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进口奢侈品降税争论得异常激烈,但是一些分析人士则认为,奢侈品海外消费存在复杂原因,不能将国内外售价差简单归结为关税问题。
梅新育指出,不少人认为关税是导致进口奢侈品在国内售价偏高的主要原因,降低进口关税有助于拉平与国外同类商品价格。然而,关税之外的其它流通环节成本也是造成奢侈品在华售价高的重要原因,不能简单将高售价归因于关税,最重要的还是中国部分消费者盲目崇洋,给进口奢侈品价格“火上浇油”。所以,即使降低进口关税
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奢侈品国内售价也未必会降低。
王祖明认为,对于部分奢侈品,消费者选择在国外消费有着关税之外的原因,消费者可能要考量原产地、工艺,甚至商业环境、流通成本等因素,价格反而是次要因素。以奶粉为例,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虽然国外的奶粉价格高出国内很多,但是国内不少消费者仍然愿意购买进口奶粉。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应该过多鼓励奢侈品消费,应促进一般消费者的消费,毕竟奢侈品消费不是社会主流消费,并且长期以来,由于内外贸政策的差异,一些产品出口国外的价格低于国内销售价格,不少消费者还要跋涉海外回购国内商品,因此,降税应从一些日常消费品开始。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此前对媒体表示,现在进口税的征收模式已经跟不上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不少产品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但因为进口税率过高,国外中低端产品到国内也变成了高档商品,这是不合理的现象,而这些不合理就提供了税收减免空间。奶粉、洗化用品、钟表、服装、进口箱包等都应降税。
目前,这场进口奢侈品降税的风波依然悬而未决,但是酿酒行业应早做规划,积极应对国外奢侈品酒的冲击,关注中长期进口酒对高端消费群体的竞争,尤其是今后国家在制定相关国际贸易政策时,酿酒企业应积极配合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等行业协会和组织,积极将行业发展情况上报给国家部委,供国家部委决策。
据了解,2010年商务部与澳大利亚贸易谈判进口葡萄酒零关税问题时,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就曾表示其不利于行业发展,并递交了书面材料供商务部参考决策,目前零关税政策仍搁置未最终确定。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律师告诉《华夏酒报》记者,一旦奢侈品税正式下调,由于此举属于抽象行政行为,不能进行行政复议,企业只能提建议,一旦建议未被采纳,将必须执行该政策,因此相关产业企业应“早下手”。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编辑:卢静