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随着四川西南城·全球酒业服务平台闪亮登场,泸州酒业园区的负责人颇为紧张。然而,如果站在市场竞争、运作理念及对政府、对中国酒业未来发展的贡献看,四川西南城的闪亮登场,未免不是件好事。
组建四川西南城项目的设想,发轫于2010年8月上海世博会四川周期间。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专程发函,希望与四川在白酒文化展示方面加强合作。
彼时,在期间举行的“中国白酒金三角”酿造区生态科学论坛上,四川省政府相关领导发表的《“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背景和核心价值》披露,要坚持强虚扩实、虚实结合,建设酒类开发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的原则,打造世界顶级白酒生产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酒类产业一站式采购中心,也同时催生了搭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酒类产业一站式采购中心”的规划思考。
从构想到实践步步为营
搭建“四川西南城·全球酒业服务平台”的构想,甚至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时,四川批准泸州组建酒业园区,就明确提出了在泸州打造“中国白酒波尔多”,并列为了四川重点项目,并于2006年就破土动工开始建设了。
而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战略,萌芽于2007年12月29日在上海浦东举行的中国西部12省市县区联席会议。此次会议吸收了众多国际专家、世界级策划大师提出的论证思考,在整整两天的论证会上,这一议题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认可。会议一结束,日历就翻到了200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对这一命题几乎没有任何异议,将其作为四川省2008年的战略思考,并提出打造 “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构想,并以最快的速度率先落实到了泸州和宜宾。
而在2008年,泸州酒业园区的建设,已经开工一年多了。四川省委省政府、泸州市委市政府的主管领导日益关切园区的建设进度。2009年,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亲自深入泸州酒业园区,围绕酒业发展需求,横向扩大产业间的联系,纵向延伸产业链的两端,中间弥补产业链缺失环节,加快培育特色鲜明的酒产业集群。加快酒产业配套产业和专业市场的建设进程,打造一批包括酒类终端商品、产业会展、酒类生产的原材料、辅助材料、酒类生产机械、工具、酒类包装等的酒类产业专业市场等。泸州酒业园区的建设意义在于,不但要打造好“中国白酒金三角”,而且还要把这块蛋糕做大做强,拉动打造长江上游白酒千亿元产业带。
为了使“中国白酒波尔多”迅速腾飞起来,四川省不但把四川“六朵金花”所在地区成都、泸州、宜宾、德阳、绵阳、遂宁都划为了“中国白酒金三角”辐射圈,而且还把泸州作为南向经济增长极,总投入交通建设1043亿元,落实飞机场迁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会战泸州;中国白酒交易中心、中国酒类投融资中心、中国固态酿酒工程技术等重点项目。
建设当之无愧的绿色人文园区
为了将泸州酒业园区建设到位,泸州市委市政府倾注全力,北上北京,南下深圳、上海、广州等地,立项、招商引资。围绕泸州酒业园区,长江泰安大桥架通了;围绕泸州酒业园区,高速公路闭合环绕;围绕泸州酒业园区,荫浓蔽日、占地50平方公里,种植着桂圆、荔枝、高粱的绿色长廊涌现了。
同时,泸州酒业园致力于打造以信息化、现代化手段架构世界级品牌区域经济组织中心,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视、网络视频等,直观体验长江、沱江、赤水河三江环绕独特的物种、土壤、气候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水质,感受浓香型白酒发源地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民俗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穿行万口古酒窖,在生产现场定制酒品消费;纵观整个园区,41万亩泸州酿酒专用有机红粮种植基地,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证认证,成片推进基地周围乡镇“名酒名园名镇名村名企”新农村建设,集合农户利用酿酒副产物饲养畜禽;利用畜禽粪便种植有机原粮;利用种植的有机原粮来酿造优质生态酒;利用原粮的规模化种植打造绿色生态基地,招揽游客开启“中国酒谷之旅”。
一条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的“绿色·有机产业”循环闭合生态链,将酒业名园、名镇、名村、名企与原粮种植、养殖、酿酒、名酒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绿化、美化、净化,水通、电通、沼气通、道路村村通,具有川南特色的“名酒名园名镇名村名企”, 形成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循环经济体系,成为了全国高档次新农村建设样板。
以专业化促进集群化发展
“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总规划面积1万亩,投资150亿元,基础酒酿造量为40万千升、基酒储存能力30万千升、灌装产能达80万千升、白酒配套包装材料供应达到80万吨、有机原粮种植面积达到1100万亩……
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实现成各类包材、物流配套企业整合化,组建全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易模式,以产业和资本双驱动,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个白酒加工配套产业集群”和“全国最大的白酒OEM园区”,而且致力于形成蜚声中外的中国酒业特色集中发展区。
泸州拥有1133家散酒厂,规模效益并不显著,各企业遍布在泸州四县三区的山山水水间。而川酒二三线梯队长期存在的产销两线发展不均衡现状,也依旧存在。
在今年5月举行的2011年四川省地方名酒高峰会上,一组数据的公布就更令参会企业代表如坐针毡:今年1月—3月,四川 37户地方名酒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48亿元,为2010年同期的98.18%,地方名酒10年首次同比下降。而川酒“六朵金花”增长势头依旧迅猛,湖北、江苏、安徽等省的地方名酒也在不断进行着赶超式的发展。
二三线的川酒为何不涨反降,白酒专家认为,川酒白酒产能过剩已初现苗头,这对主要依靠原酒销售的地方名酒影响很大。
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崔兆全也认为,这与四川地方名酒长期以来“会产不会销”这一格局不无关系。这37户地方名酒掌门人大多是酿酒师出身,长年埋头于白酒生产与研发,对品牌突围并不擅长,且80%主要依靠销售原酒,品牌营销仅是补充。产销两极的发展不均衡,令不少中低端的川酒品牌发展步履维艰了。
对此,四川酒业不得不重新思考,专业从事食品业商贸展销的大型企业——西南城·全球酒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