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时代,其力量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资本的种类、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作用、结果也不尽相同。作为我国传统产业的白酒业,受行业自身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多年来,资本的表现力及所产生的行业乃至社会效应,却不尽人意。
有业内分析者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多年来,进入白酒业的资本,多半是“目的不正、目光不远”。这些资本多以短期套现为目的,进入白酒产业是基于改进企业的单点运营效率和快速实现盈利,而不以长期持有为目的,不重视基础产业的投入。因而,缺乏可持续发展,资本的介入,往往只是昙花一现,成为“浮云”。
相较“旧资本”,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将进入白酒产业且表现不俗的资本称为“新资本”。
相较旧资本的目的、表现力,新资本重视对产业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的投入,并以此来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所以新资本又被称作“结构性资本”。结构性资本显然对科学转变产业增长方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生健康、强大的资本力量。对于企业来说,新资本的介入,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结构效率,促进各项工作稳步前进。而这些,旧资本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新资本顺应并推动了中产阶级崛起背景下的白酒第三次消费浪潮,同时也促进了白酒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从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热切地呼唤以夯实产业基础、改善产业结构为目标的新资本时代的到来。”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副总经理、销售公司总经理张卫东深有感触地向《华夏酒报》记者说道。
在张卫东看来,近年来,在酒业出现频率较高的“新资本时代”和“白酒第三次消费浪潮”这两个主题新词,看似相互独立,但却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是白酒产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时,这两个主题,也是解决白酒产业现存结构性问题的重要方式方法。
白酒业亟需新资本提升产业结构水平 由于历史原因,白酒产业的发展层次并不高。张卫东将这种情况分析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白酒生产的工业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车间尤其是发酵车间视觉效果偏差;由于生产环境差,年轻人不愿意进入白酒企业工作,从业人员的老龄化已经提前困扰着白酒企业的发展;白酒产业集中度还不高,一些散、小、乱的家庭作坊式企业生产极不规范,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更易存在着安全隐患;酒业流通环节竞争极不规范,各种买断费、开瓶费现象严重,这些费用最后都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造成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要有效改变上述四个方面情形,显然都需要资本的大量投入,从这个角度来看,白酒行业亟需新资本的进入。”

新旧资本呈现不同的介入形式 张卫东向《华夏酒报》记者介绍,从形式和目的上,进入白酒行业的资本比较清晰地分为新旧两种形式。新资本重视对产业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的投入,并以此来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属于结构性资本。对于企业来说,新资本的介入,可以提升企业的结构效率,促进各项工作的稳步发展;而旧资本是以短期套现为目的,进入白酒产业是基于改进企业的单点运营效率,快速实现盈利,而不以长期持有为目的,不重视基础产业的投入。
其实,从旧资本到新资本,白酒产业与资本的结合由来已久。专家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继有一些业外资本进入白酒业。但是,多数属于投机性资本,最终也多以失败告终。失败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战略短视”上。
其实,白酒行业的资本运作浪潮早在十年前就已涌现,上市、并购、参股,一个个名词,让不少酒类品牌“心动”。对此,也有业内人士根据资本介入白酒的程度,将资本与白酒业的结合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前后的资本试水期;第二阶段为2006年至今的资本实质性整合期。
第一阶段的“试水期”,表现的特点是”摸石头过河“,缺乏战略性规划,具备较大的盲目性,含有较强的投机色彩。由于没有先行者可借鉴,这期间的资本运作多以失败而草草收场,成功的案例极少。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新华联集团与五粮液集团合作推出的金六福酒,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给各类资本投资白酒提供了成功的范本,刺激大量资本涌入白酒业,形成了资本第一波白酒淘金浪潮。
第二阶段是资本与白酒业实质性介入期。这一阶段,资本相较第一阶段,介入更理性,具有一定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目的。
近几年来,一系列新的资本进入白酒行业,主要包含资本的结构性进入、外资和企业自筹资金三个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这第三部分企业自筹的资金,主要是各大酒厂纷纷进行的规模扩张和结构性调整,这种资本形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当然,其对企业及行业的“转调”和实现长远、持久、科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新资本促进或顺应白酒消费第三次浪潮 由于新资本重视对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造,希望通过长期持有的方式获得稳定利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润,因此,给白酒行业带来了巨大变化。促进了白酒产业整合的进度。
显然,这些资本对促进白酒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乃至促进白酒行业结构调整,优胜劣汰,促使产业向名优白酒企业、原产地集中及升级,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内蒙古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的河套酒业,也是一家内蒙古土生土长的酿酒企业。最近几年通过自筹资金做了一些新资本投资,这些投资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积极促进白酒机械化和清洁化生产、扩大原酒产能、以资本力量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化。
为了切实提高白酒生产的水平,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2009年,河套酒业投入上千万元扩建了污水处理环保项目,在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持续稳定符合国家标准。同时,通过不断实施技术改造,提高白酒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白酒基地。建成后的河套酒业五原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从2009年开始,河套酒业还陆续实施了万吨名优酒技改工程、万吨大曲基地续建等项目,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些成为河套酒业推进机械化、清洁化生产的重要内容。
“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产业背景下,追求品质的持续提升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最好承诺,也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张卫东说道。
2006年,年产5000吨河套王原酒生产基地,被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技术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北方第一窖”。
2010年上半年,由河套酒业投资兴建的呼市河套酒业项目动工建设,山东泰安河套酒业项目及五原河套酒业项目已按期完成。
为了让新资本积极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化,实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河套酒业还先后与中粮屯河公司共同投资在杭锦后旗陕坝镇和黄河镇建设了两个番茄加工厂,番茄种植面积65000亩,带动22000余农户每年增收1亿元。
河套酒业集团还创建了百吉纳奶酒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发酵奶酒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带动农户养殖奶牛5.5万头,使得当地传统农业实现产业升级,成为杭锦后旗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套酒业对产能的扩大,保证了其产品品质的提升。这一点与中产阶层崛起下的第三次白酒消费浪潮很好地结合起来。近年来,白酒消费档次升级,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提升。河套酒业在产品品质档次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品质的提升,促进了产品结构的升级,近几年我们的高端产品河套王酒销量一直在高速增长。”张卫东说道。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多家新老名酒企业都在加大对高端品牌的投入资金,当然,主要体现在新资本的投入上。这些企业对中高端产品的共同投入又形成了合力,反过来培育、发展了中高档白酒市场,促进了白酒的消费升级,这是一种互为正作用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资本顺应并推动了中产阶级崛起背景下的白酒第三次消费浪潮,同时也促进了白酒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们应当热切地呼唤以夯实产业基础、改善产业结构为目标的新资本时代的到来。”张卫东明确地说道。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苗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