,300元至1000元价格区间的产品比例在40%左右,还有超过50%的产品则是300元以下,而且由于产品单价较低,其市场覆盖面很大。
“不管这部分产品究竟是酱酒还是高温大曲酒,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监管标准体系为消费者负责。” 陈季平向《华夏酒报》记者如是说。诚然,本次酱酒国家标准的颁布对于净化酱酒市场秩序有很大帮助,但考虑到食品安全保障的宏观层面,能否为低端消费者的酱酒需求提供相应保障,还要看相关部门、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协调执行情况。
对此,成都蜀汇酒业商贸公司总经理向银枚向《华夏酒报》记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酱香型白酒的确具有与生俱来的高端品位,处于白酒金字塔的顶部位置,是白酒品类中的高端代表,但从市场的层面来看,消费者对低端酱酒的需求还很大,无论是在贵州等酱香消费氛围很浓厚的地区,还是在其他省份,都有大批酱酒的忠实消费者,但其消费能力高低不同,300元以下的酱酒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他分析说,但按照国标的定义,以半固态和液态工艺酿造的产品已经无法称之为酱香型白酒了,只能说是高温大曲酒,“那是不是意味着低端消费者今后很难喝到酱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