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国产品牌不给力 假洋鬼子横行(1)
来源:  2015-12-21 09:24 作者:
开栏语
开栏语
  国内“假洋鬼子”的故事一出出地在上演,从未间断。从此前先后被媒体曝光揭开假“洋”皮的澳优、美国施恩、法国合生元、欧典地板……到如今的达芬奇、味千拉面等,“假洋鬼子”绵绵不绝,而“造假”花样也层出不穷。消费者一方面痛恨被“假洋鬼子”欺骗,但一方面又对其无可奈何,甚至,监管部门对“假洋鬼子”们也无从下手。日前,针对消费者质疑“达芬奇”为假洋品牌,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付双建就表示,目前“假洋品牌”的概念还很难确定,不太好定性。法律法规的空白,对监管带来诸多难题,消费者唯有擦亮火眼金睛。从今天开始,南方财富将推出系列报道“揭开假洋鬼子画皮”,戳穿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假洋鬼子”招摇撞骗的伎俩。
 
  在中国,“假洋鬼子”的故事从未间断发生。
 
  在记者连日来的走访中,发现当前国内“假洋鬼子”的“重灾区”为化妆品、服装、洋奶粉、家具等领域。在广州友谊(000987,股吧)、广百、天河城等中高档商场的服装区,记者看到,许多品牌均是由一串串英文字母组成的洋名字,部分标注中文名字的品牌,也颇具洋气。
 
  “假洋鬼子”随处可见
 
记者在观看各款衣服时,销售小姐频频向记者介绍称,这是意大利品牌,设计、料子都很好。记者在市场上走访时,不少品牌服装都打着法国设计、日本品牌、韩国款式、美国品牌等海外品牌的旗号,售价动辄都是二三千元,男士西装售价过万元者比比皆是。然而仔细看衣服里面的标签标注,却多是东莞、佛山、广州、深圳等国内企业制造。不少消费者反映,在国内市场即使一些较出名的洋品牌服装,在其号称的发源地国家,也并没有生产,没有销售。
 
  在洋奶粉领域,打着“进口”旗号的奶粉品牌也多不胜数,有的品牌宣称“奶源进口”,有的号称“原装进口”,有的名字起得洋气十足自称荷兰或英国品牌。一位国内乳品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内消费市场愈发崇尚洋奶粉,这使很多商家看到机遇,投身从事国内洋奶粉贸易,一罐900克的标称“原装进口”的洋奶粉,最高价可卖到500多元,而成本不过100元。
 
  据该人士透露,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市场上一下冒出至少30多个新洋品牌,都是冲着中国市场而来,“在国外,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市场上的婴幼儿奶粉品牌只有五六个,很多在国内看到的品牌,在国外市场都没有。”
 
  造“假洋”已有完整套路
 
  “假洋鬼子”在国内消费市场层出不穷,与国内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有关,这也导致部分商家钻空子造“假”。
 
  据专家介绍,国内消费者普遍的观念是,洋品牌代表高端、时尚、品质好,而“中国制造”则不被信任。部分商家为了迎合消费市场,将自己包装成洋品牌,在售价上也追求“贵”价,从而获取暴利。
 
  据中国著名时尚产业经济研究专家李凯洛介绍,目前“假洋鬼子”的造假套路主要是,国内企业在国外某个国家或地区注册商标或空壳公司,然后以授权或与国内公司合作名义在国内使用,该品牌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完全是国内完成,也只面对国内市场。
 
  有知情人士举例称,在广州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某E开头的女装品牌,标称自己是巴黎牌子。然而该牌子从设计到加工再到销售全部都是在广州运作,和巴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在巴黎注册了商标。据透露,目前国内服装行业使用“国内生产、国际注册”方式运行的有很多,法国、意大利等时尚之地都是热门注册地。此外,像此前媒体曝光的法国合生元、美国施恩、澳优等,也都是采取在法国或美国、或澳洲注册商标或公司的形式,在国内运作。
 
  另一种造“假”方式就是类似达芬奇式的保税区“一日游”。进口商品在国内生产,然后以出口形式在周边地区如香港、澳门地区或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周转一圈,回来成为进口产品。部分产品为了节省物流成本,则仅在保税区内周游一日,取得合法的进出口单据,于是国产品变身进口产品,身价暴增十倍甚至更多倍。
 

[1] [2]

编辑:赵果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