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酒行业继“历史热”“文化热”“窖池热”“纯粮热”“年份热”之后,又一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新的概念“黑马”——“洞藏热”正悄然兴起,并以其稀缺性和神秘感吊足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胃口,引得大大小小的白酒企业趋之若鹜,竞相追逐,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洞藏酒现象扫描
和悠久的中国酿酒史一样,白酒的洞藏史也由来已久。千百年来,酿酒人利用天然洞穴储酒,仅是为了节约建设仓库的成本,并未对其附加更多的概念。
上世纪末期以来,桂林三花、贵州青酒、山东云门春等区域白酒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山洞来储藏白酒,并对洞藏工艺进行研究,在宣传推广和营销中加以利用。但由于为数不多加之企业规模及品牌力的局限,“洞藏酒”并未引起业界太多关注。
直到2005年,成功改制后的“十七大名酒”之一的郎酒开始以“天宝洞”为产地背书,以“神仙住在天上,郎酒藏在洞中”为广告诉求,以巨额宣传投入将“洞藏”概念导入营销,并很快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洞藏白酒”稀缺的资源优势及潜在的市场价值才真正开始受到业界的重视。
从2006年起,湖南酒鬼将自然地理条件(天然的凤凰山奇梁洞)的产地背书以及湘西楚巫文化特色与自身神秘玄奥的品牌调性、特殊的馥郁香型等资源有机整合,充分发掘其“洞藏”价值,并提出白酒洞藏的存储“三要素”(时间、容器、环境)理论,后来居上地抢占了“洞藏酒”的话语权。同时,酒鬼运用一连串大手笔的公关营销事件,在“洞”内和“洞”外做足功夫,凸现了品牌个性与张力。酒鬼利用“洞藏”的强势回归进一步吸引了业界的眼球,将白酒的洞藏概念推向了前台。
随后,同样拥有洞藏资源的老名酒泸州老窖在定制酒概念中加入了洞藏元素;“八大名酒”之一的古井贡也将自己的淡雅美酒送入洞中;陕西太白、宁夏沙湖、山东云门春、贵州青酒等区域品牌也不断地推波助澜,使洞藏酒逐步演变成行业的一个热点话题。
从2008年开始,全国各地众多白酒企业开始掀起一轮“寻洞”热潮:
2008年10月,在长沙全国秋季糖酒会上,“白酒洞藏工艺与行业发展趋势研讨会”举行,11家“洞主”发起洞藏酒“321倡议”;
2009年3月22日,在成都全国春季糖酒会上,16家洞藏酒企业发起成立 “中国白酒洞藏研究会”;
2009年10月,在郑州全国秋季糖酒会上,由8家拥有洞藏资源和产品的酒类企业联合起草的“白酒洞藏工艺标准(草案)”发布;
2009年7月28日,东北第一款“洞藏酒”在黑龙江玉泉酒业有限公司封坛入洞;
2009年12月13日,由武汉天龙黄鹤楼酒业投资5亿元、年产量2万千升的全行业首家生态型山洞闭合式酿酒车间举行开工典礼;
2010年9月17日,江西章贡酒业的章贡王洞藏原浆白酒激情上市;
2010年11月2日,由天津蓟县挂月酿酒股份公司与蓟州大溶洞联手打造的华北地区第一个洞藏酒基地举行启封仪式;
2011年1月9日,在大连市第二酒厂举行的“棒棰岛洞藏酒窖”封坛仪式上,首家“洞藏窖酒银行”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问世;
2011年5月22日,山东颐阳酒业文登学“定制洞藏酒”封藏大典在山东省文登市昆嵛山无染寺举行;
2011年6月24日,江西省最大的白酒洞藏基地在婺源县建成。该洞藏酒窖由婺源人家酒业投资建造,占地350平方米,可存放酒缸400只,窖藏白酒300千升;
2011年7月19日, 湖北古隆中演义酒业公司的古隆中“洞藏原浆”年份系列酒高调亮相。
……
从以上信息中不难看出,白酒的“洞藏热”正呈愈演愈烈之势。
洞藏白酒缘何能热?
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李振江向《华夏酒报》记者分析了白酒“洞藏热”兴起的几个方面因素:
首先,这是行业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衡量快消品行业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品类的多寡,食品、化妆品等行业均走过了从单一品类诉求向多品类诉求的品牌发展之路。白酒作为传统的快消品行业,消费者对于产品认知上有着天然的属性,如工艺、原料、年份等。洞藏酒概念的出现一定意义上是在原有成熟的品类概念(窖藏)中持续延伸的产物,与绵柔、淡雅、醇和等白酒品类细分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次,消费结构升级要求行业不断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而“洞藏”酒以其资源的稀缺性和神秘感契合了当前消费者不断升级的追求新奇特的消费潮流,与“年份”“原浆”等概念一样,阶段性地给出了足以调动消费者购买动机的消费理由。
再次,市场竞争的红海化倒逼白酒企业必须寻求新的营销概念以寻求突围。从历史到文化,从纯粮到年份,同质化竞争使得中国白酒业在短短数年间就几乎打光了手中所有的底牌。而具备了比“年份”更加具象化品质概念表述的洞藏工艺则给白酒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兴奋点,能够帮助拥有洞藏资源的企业打破同质化的格局,从而被顺理成章地推向了市场竞争的前台。
最后,洞藏酒给白酒品牌带来的高附加值和高额利润,是“洞藏热”的主要驱动因素。
另外,行业中一些主流企业和大品牌的积极参与,对“洞藏热”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洞藏酒是什么?
洞藏酒是什么?是概念炒作还是品质回归?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个概念陌生而又神秘。正如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刘员所言:时至今日,国家对洞藏酒的研究才刚开始,白酒中所含微量成分十分复杂,以现有的仪器检验水平,只能对其中很有限的一部分定性、命名,无法作出科学判断。
目前,洞藏酒被认知和兴起的时间不长,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及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导致业内对洞藏酒的定义和表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白酒界,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洞藏酒工艺关键是洞中恒温、恒湿,冬暖夏凉,同时远离工业污染,空气质量好,负氧离子较高,有利于白酒连续老熟的过程。
也有专家认为:“天然溶洞的洞藏存储方式和传统的窖藏模式有本质区别。因为洞内常年恒温、恒湿,空气中微生物种类丰富,对原酒保存和后天的老熟、生香、品质的升华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洞里存放一年相当于洞外存放三年的效果,酒的杂质释放更加完全,口味更加醇厚。”
白酒专家、四川省酿酒研究所副所长杨官荣接受《华夏酒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白酒来说,洞藏仅是一种存储环境和方式,并不属于工艺范畴。做酒关键在酒质,好酒不洞藏照样是好酒。经过洞藏等特殊储存后,对提升酒的品质当然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不是好酒,无论放在什么洞里,洞藏多久也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变成好酒。”
杨官荣向《华夏酒报》记者表示:“对建设山洞车间生产白酒,我已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应该讲有好处。至少恒温恒湿的气候条件在白酒生产的安全度夏方面绝对好,但如何改善山洞里的通风条件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解决。”
即便众说纷纭,也丝毫不影响企业对“洞藏”的追捧和消费者对洞藏酒的青睐,起码目前这种“洞藏酒”概念背书给企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品牌价值提升,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江西章贡酒业以前长期处于中低档的品牌认知上,品牌活性相对较低,可利用的品牌资产较少,2010年,公司开始将“洞藏酒”品类战略化,以“洞藏原浆”作为全体系的产品背书,产品上市仅半年,商业信心即被充分激活,消费者购买意愿被充分调动,产品价位强劲拉升,一改往日“章贡王”的中低档形象。
更多的白酒企业正争先恐后地加入到“洞藏酒”价值的淘金潮中,并且许多企业已尝到了“洞藏”的甜头。
这似乎回答了“洞藏酒”是什么的问题了:无论是作为一种概念还是品质回归,都对产业进步做出了贡献,给拥有“洞藏”资源的白酒企业创造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和新的增长点。
“洞藏热”中的冷思考
随着洞藏酒市场的升温,越来越多的白酒企业看到了洞藏酒的潜在价值和市场商机,纷纷扎堆拥入。这其中既有真正拥有洞藏资源,踏实做酒的,也有打着“洞藏”旗号混水摸鱼的。于是,一场白酒企业寻洞、争洞、挖洞的活剧开始上演,有的地方甚至开起了“洞藏窖酒银行”。
对此,杨官荣分析说:“目前,洞藏酒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以郎酒为代表的天然山洞作为储酒场地,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无可厚非;第二类是利用城市防空洞或废弃的隧洞等城市公用设施改造而成,从节约用地和提高酒质角度也没问题;第三类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人为挖洞,我觉得不妥。洞藏只是一种储存的方式,不是万能的,根本还在于酒的品质。”
对于个别地方推出的“洞藏窖酒银行”,杨官荣认为,资本进入白酒业助推行业发展是好事,但是投资要慎重。这种银行到底有多大用途?能否产生持久的效益还要打个问号:是否又是一种概念炒作的噱头?目前,洞藏酒概念有炒作过热倾向,洞藏酒的未来发展前景不仅需要企业的自律,更需要行业的有效规范与正确引导。
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也表示,洞藏酒作为白酒行业的稀缺资源,企业应当重视和爱护,切莫将其当作一时的炒作,要有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且一定要保证洞藏酒的品质。

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李振江分析认为,“洞藏”概念对于企业来说,与“中华老字号”“驰名商标”一样更多的是一种信任符号,其实质是企业责任和水平及实力的问题。如果将洞藏当成是投机取巧或一根救命稻草的话,可以短期内忽悠消费者,但这样不仅企业本身成不了气候,对行业更是伤害。对行业来说,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规范这个市场,仅仅把洞藏当作概念来炒作,那就会一直是概念,消费者早晚会识破的,其结果将会如年份酒一样陷入尴尬境地——快速赢得市场,又快速失去消费者信任而最终被消费者所抛弃。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